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
《10.2《师说》(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2《师说》(同步习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师说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 贻:d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阿谀,奉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词语意思,并结合字形分析读音。A项,“传”,应读作“zhun”,可译作“解释六经的著作”。B项,“贻”,应读作“y”,可译作“赠送”。D项,“谀”,应读作“y”,可译作“阿
2、谀,奉承”。故选C。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B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和现在的用法相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中,“学者”,古义: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今义不同。中,“传道”,古义:传授古代圣贤的学说;今义:宗教家宣传教旨,布道。古今义不同。中,“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古今义不同。中,“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
3、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义不同。中,“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今义不同。中,“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恶势力的帮凶。古今义不同。故选A。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容易混淆,学习过程要注意识记与辨别,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A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4、C项,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D项,古今同义,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故选D。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吾师道也 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 小学而大遗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吾从而师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B/C/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常见的此类活用现象,比如,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翻译: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翻译:孔子以郯子
5、为师;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翻译: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翻译: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翻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翻译:我跟从他,以他为师;日:名同作状语,每天。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故选C。5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
6、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流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B项,老师。C项,跟从;介词,自。D项,道理;风尚。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师说,完成下面小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7、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失,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
8、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童子之师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7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作师说以贻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9、项是(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论今。B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今其
10、智乃反不能及”中的“其”,是代词,他们(君子);“其可怪也欤”中的“其”,是语气词,其欤是固定搭配,意思是“真是/难道啊!/吗?”;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B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彼童子之师”中的“之”,是助词,的;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那些孩子们的老师”;C项,“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中的“而”,是连词,可是、反而、却,表转折;“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而”,是连词,可是、反而、却,表转折;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他们(
11、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D项,“不拘于时,学于余”中的“于”,是介词,被;“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于”,是介词,比;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故选C。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项,“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中的“不”通“否”,指不从师
12、学习;本句话的意思是“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故选A。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错,文章第三段列举了孔子的例子,整段话的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
13、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我们从“圣人无常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以知道,本段引用孔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向老师学习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老师的地位的重要性。故选D。9【答案】(1)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2)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
14、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庸:发语词,难道;知:动词,了解、知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2)中,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遗,动词,丢弃,放弃;明,明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
15、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操曹。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操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
16、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四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选自旧唐书,有删改)注量移:唐宋时,被贬至偏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
17、。荣悴:兴衰。多指荣宠与失意。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 投:投送B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 延:延请C均子锷凡鄙 鄙:鄙陋D二人名位未振 振:显达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此论喧于朝列 称荐于公卿间B以功授刑部侍郎 愈自以才高C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D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B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背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
18、焉/瞪然不顾C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D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体现韩愈直率、坚正性格特点的一组是(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ABCD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兄:指的是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父、叔父的儿子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语文 高中新教材 精品练习 语文设计 语文学案 名著阅读 语文课件 语文群阅读 作文指导 整本书阅读 高考语文 高三语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