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2021新版共4课).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2021新版共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2021新版共4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和太阳5.地球【教材分析】地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第一课。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本课要着重带领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与思辨,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生活在海边的人通过海岸观船认为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的“浑
2、天说”比“盖天说”又进了一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是弧形来推测地球是球体。就这样, 古人不断通过实证质疑前人的猜想,形成新的假设继续探究求证。第二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实验1,引导学生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并进行观察,验证“大地不是平的”这个猜想。而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亲身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体。所以教材安排了第2个实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让学生动手探究, 论证地球的形状。第三部分,阅读和交流在太空中观察到的地球,以及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色气球上。学生从中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
3、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地球的板块构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由猜想寻找证据形成新的猜想继续寻找新的证据再次形成新的猜想这一曲折的漫长历程。【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本课重点是通过两个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寻求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收获和意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备
4、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自己动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经过前面阶段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通过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陆地板块和地形地貌。
5、 科学探究1.能从海岸观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的猜想。能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寻找地球是球体的证据。2.能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到蓝色气球上的活动,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形地貌。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交流、反思等。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懂得要用实验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 知道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2.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
6、到精细观察的历程。【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懂得用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教学难点】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和视频。学生模拟球面实验仪、地球仪、小帆船、小红旗、红绳、实验记录单、六大板块贴纸、蓝色大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同学们,咱们先做个小活动。让我们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现在我们离地球很近,我们看到地是?(平的);渐渐地渐渐地地球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我们在太空中了!我们看到地球是个(球体)地球什么形状?(生:球体)你说?(生:球体)2.过渡:地球的形状现在大家都知道,但古代的人也这么认为吗? 古代的人是
7、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板书:地球的形状?)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视频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为什么会把地球看成平的作铺垫。 二、阅读与交流1.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请同学们先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科学书P14)教师巡视,提示:边看边想, 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2.结合阅读材料,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指名两三个学生说)讨论交流:古代的人一开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什么? (生:天圆地方地是平的) 多个国家和地区各种说法都有,但都认为地是平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人活动范围小, 有这样想象和猜测正符合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在当时没人认为
8、地球是球体。相机板书:天圆地方、平的)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发现了问题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引导学生思辨, 了解古人的猜想符合他们当时的认知水平,但同时也发现其中的不合理,并提供事实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据,形成新的假设。三、操作与探究(一)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1.人们在海岸观船中发现了什么?(生: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于是怀疑?假设?你说?(生: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 当我们发现问题,有了猜想,接下来要怎么做? (生:做实验)2.集体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引导:这个实验,我们在科学课堂上可以怎么做?(生:模拟模拟帆船在球面上航行)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蓝色的
9、卡纸和小船,你看这个实验可以怎么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为什么?其他同学呢?还有想说的吗?对,我们可以把卡纸两端往中间收拢形成拱桥状来模拟球面,然后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注意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是否符合现实。操作员开船的速度要慢;为了观察得更准备,所有观察员在操作员的对面,平视观察。(ppt出示实验记录单)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实验时间到!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坐好,面向老师。同学们,你们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观察到什么现象?符合现实吗?所以你们的发现是? (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 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老师给你们点赞!(生鼓掌)帆船回港先看见后看见球面船帆船
10、身我的发现:帆船在球面上回港的情况符合现实,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5.师:既然大地的表面是不平的,它可能是什么形状呢?(学生预测:半球体、椭球体、圆锥)相机板书。6.提问:还可能有这么多形状,那么根据事实,我们可以推翻哪些形状?师引导学生思辨,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7.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很多,只有半球体、椭球体和球体符合现有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亚里士多德又通过月食来推断大地的形状。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月食?(微课视频:月食)8.根据月食的形成,同学们对大地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引导学生再次思辨,认识到地球只能是球体。(相机板书: 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设计意图由海岸观船观
11、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在学生分组实验前作充分的讨论交流,明确实验目的与注意事项再开展实验验证;引导学生从观察帆船在球面上的航行情况中推断出地不是平的,地球可能是球体;引导学生思辨,力求用证据将不合理的形状推翻,认识到地球只能是球体。(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过渡:既然很多证据都推测大地是球体,那么只要从起点出发必然可以回到起点。基于这样的想法,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1082天又回到了出发地,用亲身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这样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1.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活动记录P5),并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
1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2.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师:下面正式开始 (板书:麦哲伦环球航行)各小组随着老师的引述,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并插上一面小旗。各小组请准备! 准备好了吗?我宣布,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之旅启航啦!(PPT帆船鸣笛启航) 师结合学生准备情况作出如下适当提醒:起点是欧洲的?(西班牙),穿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巴西)。一路南下航行4个月发现一个平静的港湾,命名为(“圣胡利安港”)。探险船队沿着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发现了一条通往太平洋的海峡“麦哲伦海峡”。穿过海峡,便到达了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前方是一片浩瀚的太平洋。 1521年,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
13、,抵达菲律宾群岛。在那里,麦哲伦和当地的土著发生冲突不幸身亡。船员们继续未完成的航程,横渡印度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于1522 年9月回到西班牙,历时1082 天,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3.同学们,咱们用红绳按航行的路线将小旗连起来,有什么发现?(学生: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起点地球是球体)小结:到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又进了一大步,证实了(生:地球是球体;板书:球体、地球是球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麦哲伦航行故事、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亲身实践证实地球是球体,能比较深刻地体会这个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人类首次环球航行。针对新的假设,教师再次提供事实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证据,就这样引导
14、学生逐步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四、阅读与交流1.师: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太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地球的形状,请看视频(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怎样的?(一颗蓝色的星球)这是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是球体(板:确证球体) 师生共同小结:到此,我们了解到, 从地是平的不平(弧形)球体确证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猜想、由现象进行推测、寻求证据修正认识形成新的猜想、环球航行亲身实践验证、到地球卫星照片确证,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板书);是客观求真的过程;无论什么时代,哪个国家、民族、地区都这样,这就是实事求
15、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板:实事求是)2.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师:关于地球,你知道了什么?请你说?地球自己会发光吗?(不会)光从哪里来?(太阳光)对,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是正圆球体吗?(不是,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3.来看这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你发现了什么?白色部分可能是?蓝色呢?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呢?(生:白色为冰雪或云层;地球表面的蓝色是海洋;黄色和绿色是陆地,其中绿色是植被。)比较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海洋)设计意图阅读和交流环节,主要通过观看几段小视频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16、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地球的小知识,生动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地球。从师生共同小结中进一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中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五、拓展与总结1.拓展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在蓝色球上。同学们看,这是地球的六大板块分布图: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请小组长到讲台拿一张板块图,在小组内参考地球仪观察和定位,然后派代表把陆地板块贴到讲台的蓝色球上。2.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来说说?升华: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保护环境,守护我们共
17、同的家园。)设计意图拓展小活动通过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蓝色球上的小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最后谈谈收获这一环节既是本课的总结,同时渗透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懂得珍爱地球。【教学后记】6.月球(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二课。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及月亮是如何移动的。对于本课的观察月相有了一个较好的帮助,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提供了方便。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知道用近代科学技术观察月亮,了解到月球上有环形山、高地和“月海”,引发对环形
18、山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兴趣。第二部分,研究月球上的环形山。先是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分二层进行,一是在不同高度丢相同大小的石子;二是在同一高度丢不同大小的石子。再是观察“环形山”投影的变化,用手电筒光直射和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第三部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必要的月球信息。第四部分,连续观察月亮,记录、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变化。【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初步了解月亮是如何移动的,但对于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和月亮的移动和月相的变化规律没有形成相应概念。本课教学中通过对月球基本知识的了解,知道月球上的相关信息,并模拟月球环
19、形山的形成,让学生意识到利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解释某些自然现象。通过长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认识到科学的学习需要恒心和细心。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推断环形山的形成。2.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3.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科学探究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2.能对月相观察日记按要求进行归类。3.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科学态度1.意识到人类对宇宙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2.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会到科学技术
20、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2.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教学重点】学会用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教学难点】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视频、台灯、小排球。学生沙盘、大小相同及大小不同的石子、手电筒、小气球泡1个,大头针1根。【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出示中秋赏月图)瞧,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美丽夜景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了解月球吗?谁愿意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学生分享,了解学生前概念)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月球。揭题,板书。2.谈话: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出示图片
21、), 你发现了什么?月球跟地球有什么区别呢?设计意图利用中秋赏月图和学生听说过的关于月球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前概念。用月球现实图片引发学生的想象冲突,让学生初步感知月球概况。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1.提问:指着环形山,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我们放大来看看?(出示环形山放大图)2.谈话:这些坑洞深浅不一,大大小小,遍布月球表面。如果让你来命名,你会称它为什么?3.谈话:科学家称它为“环形山”。观察环形山的特点,你能猜猜它是如何形成的?4.学生交流、猜测。(陨石撞击或者火山爆发)5.(课件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真的如同学们所说环形山是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吗?我们如何来验证
22、呢?如果是火山爆发所形成,你又打算如何来验证呢?6.根据不同的假设,师生交流实验方案。(需要什么材料?实验步骤?)7.谈话: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沙盘、小石子和小气球泡1个,大头针1根,结合这些实验材料,实验怎样设计呢?8.师生完善实验方案。(如何模拟陨石不同的撞击力?如何利用小气球泡模拟火山喷发的内部力量)9.小组领各自需要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10.思辨活动:各组出示模拟的环形山,对比月球环形山图片,说说环形山形成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11.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环形山的形成最有可能是陨石的撞击。12.教师追问:那么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呢?说说你们的想法?13.学生汇报:通过实
23、验,我们还发现环形山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14.提问:如果要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你觉得在什么时候观察效果最好?15.学生猜测。16.谈话:我们用手电筒光来模拟太阳光,请同学们用手电筒照射(直射、斜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17.小组完成实验并回答。18.小结: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19.过渡: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的时候呢?就需要我们来了解月球是如何公转的。(太阳光斜射与月球公转有关吗?)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师生双方共同确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既是模拟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月球和太阳 小学 科学 苏教版 四年级 下册 第二 单元 地球 月球 太阳 教案 2021 新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