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docx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政论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人类发展道路的图谱上,文化基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基因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遗传密码,文化基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巨大差异。中华文化崇尚“以民为本”、追求“天下为公”,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诞生在商业经济之上,以个人为核心,以正义、法治、分权、自由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则是一种诞生在农业经济之上,以王权为核心,以民本、统一、德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三权分立的多党制竞争在西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而在中国则行不通,这已为近代中国的政治实
2、践所证明。我们党一贯重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所蕴含的道德精髓,注重挖掘和阐发“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并将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民本”的思想精髓成为中国道路行稳致远的重要智慧源泉。“均富”一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价值追求。孔子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纵览世界历史发展,一个国家与阶级的堕落乃至毁灭,往往是因为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从而使得两极分化的矛盾日趋凸显,这几乎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共性。实现共同富裕,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必由之路的高瞻远瞩,也体现了对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均富”思想和价值
3、目标的传承。“不患寡而患不均”蕴含着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期待,自然成为坚持共同富裕基本原则的文化土壤。和谐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道产中占据重要位置,“和而不同”“和为贵”“天人合一”等都有和合、和谐、协调的含义。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种国家治理共识,同党对我国国情、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密切联系,也同历史延续中的中国古人对社会建设的美好要求有关。在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上,中国道路的基本特点是把和睦相处、和平发展放在首位。同崇尚竞争和“丛林法则”的西方文化不同,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和平文化,追求的是“协和万邦”。马克斯韦伯就认为,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是
4、“和平主义性格”的,它与西方新教的扩张性性格截然不同。中国人民在和平文化的影响下,对内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节选自夏兴有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基因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遗传密码,在人类发展道路的图谱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B西方政治文化是以个人为核心,以正义、法治、分权、自由和商业经济为
5、主要内容的文化。C“均富”的理念蕴含着对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期待,一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价值追求。D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类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不同。B文章第三段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均富”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C引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论证了中国与西方在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上不同的价值取向。D文章先引出话题和观点,然后分别从“民本”“均富”“和谐”“和谐万邦”等角度展开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既受特定的
6、经济和政治因素影响,还取决于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B人类社会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与阶级的堕落乃至毁灭,总是缘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C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深化,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或许也将为国人所接受。D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所以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要“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实践的决心,其价值不仅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体
7、现在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文化价值的主体是社会成员,其客体是价值主体所需要的对象。文化价值表现为主客体间的复杂关系,即主体的价值观、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与客体的文化时间、空间和要素之间的关系。美丽中国建设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价值、文化选择价值、文化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四个方面。美丽中国建设是对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庄子山木中讲到:“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天与人一也。”荀子天论也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早已有了深刻认识。“天人合一”“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天地人和”等
8、哲学思想反映了古人的自然整体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主体的人应当遵守自然规律和法则,其价值观、人格结构和行为模式都应有利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构建,例如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创造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自然生态观”“绿色发展观”和“生态民本观”等,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并运用传统生态观,超越了传统生态智慧,并将理念形式存在转变为现实路径。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开幕词中
9、引用了唐代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和陆贽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诗句,这两处用典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美丽中国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坚定选择。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方式”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生态观,体现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美丽中国建设中体现的文化价值在于文化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绿色发展
10、观”“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福祉观、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都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文化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体现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中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将“生态优先”作为执政的价值取向。同时,我们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明了中国态度,落实了中国举措,展现了大国担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经验,体现了生态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效用
11、。美丽中国建设还体现了文化传播价值。2018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埃里克索尔海姆考察浙江时高度赞扬了中国践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说道:“我们希望把这些经验带给世界各国,并以此来激励各国改善生态环境。”(摘编自吴俊平美丽中国建设的文化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不仅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体现在文化建设等其他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B文化价值的客体是价值主体所需要的对象,包括价值观、人格模式和行为模式等,与主体间关系复杂。C美丽中国建设是对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容。D“绿水青山就是
12、金山银山”这一生态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共同发展”的生态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将建设美丽中国置于国家方略的层面,强调了其社会实践性及社会建设的价值。B文章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内在联系,论证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性。C文章列举了习近平在开幕词中引用唐诗之例,进一步论证了美丽中国建设理念是对传统文化的吸收。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具体体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山木荀子天论等著作反映了古人的自然整体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
13、的深刻认识。B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并超越了传统生态智慧,呈现出更加宏观的视角,并将理念形式存在转变为现实路径。C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内涵。D我们将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激励起了各国改善生态环境的意愿。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
14、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
15、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
16、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等阻碍构建人
17、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影响着个别大国间的外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防范。B从马克思主义中可以
18、寻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源,因为其思想中,包含着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C“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解决了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需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D“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我国将自身命运、前途和世界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自我定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比较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点,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C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
19、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D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且还都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C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思想资源,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D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
20、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在引领时代风气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伟大艺术熏染和提升,人类精神世界必将会黯然失色。自诞生之日起,引领时代风气就是文艺的重要使命。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见,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主动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积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便捷的媒介终端、海量的信息内容赋予文艺
21、受众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信息交互成为文艺新的重要属性,作品好不好、能不能触动人心,用户评价即时可见,作品形态由一次成型、单向传播为主向频繁交互、即时生成转变。因应传播接受条件变化,文艺引领能力建设已经到了必须重新审视与加强的重要时刻。首先要充分认识“富媒体化”给文艺引领带来的巨大挑战。当前文艺创作尽管还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但媒介形态和媒介产品数量日益庞大、无处不在,文艺作品形态和数量已经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近两千万部网络小说、难以计数的各种短视频、每年数百部电影、数百部剧集、网络游戏层出不穷。新创作品都已经丰富到难以选择的程度,更何况还有无数存量文艺作品。可以说,文艺创作已经由“卖方
22、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要在海量信息中实现一部作品的广泛覆盖乃至文化引领,难度真的是前所未有。文艺领域空前活跃,也增加文艺引领的难度。迅猛发展的媒介技术将人们变成文化产品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文化生产者或潜在生产者,文艺市场孕育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进入文艺领域的力量越来越多元,带入文艺领域的资源越来越丰富,文艺活动方式更加开放,文艺活动主体数量和活动强度也空前增加。在这样充满张力的复杂网络中回应种种诉求、取得最大公约数并实现文化引领,对文艺创作者而言也是一种综合能力考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媒介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今天的文艺受众拥有更加丰富多元的审美经验,他们对文艺作
23、品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面对这样的文艺受众,文艺创作者要想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自然需要过人本领。引领之难并不意味着引领无法实现,更不意味着文艺创作要放弃引领的担当。事实上,只有在艺术和价值层面具有双重优势的创作,才能从海量文艺作品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在新的时代条件基础上,带着新的问题意识,以新高度新方式担负起文化引领的光荣使命。要之,一切有志于创造时代精品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当回归文艺引领文化的本真之处,顶天立地,凝神聚力,担负起文艺引领时代的使命。(摘编自张建珍积极适应时代条件变化,提升文艺时代引领能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论述 文本 阅读 政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