《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蛇》教学设计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蛇》教学设计 (1).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蛇冯至 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分享一组诗句:“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教师提问:这组诗句有一个共同点,就
2、是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是相似的,他们的心境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学生答:“寂寞”。寂寞,一直是古今诗人吟哦不衰的主题之一,古诗词中的寂寞我们已经品尝过很多了,那么今天我们即将来学习一首关于寂寞的现代诗歌。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早年即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他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3、。”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二十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多是青春与爱情的歌唱,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四十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分为意大利式、法国式、英国式),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十四行诗:原为中世纪意大利民间流行的短歌,后被“西西里诗派”和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发展成为具有严谨格律的诗体。其组成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每行诗有11个音节,用抑扬格,末尾按ABABABABCDCCDC格式押韵脚,也可按ABBAABBACDCDCD或ABBAABBACDCEDE格式押韵脚。这种诗体,
4、在英国最为流行,莎士比亚、弥尔敦、雪莱、济慈等都有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作。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三、整体感知1.学生诵读,播放朗诵视频,指导,学生再读。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
5、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年2.一份标明为“八十六年度大学联合招生考试国文科试题”的案卷便以冯至这首诗为题。我们一起来做做看。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 )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 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 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
6、心情的选项是( )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明确:C、C题目出得很浅白,但却发现该诗题旨已经足够。确实,冯至在蛇里表白的,正是“一己暗恋之情思”“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年轻的生命萌动出正常的生命渴求,因此对心中美好的异性怀着亲近的愿望,然而“种族记忆”里的民族性格决定了诗人不可能将热烈的相思化作热烈的表白,这里面更有诗人怯懦的性格、节制的古典追求。于是,他只能“静静地没有言语”。四、 意象解析1.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
7、时候,讲过要解读一首诗最重要的就是抓住诗中的意象,现代诗歌也不例外。蛇这首诗主要选取了哪个意象?配合它的意象又有哪些?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提问:作者用“蛇”来比喻什么?明确:“寂寞”。提问:为什么用“蛇”来比喻寂寞?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明确:寂寞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无法直接描述,所以需要通过一些有形的具体的东西来比拟。作者在这里选择了“蛇”。“蛇”一般生活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行动起来都是无声地游行,给人的感觉往往都是非常的冰冷、狠毒抑或是邪恶,反正很少能够给人以亲昵之感。我们自古以来形容人心肠歹毒都会说“蛇蝎心肠”,而且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对蛇的印象
8、如此,在西方文化中,蛇往往也是邪恶的象征。比如在圣经中,正是蛇给了夏娃的诱惑,使得人类从此进入万劫不复的痛苦之门。作者在这里选择了“蛇”这样一个反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象,这样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审美意象,用来比喻“寂寞”,可以看出寂寞什么样的特点?(空寂、凄清、凝重、深沉),可以看出寂寞之暗,寂寞之冷。而且蛇会咬人缠人,暗示了寂寞会咬噬人的心灵。2.但是这首诗中“蛇”是否一直是以一种让人惊悚的形象出现呢?我们接着往下读。“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人的梦境是一种潜意识,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每个人都是渴望做美梦做好梦的。所谓南柯一梦、黄粱一梦。然而寂寞这种东西无处不在,它会潜入任何
9、一个角落,因此它也会带着我的思念独自潜入你的梦境之中。所以啊,希望你不要拒绝在梦中和我的思念相聚,不要害怕,不要因为寂寞冰冷、捉摸不定而恐惧和拒绝。大家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非常好?“千万”一词可见诗人的用心良苦,害怕梦中的女孩被自己的思念惊扰,所以小心翼翼地提醒她。可见,“我”的爱情虽然是单恋、是寂寞,然而我的心却蕴含着挚诚、是炽热的、浓烈的。因此,这里的蛇已经逐渐打破了人们传统印象中对蛇的认同,不再觉得它可怕、冷漠或者狠毒,相反地,感受到的是一条略带着温情、含情脉脉的蛇,是爱情和单恋的化身,是一条惹人爱怜的小可爱。这是一种“以丑为美”的审美异化,这种在我们以前也遇到过,荷塘月色中“月光是隔
10、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里是想表现周围环境的寂静和恬然,但是却用了这样一个可怕的比喻,这也是一种审美异化。有这种审美趣味的作者一般都比较忠于自我,注意个体心灵的抒写,主观性非常强。何其芳在诗歌欣赏中提到过:“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在这里,我们就望文生义一次,把这里的色彩理解为“颜色”、“色调”。看看这首诗前后色调有没有什么变化?首先概括第一节的色调应该是怎样的?(黯淡的灰色)。3. 第二节:集体朗读前面已经提到了,本节中的“乡思”谐音“相思”,为什么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这些表现
11、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这一节中色调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颜色由第一节中黯淡的灰色不知不觉转变为草原的绿色。绿色是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色彩,而且是茂密的草原,可见爱情力量之强大,相思的辽域之广。尽管是单相思,可是我对你的爱情却是浓
12、烈的,充满希望的,这里色调由灰转绿不禁给人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让我们读者在心理上开始慢慢接受诗人这种纯洁浓郁的爱情了。4、 第三节:集体朗读这一节诗人主要抓住了蛇没有四肢、只会爬行和只能用嘴衔物的特点,进一步地把它描绘成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可爱,一个忠实的信使。“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轻轻走过”。因为蛇没有手和脚,只能用身子滑行,所以会轻轻地从你身边滑过,然后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这也是一个非常轻的动作,很显然是作者不想打乱姑娘平静的生活,惊扰她的美梦。再一次感受到诗人对感情的真挚和忠诚。文章的最后又用了一个比喻句,将姑娘的梦境比作是“绯红的花朵”,大家觉得“绯红的花朵”暗示着什么?冯至在
13、写于1987年的外来的养分一文中回忆了此诗的缘起,他说当年见到比亚兹莱的“一副黑白线条的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它那沉默的神情,象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就写了这一首短诗。“素描赋予了人与事物以形式,色彩则给它以生命。”狄德罗毕亚兹莱画中的花朵只是由黑白线条勾勒出来的形式,而诗人在这里赋予了它色彩绯红的颜色。那么大家觉得这只“绯红的花朵”到底喻示着姑娘怎样的梦境怎样的心境怎样的感情呢?我们常说心花怒放,心里高兴得像开了花一样,如花朵般的梦境,首先一定是美好的。其次,“绯红”,是一种艳丽的红色,深红色,
14、这种红色一般都象征着热情。由此看来,“绯红的花朵”很可能代表着姑娘在梦境中对诗人的热情回应,代表他们感情想通、心意想通。当然了,姑娘的梦境可能确实如此,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希望的如此。因此,这里“绯红的花朵”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姑娘热情的心境,另一方面也是暗示诗人的意愿,希望姑娘心里对他是热情的。这种写法,非常有诗情诗趣。板书 色调:灰色绿色红色(由暗到明)情调:凄冷希望满足(又冷到热)五、总结冯至曾在自选琐记中说过:“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这种影响在蛇里就明显地烙印着:那种绵绵细诉的哀婉腔调就来自晚唐诗和宋词,而选取如此奇绝,反丑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视的幽
15、玄神秘色彩,却正是来自德国浪漫派。蛇,也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自己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
16、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六、课外拓展:(借助冯至的另一首早期诗作来进一步理解他的早期作品风格)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那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17、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思考: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轨迹? 诗人冯至早期诗歌的基本主题是对青春与爱情的歌唱,表现知识青年的哀愁。写于1925年的我是一条小河,便是一首色彩明艳、格调幽婉的爱情诗。诗人采用以人拟物的艺术手法,把“我”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以“小河”流过森林,流过花丛,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我”对恋人(“你”、“影儿”)一往情深的忆念和生死相依的情意。首节反复出现“无心”这个词儿,不仅“我”从“你”的身边流过是“无心”的,“你”把彩霞般的影儿投入河水的柔波也是“无心”的。我从你身边路过,你的身影映入了我的怀中,我就
18、爱上了你,仿佛爱情的发生完全是上天注定的,天公作合,自然而然的,“你”“我”的情意如此真挚自然,难解难分。接下去两节以对称的形式抒写“我”的柔情。“我”流过森林,柔波便把绿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衣裳,“我”流过花丛,柔波便把彩色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唐代诗人贺知章有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新巧却语出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冯至的诗句“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衣裳”,则以“裁”、“剪”二字写活了“我”的痴心与柔情。它以轻柔的动作传达出献爱者甜蜜的情意,创造出温馨柔美的诗境。:一路流淌的“小河”,要把世上最美好的珍奇献给心爱的“影儿”。较之首节,这两节把悄然萌发的恋情推进到更
19、高层次。诗的最后两节,风云突变,情绪突转:“小河”流入无情的大海,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裙裳”,“我”自己也被卷向“无边的地方”,恋人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不知所向。第四节是情绪的转折,抒情的高潮,甜蜜的梦被残酷的现实击碎,诗人流露出如梦如烟的哀愁和怅惘。尽管美好的情意受到无情阻遏,它那“彩霞般的影儿”在抒情主人公心中依然那么明艳;诗的第五节,委婉地传达出主人公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总起来看,全诗无一字写爱情,却展现出爱情发生、发展和破灭的过程。抒发了一种美好爱情被毁灭的哀愁情绪。前三节写小河流程之美(爱情的欢悦),与后两节爱情破灭的惆怅互为因果,在“欢悦”与“惆怅”的对比中抒发出诗人的苦闷情绪。鲁迅先生说过,“五四”后期觉醒的知识青年的情绪“大抵是热烈而悲凉”,这首诗的情绪走向“由乐入哀”,正是对现实生活中自由恋爱受到旧礼教、旧势力摧折的艺术概括。诗人抒发出一种典型的时代情绪,而对自由爱情的咏唱,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义,冯至因而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这两首诗初步走进了这位杰出的抒情诗人的情感世界,希望大家可以将我们在课堂上品读诗歌的态度带到课下,带到课外的阅读中,让读诗不再是浅尝辄止。七、布置作业。1、联系法国象征派代表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进一步鉴赏理解以丑为美的审美趣味。 2、背诵该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