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古代文学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doc(11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史与文学史学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文学史史料学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幷作了许多论述。这些论述散见于史书、目录学著作、诗文评、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中;在一些序跋、题记及其他文章中也有所涉及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九章中国文学史学将中国古代“具有文学史性质的作品”按体例分为六类:题辞体、传记体、时序体、品评体、派别体、选录体。此外,“还有一类侧重在论述文学史有关原理的论著,如文心雕龙中的通变及叶燮的原诗等。”(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54755页)。就现在所能看
2、到的数据而言,史家的记述是比较早的。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但为屈原、贾谊这两位文学家立传,而且笔墨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的辞赋家,已经算是有了文学发展过程的初步描述。此后,(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对司马迁史记以前史官之文的发展过程有简单的追述;齐梁时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回顾了南朝宋以前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看成是关于诗歌史的比较详细的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了文学发展的线索。此后,一些正史中的文苑传或文艺传,大都沿袭后汉书的体例。在目录学著作方面,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
3、中的诗赋略论对诗和赋的发展有初步的描述。此后,一些目录学著作,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的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在诗文评方面,(梁)刘勰文心雕龙中明诗以下20篇论及许多文体的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的精彩论述。(梁)钟嵘的诗品序,对文学的发展作了相当详细的论述。此后,在一些诗话、词话,以及诗纪事、词纪事之类的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发展的论述如(宋)严羽沧浪诗话、(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明)胡应麟诗薮、(清)叶燮原诗、(清)厉鹗宋诗纪事、(清)张宗橚词林纪事等。此外,(东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的起
4、源,历数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以至懿王、夷王、厉王、幽王时政治的变迁与诗歌的关系,从政治的角度对诗歌的发展作了较细致的描述。(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从文体流变这个新的角度,论述了文学的发展。(唐)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对诗、骚以来诗歌发展的历程作了总结。(宋)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明)张溥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的题辞,已经勾勒出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脉络。(清)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清代所修全唐诗,为唐代诗人逐一作了简介,从中可以看到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毫无疑问,上述种种著
5、述都是我们今天撰写文学史应当借鉴的。然而,这些还不能算是对文学发展过程的系统完整的论述,因而还不是专门的文学史著作,更不能说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文学史学科。中国学者所写的文学史著作,是20世纪初受了外国的影响才出现的,一般认为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之作本书是林传甲于光绪三十年(1904)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任国文教员时所编的讲义,有宣统二年(1910)6月武林谋新室排印本,书名前冠以“京师大学堂讲义”。全书分为16篇,其内容不限于文学,还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修辞学、群经文体、诸史文体、诸子文体等。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12月初版。
6、、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白话文学史只有上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6月初版。、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社1932年12月初版。、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于1941年出版上卷,1949年出版下卷。全书由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重版。1963年7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新1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的中国文学史,是供高等学校文科有关专业使用的教材,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人民文学出
7、版社1963年版。,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初版。、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作者1920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时的讲义,由北京新潮社于1923年印行上卷,1924年印行下卷。北京北新书局于1925年印行合订本。,在分体文学史中是最早的、最有影响的著作。由此我们可以说,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以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各家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幷不相同,因此文学史的写法也有很大差异。只要是严肃的学术研究,因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写法而形成
8、各自的特色,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和完善文学史这门学科。即使现在或将来,也不可能只有一种理解、一种模式、一种写法,而只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么,我们对文学史是怎样理解的呢?我们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这是一个最朴实无华的、直截了当的回答,意思是强调: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意思: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幷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当然,文学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反映现实的功能,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方面的功能是怎样实现的呢?是借助语言这个工具以唤
9、起接受者的美感而实现的。一些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与深度未必超过史书的记载,如果以有“诗史”之称的杜诗和两唐书、资治通鉴相比,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与顺宗实录里类似的记载相比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称可辨,名为宫市,而实夺之。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纔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昌黎先生外集卷七,清同治己巳江苏书局重刊东雅堂本),对此就不难理解了。但后者不可能
10、代替前者,因为前者是文学,具有审美的价值,更能感染读者。当然也可以以诗证史,将古代文学作品当成研究古代社会的资料,从而得出很有价值的成果,但这幷不是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著作必须注意文学自身的特性。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背景研究很重要,这是深入阐释文学创作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但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研究显然不能成为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不能将文学史写成社会发展史的图解。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应当充分重视作家研究,但作家研究也不是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不能将文学史写成作家评传的集成。
11、正史里的文苑传、文艺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纔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学创作最终体现为文学作品,没有作品就没有文学,更没有文学史。换句话说,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而前两个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理论是指导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是文学创作完成以后在读者中的反应。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这幷不是说要在文学史著作里加进许多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内容,在文学理论史和批评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今天,撰写文学史更没有必要这样做了。我们
12、只是强调撰写文学史应当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幷用文学思潮来解释文学创作,幷注意文学的接受,引导读者正确地鉴赏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古代的文学媒体远没有今天多,只有口头传说、书写传抄、印刷出版、说唱演出等几种,但已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文学作品靠了媒体才能在读者中起作用,不同的媒体对文学创作有不同的要求,创作不得不适应甚至迁就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学创作的状况是取决于传媒的。从口头流传到书写传抄,再到印刷出版,由传媒的变化引起的创作的变化很值得注意。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之简练跟书写的繁难不能说没有关系。唐宋词的演唱方式对创作的影响显而易见。印刷术发明以后大量文献得以广泛
13、而长久地流传,这对宋代作家的学者化,进而对宋诗以才学为诗这个特点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宋元说话艺术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宋元戏曲的演出方式对剧本创作的影响,更不容忽视。传媒对创作的影响以及传媒给创作所带来的变化,应当包括在文学史的内容之中。总之,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史属于史学的范畴,撰写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文学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突破过去那种按照时代顺序将一个个作家作品论简单地排列在一起的模式,应当注意“史”的脉络,清晰地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过程。文学
14、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靠描述,要将过去惯用的评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式的语言。评价式的语言重在定性,描述式的语言重在说明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幷予以解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其原因,说明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描述和评价不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习惯,而且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描述幷不排斥评价,在描述中自然包含着评价。文学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寻绎“史”的规律,而不满足于事实的罗列。但规律存在于文学事实的联系之中,是自然而然的结论,而不是从外面贴上去的标签。我们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注意文学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文学的演进本来就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
15、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例如,先秦诗歌与原始巫术、歌舞密不可分;两汉文学与儒术独尊的地位有很大关系;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不能不关注玄学、佛学;研究唐诗不能不关注唐朝的音乐和绘画;研究宋诗不能不关注理学和禅学;保存在山西的反映金元戏曲演出实况的戏台、戏俑、雕砖、壁画是研究金元文学的重要资料如山西省侯马市金代董氏墓中后壁上端砖砌戏台与戏俑、山西省稷山县马村段氏金代墓群中的杂剧砖雕、山西省洪
16、洞县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山西省新绛县吴岭庄元墓杂剧砖雕。;明代中叶社会经济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气氛,是研究那时文学的发展决不可忽视的。凡此等等,都说明广阔的文化学视角对于文学史的研究是多么重要!有了文化学的视角,文学史的研究才有可能深入。文学史的存在是客观的,描述文学史应当力求接近文学史的实际。但文学史著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呢?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文学史的数据在当时记录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记录者主观的色彩,在流传过程中又有佚失,现在写文学史的人不可能完全看到;再加上撰写者选用数据的角度不同,观点、方法和表述的语言都带有个性色彩,纯客观地描述文学史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多少
17、带有一些主观性。如果这主观性是指作者的个性,这个性又是治学严谨而富有创新精神的,这样的主观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果这主观性是指一个时代大体相近的观点、方法,以及因掌握数据的多少有所不同而具有的某种时代性,那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当代人写文学史,既是当代人写的,又是为当代人写的,必定具有当代性。这当代性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研究古代的文学史,如果眼光不局限于古代,而能够通古察今,注意当代的文学创作,就会多一种研究的角度,这样写出的文学史也就对当代的文学创作多了一些借鉴意义。具有当代性的文学史著作,更有可能因为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观念而格外被后人注意。但是无论
18、如何,决不能把主观性当作任意性、随意性的同义语。撰写中国文学史应该借鉴外国的文学理论,但必须从中国文学的实际出发,不能将外国时髦的理论当成公式生搬硬套地用于解释中国文学。有志气的中国文学史研究者,应当融会中国的和外国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学理论,从中国文学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阐述中国文学的历史,而不应先设定某种框架,然后往里填装与这框架相适应的资料。文学史史料学是撰写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已有中国文学史史料学的著作出版,例如:潘树广主编中国文学史料学,黄山书社1992年版;徐有富主编、程千帆校阅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傅璇琮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史料
19、研究丛书,其中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已由中华书局于1997年出版。所谓文学史史料学,包括与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等等,是以数据的鉴定和整理为目的的数据考证学。这是撰写文学史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没有这个基础,文学史所依据的资料的可靠性就差多了,但严格地说,文学史史料学幷不完全等于文学史学。着眼于学科的分工,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应当在文学史学之外另立一个分支学科即文学史史料学;然而就学者而言,史的论述和史料的考证这两方面不但应该而且也可以兼顾,完全不懂得史料学是很难作好文学史研究的。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中国文学发
20、展的不平衡俗与雅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例如,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与之相适应,文学也出现了繁荣局面。汉代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汉赋的出现和汉代散文的特点有直接的影响。汉末的黄巾起义及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南北朝的对峙造成南北文风的不同,隋唐的统一以及唐代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又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宋代理学的兴起,士人入仕机会的增多,以及印刷
21、术的发展,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代士人地位低下,他们走向市井,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商业经济繁荣,市民壮大,反映和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清朝初年民族矛盾突出,在文学创作上也有反映。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更引起文学的重大变化。凡此种种,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各种文体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的过程,所谓文体发展不平衡,包含这样两方面的意思
22、: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诗歌和散文是最早形成的两种文体,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诗文。在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中,诗和文是基础。到了魏晋南北朝才有了初具规模的小说,唐代中期才有了成熟的小说。而到了宋金两代,出现了宋杂剧和金院本,才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以上所说是文体的大概轮廓,如果细分,骈文是魏晋以后才形成的,词到唐代中叶才形成,白话短篇小说到宋代才形成,白话长篇小说到宋元之际才形成,散曲到元代才形成。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形成的时间相差数百年甚至一两千年,可见不平衡的状况是多么突出。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例如小说,从远古神话到唐传
23、奇,历经了极其漫长的时间;而赋的形成过程就短得多了。二、朝代的不平衡参看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总论第三章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47页。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相对繁荣些,有的朝代相对平庸些,这很容易理解。而且各个朝代各有相对发达的文体,例如: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两代的小说。这幷不是说这些朝代的其他文体不值得注意,例如宋诗、清诗、清词也都很重要,但作为代表性文体还是上面所举的那些。其实在一个朝代之内文学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年代较长的朝代如汉、唐、宋、明,其初期的文学比较平庸,经过两代或三代人的努力,才达到
24、高潮。有些小朝廷倒又可能在某种文体上异军突起,如梁、陈两代的诗,南唐和西蜀的词。三、地域的不平衡。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例如:建安文学集中于邺都;梁陈文学集中于金陵;河南、山西两地在唐朝涌现的诗人比较多,而明清两朝则比较少;江西在宋朝涌现的诗人特别多,此前和此后都比较少;江苏、浙江两地在明清两朝文风最盛,作家最多;岭南文学在近代特别值得注意。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例如:楚辞带有明显的楚地特色,五代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杂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语文 高中新教材 精品练习 语文设计 语文学案 名著阅读 语文课件 语文群阅读 作文指导 整本书阅读 高考语文 高三语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