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课标对应】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
2、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未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6.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6.1.2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1课内容。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产生的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在动
3、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不同的发声物体,比较、归纳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同时结合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
4、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声音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声音形成了最直观的感受,生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有关声音的科学知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前概念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感受丰富的
5、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科学探究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3.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声音有关的生活现象【教学重点】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
6、关系。【教学难点】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教学准备】教师实验记录表、教学ppt。学生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音频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
7、陌生人来了打雷声-要下雨了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6.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设计意图通过音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知,了解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从而引出研究内容。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用一个动词概括是什么?4
8、.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5.教师控制:开始!停!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设计意图“让塑料袋发出声音”这个活动围绕“用了哪些动作方式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去制造声音,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去主动发现,并形成探究问题。本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分析和学习,认识到声音的产生离不开力。(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
9、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2.学生交流讨论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A、摸喉咙(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B、钢尺(一手在桌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一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音钹 (敲击音钹三下,然后轻轻按在肚子上)泡沫和矿泉水瓶 (把泡沫屑
10、放在空的矿泉水瓶中,然后对着瓶口吹,泡沫的运动)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发声物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声时运动轨迹(画图)摸喉咙如:钢尺音钹泡沫和矿泉水瓶我们的结论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8.ppt出示实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
11、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14.谈话:既然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按要求对5种发声物体进行活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对记录单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又通过反证使学生认识到振动停止,声音消息,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认识。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中进行比较与分析五种
13、物体发出声音时现象的共同现象特征,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 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4.学生回答。(声音)5.思考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7.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呢?9.学生汇报。10.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14、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有利于生动形象的为学生解释自然界动物是如何发声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本节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知识点的前后呼应。拓展应用1.拓展练习1: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2.提问:通过今天
15、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关于声音的其他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教学后记】10.声音的传播【课标对应】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观察描述、归纳总结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科学
16、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6.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6.1.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
17、播。【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节课。声音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在探究过“声音的产生”后,进而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本课通过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教材顺应学生思考、探究知题的线索,设计了以下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研究:第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与学生交流我们能听到铃声和位于校园各处都能听到铃声的现象,聚焦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并由此作出自己的解释。第二、实验
18、探究,得出结论在教师指导下,做声音在真空中、水中、空气中、固体(桌子)中传播的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第三、观察振动传递,类比认识人耳以类比实验活动来认识人耳鼓膜的作用。从观察鼓面振动引起其他物体振动的传递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外部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而使人听到声音。第四、制作活动,拓展应用动手制作“土电话”,研究它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并且声音的传播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一课非常感兴趣。经过几年科学课及课外书的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音的奥秘 小学 科学 苏教版 三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声音 奥秘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