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视角下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回嫁原因探究_郭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历程视角下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回嫁原因探究_郭戈[1].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硕士学位论文 生命肩程视角下 軒生代女性农民工同妹原因採宄 以 r西隆林各族令治县某花諮村袁为例 姓 名: 郭戈 指导教师: 陈长平教授 学 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专业: 人类学 完 成 日 期 : 2013年 3月 此文曾获以下项 H资助: 中央民族大学 “985 I:程一学科建设一重点学科人类学 ” 北京市 “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一 :点学科人类学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士、硕士学 位获得者均须向中央民族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版。 本人完全了解中央民族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中央民族大
2、 学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 ( 1)学位获得者必须按规定提 交 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印刷本及电子版 );( 2)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 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等服务; ( 3)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中央民族大 学向教育部指定单位提交公开的学位论文; ( 4)学位论文作者授权学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 所及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和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 )电子出版社提交规定范围的学位论文及 其电子版并收入相应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其相关网站对外进行信息服务。同时本人保留 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 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期间创
3、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 文答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成不良后果由本人 自负。 本人同意遵守上述规定。 1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 A不保密, 保密期限至 年 月止) 作者暨授权人签字 : 20 g年 石 月 今 曰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己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
4、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 : If 2。年 是个体化 “ 重新整合 ” 的重要过程。外出前种种期待的实现与破灭让这些女性 开始重新定位打工生活,并对 “ 城乡差异 ” 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她 们期待更多的认同与尊重,渴望更加自由、同质化的生活环境,并且逐步认识 到回嫁对于个人幸福实现的积极意义。在婚姻的决策中,她们开始注意到相同 的文化背景对夫妻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意义。回嫁不是城乡二元制度的必然,而 是她们在城市中经历、反思的结果。在面临迁移和婚姻问题时,这些女性能够 积极地做出理性决策。 关键字: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花苗,回嫁 Abstract This thesis tak
5、es the event of back-home marriage of female migrant workers bom in a Miao village as the object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 of their going out and back-home marriage, and explain the phenomenon that many unmarried women choosing back home in the intensify trend of population flowing from urban to the
6、 rural.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ut three-month fieldwork in Gezu autonomous county of Longlin. During this period, a total of 87 villagers were interviewed, 11 of which were undergoing the in-depth interview. Therefore, the author has collected enough detailed field data. In order to explain back-ho
7、me marriage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has traced the process of “deciding to go out -working back-home marriage” of 11 female from the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se women have a clear working target before they going out. and they were eager to meet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
8、eds of their own through city life and work experience. These goals were connected to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Most of them knew less about city life, and they just used some fragments impression to piece together a romantic “c
9、i ty dream”. With , these young women just left home proudly with these needs and dreams. After entering the city, they not only felt the fun of urban culture, but also experienced the hardships of working life. Working in the city a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ir life course has changed their concept
10、 and behavior, and also encouraged them to make the decision of back-home marriage. On the one hand, they took advantages of the new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their hard work, and obtained the same or even more benefits compare to the male. They wanted to change traditional gender relations in the out
11、flow through the growing economic posi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nse production of workshop and less protection of human were gradually costing their youth and health, The strangers identity let them misfits to the city. If migrant behavior is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
12、idual subjectivity, then back-home marriage means those womens return to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in the form. However it does not means the final victory of patriarchy, but the important process of individual integration. All sorts of success and ruin of the before expectations make these women to r
13、ethink their working life, and then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this basis, they expect more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and eager for more freedom and homogenize living environment. They gradually realize the positive meaning of back-home marriage for thei
14、r personal happiness back to marry has to realize. In the decision of marriage, they begin to notice the importance of the same cultural background for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Back-home marriage is not a necessity to the urban-rural dual system but the result of their e
15、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in the city. In the face of migration and marriage, these women can make rational decisions. Keywords: New generation, female migrant workers, back-home marriage IP 目录 第 1 章导论 . 1 1_1选题缘起 . 1 1.2 选题 . 1 1.3相关研究动态 . 3 1.4相关概念及理论视角 . 8 第 2章田野点概况 . 13 2.1村寨概况 . 13 2.2人口与人口流动状况
16、. 17 2.3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 19 第 3章回嫁女性农民工的打工动机 . 22 3.1外出打工的背景 . 22 3.2回嫁女性的外出打工的动机 . 23 3.2.1经济需求 . 23 3.2.2成年礼式的流动行为 . 25 3.2.3逃往都市的流动 . 27 3.2.4对打工动机的合理化分析 . 31 第 4章回嫁女性的打工经历与情感体验 . 33 4.1女性劳动力的优势 . 34 4.2高强度工作下的临时工 . 34 4.2.1职业地位低 . 35 4.2.2劳动报酬少 . 35 4.2.3权利保障的 缺失 . 37 4.3打工过程中的身份认同 . 38 4.3.1都市里的异乡人 .
17、 38 4.3.2 “ 少数民族 ” 的身份认同 . 39 4.4异乡恋曲:打工过程中的恋爱经历 . 41 第 5章回嫁,基于打工生活的反思与权衡 . 44 5.1对 “ 都市梦 ” 的反思 . 44 5.1.1对打工生活的重新定位 . 44 5.1.2 “ 金钱万能论 ” 在婚姻关系中的失效 . 44 5.1.3对两性平等的诉求 . 45 5.2婚姻中文化同质性的诉求 . 45 5.2.1日常生活习惯的同质性 . 46 5.2.2婚姻习俗方面的同质性 . 47 5.3家庭:女性始终的牵泮 . 49 5.4回嫁 基于打工生活的理性选择 . 51 结论 . 53 Content Chapter
18、I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origin . 1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 1.3 Relevant research activities . 3 1.4 Related concepts and perspective . 7 Chapter II Introduction of field site . 12 2.1 Village introduction . 12 2.2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movement status . 16 2.3 Basic situation of interv
19、iewees . 18 Chapter III Work motivation of back-home marriage women . 21 3.1 Background of migrant workers . . . 22 3.2 Motivation of married female migrants . 22 3.2.1 Economy demand . 22 3.2.2 The flowing behavior of puberty rite . 24 3.2.3 Fleding to the city . 26 3 .2.4Rationalization analysis o
20、f migrate work motivation . 30 Chapter IV Work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back-home marriage women . 32 4.1 Advantage of female labor force . 32 4.2 Temporary work force under high strength work . 33 4.2.1 Low status . 34 4.2.2 Less payment . 34 4.2.3 Lack of rights protection . 35 4.3 I
21、dentity in the working process . 37 4.3.1 City stranger . 37 4.3.2 Identity minority people . 38 4.4 Strange land love: love experience in the work . 40 vm Chapter V Back-home marriage: balance and reflection based on work life . . .42 5.1 Reflection of city dream H . 42 5.1.1 re-defining of the wor
22、king life . 42 5.1.2 . Failure of the Omnipotence of money theory in marriage . 43 5.1.3 demands on the equality of the sexes . 44 5.2 UI want to find a man with similar backgroundcultural homogeneity demands in marriage . 44 5.2.1 Homogeneity of daily habits . 44 5.2.2 Homogeneity of marriage custo
23、m . 46 5.3 Families: algate bond for the female . 47 5.4 Back-home marriage rational choice based on work life . 49 Chapter VI Conclusion . 50 第 1 章导论 1.1选题缘起 近年来,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 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更替, “ 新生代 ” 己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城市建 设中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也在劳动中获得经济上的收益与个人的成长。受不断深入的打工 潮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婚前外出打工的
24、女性也不断增加,并对女性本身及其所在家庭、 社区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尤其对人口流出地的通婚圈造成巨大影响。对于未婚的女工来 说,打工生活使她们有了在原有通婚圈以外寻找伴侣的可能。与早期的女性农民工相比, 她们的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具 有更强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她们有着更加明确的打 工目标,与家乡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在打工地,她们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对打工地生活 的参与也更加深入、多样。大多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是在婚前即开始打工,她们在少年时 期就怀揣梦想,带着对外面世界的期待踏上了打工之路。在追求经济效益之余,她们有着 融入城市生活、追求精神财富的需求。但从总体上来说,能留在城市、融入城市,并
25、在一 定程度上脱离农村社区生活的少数民族女性仍是少数。在这些未婚女性中,尽管 “ 外嫁女 ” 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个别案例。她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最 终还是要回到家 乡、回到农村,选择当地的男青年作为自己的伴侣。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女工来说,打工 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注定是只是一种过渡式的生活。回嫁仍然是她们的最终归宿。 2011年 11月, 2012年 7月、 8月,笔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村寨进 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田野调查。调查主要针对当地的人口流动状况展幵。随着打工潮的兴起, 隆林县有大量的女性参与到打工中来 。一 些女性在婚前就走出村寨,但这并没有使外嫁女 性出现急剧
26、增加,绝大多数女性仍会返回家乡生活,并选择家乡的男性进行婚配,其中不 乏一些个人条件 较好的女性。基于这样的观察,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这部分女性的回嫁原 因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促成她们做出人生中重要决策和选择的影响因素是哪些?她们在打 工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其主体性有了怎样的发展与表达。她们究竟是无奈回乡, 还是在城市与家乡之间理性地做出了 “ 返乡 ” 的选择? 1.2选题意义 自打工潮兴起的 20年来,已经有为数不少的针对女性农民的研究。遗憾的是,到现在 为止,这些研究还都局限于城市化方面 。一 些学者基于城市化的视角,首先预设了这些女 性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的是为了转变成市民,进而实现
27、城市化的社会流动过程。因而将部 分女工在城市中寻找伴侣的行为认定为对她们来说 “ 最理想 ” 的择偶方式。因此,对于大 多数未婚外出女性的 “ 回嫁 ” 行为以及已婚女性的返乡现象,他们将其中存在的障碍和影 响因素完全归咎于传统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政治分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些人简单的将女性农民工所面临的其他问题也完全归因于制度与结构。然而,这些女性 农民工选择流动到城市并不意味着必然的城市化,这种必然性不仅仅是从城市是否接纳的 方面,还包括这些女性农民工本身的 意愿。与此同时,她们进城务工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原 有的农民身份。中国的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都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农民工不
28、能转变为 市民、女性农民工返乡择偶,还有其他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原因。而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考 察,不能仅仅局限于笼统与宽泛的制度背景,而要对其个人的打工过程、返乡原因进行深 入具体的分析。 另一方面,农民工城市化研究视角,着重研究现代化历史过程对个体的影响,缺少对 其主体性以及具体情境的关照。托马斯提出,在社会客观环境(情境 ) 与行为反应之间存 在着“ 情境定义 ” 的过程。人们的行为并非对刺激的直接反 应,加进了主观因素,情境定 义就是人们对所处客观环境作出的主观判断。 这些进城务工的女性依然属于某个家庭、社 区或人际团体。因此,考察这些女性农民工的婚姻问题,就需要在她们个体的打工过程中 寻找
29、答案。就要改变一种思路,跳出城市化单向度思维和权利话语的窠 a。这就是本文将 返乡女性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所在,也是本文从生命历程角度考察 “ 回嫁 ” 女性农 民工的打工过程的目的所在。 造成女性农民工外出打工与返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是什么吸引或者推动着她们走 出自己的家乡,又是什么让她们自愿或者被迫回到家乡?作为新生 代的女性农民工,她们 在流出地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与情感体验,这些体验对于她们做返乡决策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关注返乡女性农民工的外出、返乡原因,了解其返乡过程,对于了解流动人口的生存 状况,了解返乡女性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注苗族的女性流动人口,尤其是关
30、注当前生存在人口流出地的返乡女性的返乡过稈 以及生存现状,有助于我们将研究的视野放回到从夫居、父姓、父系继承的父权制上。此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 165页 前有不少研究都肯定了妇女的外出打工行为帮助她们摆脱了家庭和社区的直接控制,在迁 移自由、自主决策、经济和非经济资源的获取、能力增长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 而研究返乡女性则重新正视了有不少打工妇女还是会回到家乡的现实。因此,本研究立足 现实,对妇女权益保障和两性间的平等做出理性的呼吁。 1.3相关研究动态 1.3.1人口的迁移流动理论 人口学者一般认为,最早研究人口迁
31、移理论的学者是英国地理学家莱文斯坦 (E.GRavenstein),他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迁移法则 ,将距离、性别与技术发展视作影响人 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在性别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中,他认为在短距离迁移中女性人口多于 男性。莱文斯坦的理论对于以后的人口迁移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并且已经注意到了 女性迁移与男性迁移的差异。 何勃拉 ( Herberle)和米歇尔 ( Mitchell)分别在 1938年和 1946年对推拉理论进行了 论述,他们认为:原住地的失业、就业不足、耕地不足、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社会经济 及政治关系的紧张和自然灾害等构成了原住地的推力,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向其他地区的迁 移。同时
32、,迁入地更好的就业机会、发展前程、更高的工资、更好的教育和卫生设施等所 形成的拉力吸引人们由其他地区迁入这个地区。 20世纪 60年代,沃尔伯特 ( Wdpert)从决策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了人口迁移, 提出了人口迁移决策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人口迁移就是一个由潜在迁移者对原居住地的 地点效用和目的地的期望地点效用进行比较后作出迁移与否的决策的过程。在决策时,迁 移者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最大的地点效用,而是根据实际的可行性来调整自己的迁移行为。 布朗 ( Brown)和摩尔 ( Moore)进一步发展了沃尔波特的 理论,他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 们对压力所作出的反应,当原来居住地的地点效用由于自身的
33、或者外界的压力而减少到某 一阈值时,迁移者就会考虑迁移,但是考虑迁移并不一定进行迁移,因为压力的程度可能 会发生变化,变得可以接受,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选择留在原地不进行迁移。 迁移的决策理 论没有直接对迁移决策进行性别分析,但作者在论述中指出迁移者的一些个人特征,如教 育水平、职业等会影响人们的迁移行为。传统社会中,性别会影响到教育水平和职业选择, 马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4年,第 20页。 吕红平,陈胜利主编:社会性别与人口发展,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5年,第 237页。 吕红平,陈胜利主编:前引书,第 238页。 吕红平,陈胜利主编:前引书,第 239页
34、。 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迁移决策。 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舒尔茨提出了人口迁移的 “ 成本一效益 ” 模型,他认为是 否会发生迁移,取决于迁移成本与迁移收益的对比,迁移成本是指在迁移过程中所花费的 直接的和间接的费用,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指在迁移过程中所支出的 食品、交通、住宿等费用;非货币成本是指迁移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以及心理成本等。 迀移效益包括迁移后增加的货币收入和心理满足等非货币收入。当迁移效益大于迁移成本 时,就会发生迁移。虽然迁移一成本模型没有直接讨论迁移的性别差异,但是可以利用这 一模型比较男女两性在迁移成本方面的差异,从而分析迁移中的性别差异。 还有一些迁移理论
35、试图从宏观方面研究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动因 和特征。刘易斯用 “ 两部门模式 ” 解释农村一城市的人口迁移。他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两 个部门,一个是因为土地资源稀缺、技术落后、资源 缺乏而导致众多剩余劳动力的传统农 业部门;另一个由于技术先进和高效率的生产使其利润丰厚、高速发展的城市工业部门。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进入城市,为城市工业部门所吸收。 1.3.2女性流动人口的研究 1.3.2.1农村女性人口流动动因研究 对经济需求的满足是农村女性外出打工的重要动因。流出地的贫困状况是促使村民外 出打工的重要推力。与城市中多层次就业结构不同,流出地多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 仅靠农业收入难以维系基本生活。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农村女性也不得不外出打工。期望 外出挣钱,获得较髙经济收 入是农村妇女外出的主要动因 。但许多女性外出并不只是因为 经济因素,而是出于对个人发展的考虑,为了见世面、锻炼自己。她们向往城市生活,希 望在城市得到一份好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尤其是对于未婚女性而言,是否外出打 工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意愿的考虑,个人行为决策所占比重较大。 在未婚的女性流动人口中, 还存在一种偏重于寻找感情和婚姻机遇的心理。 “ 麻雀变凤凰 ” 式的故事刺激了她们的感官 有哪些“ 小姐妹 ” 在所在城市找到了白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