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唐诗(小学篇)(68页).doc
《大家读唐诗(小学篇)(6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家读唐诗(小学篇)(68页).doc(6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编辑者语那些年读过、背过的诗,可还记得?现在再读到或看到,你会有什么感受?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还是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估计更多的,是后者般的感觉。鉴于此,“学点语文”公众号特开设“大家读唐诗”专栏,每周向大家推荐唐诗及鉴赏。唐诗的选择由浅入深,先依据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再依据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诗歌原文和鉴赏大多出自三本专业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周啸天主编,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年版;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初版,2004年修订版;唐诗鉴赏大典,肖剑、林力主编,长征
2、出版社1999年版。至于鉴赏文章偶有雷同,先直管录来,心中不免“天下文章”之感。不奢谈什么“诗和远方”,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也不枉编者一番整理。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鉴赏这是作者七岁所作,至今广为传诵。这首儿童诗好处何在?它何以能够在唐诗中占有一席地位,又流传至今呢?一般人往往会拈出后两句,认为它对仗得好,色彩字用得好。其实,后两句的好,只是初级水平的好。因为它更多的是运用技巧的结果。对仗的基本技巧是什么呢?是增字法先写“白毛”,对上“红掌”;再加“绿水”,对上“清波”;上句添动词“浮”,下句对上一个“拨”。旧时代私塾先生教学生对课,就教这个技巧。这两句
3、在声律上(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也过得去。其中“浮”“拨”两个动词尤其妙,很到位,不能替换。对一个七岁孩子来说,能对到这样子,也难能可贵。然而,这首诗最奇特的,还是前面两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不整齐。如果遇到颟顸的、自以为是的老师或家长,可能会给他改得整齐一些,可能改成:“湖中一只鹅,曲项向天歌”,可能还很得意。然而,这样做是整齐了,但它原来所具有的童趣和奇趣,就被破坏了。何以这样说呢?因为原作前两句虽不整齐,却很天真,出口成章,纯乎天籁。一改,那点儿天真、那点儿童趣、那点儿特色就没有了,很生动的句子,变得很落套、很老套,就把一个可爱的儿童,变成了一个小大人了。此外,
4、“曲项向天歌”这句,活画出鹅的长脖子和鹅叫的样子,而且纯凭观察灵感悟得,没有技巧成分,所以更好。而“鹅鹅鹅”三字重复,也不能简成一个“鹅”字(像词中十六字令的首句),为什么呢?因为这里不仅是在说家禽的名称,而且是在象呢?因为这里不仅是在说家禽的名称,而且是在象声,也就是描摹它“曲项向天歌”的叫声(喔喔喔),这也是七岁孩子根据他的感觉的神来之笔。这里的诗歌意象,就是诉诸听觉的有声音的意象,这首诗就是一首绘声绘色的诗。首句改作一个“鹅”字,或改成“湖中一只鹅”,这首诗一下子就“哑”了,失去了它原来的生动性。所以这首儿童诗在唐诗中占有一席地位,是有充足理由的。这也表明,在诗化的社会氛围中,唐代儿童受
5、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时人没有乱改此诗,表明了唐代人普遍具有的鉴赏水平。(周啸天)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鉴赏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
6、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
7、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赋”意指“直赋”“赋陈”,由物即心,直面陈说,直接表白。“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
8、”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综观此诗,诗人通过抓住“叶”“花”“浪
9、”“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让人真切地感受“风”之魅力与威力。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而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百度百科)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鉴赏1这是一首歌咏新柳的绝句,又像是一幅新柳的特写。是诗,也如画。开篇,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直接将新柳描摹成美人。而且这位“美人”非大家闺秀式的雍容华贵,却如小家碧玉清纯可爱。“碧玉小
10、家女”(南朝梁萧绎采莲赋)、“碧玉破瓜时”(晋代孙绰碧玉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碧玉”几乎已经成为妙龄美少女的代名词。因而,篇首一提到“碧玉”,人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出一位风姿绰约、顾盼生情的美女形象。在诗人眼中,刚刚吐芽的新柳就是用碧玉装扮而成的,青翠的玉色和新柳的嫩绿色,两者搭配恰当,极为和谐,给我们以鲜活、清新的视觉感受。早春时节的新柳,亭亭玉立,生气勃勃;万千枝叶,随风摇曳,婀娜多姿!酷似花季少女,浑身上下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洋溢着摄人心魄的美丽。这位“柳美人”就这样袅袅婷婷、轻轻悄悄地款款向我们走来了!据南史记载:益州刺史刘悛之,为讨好君王,曾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11、”。齐武帝将杨柳植于殿前,称之“风流可爱”。诗人化用这一典故而成“万条垂下绿丝绦”句。“绦”,是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花边或穗子等装饰品。“丝绦”两字将新柳婆娑、飘逸之态描摹到了极致。春风杨柳,如丝如缕,随风起落,柔媚而披拂,散漫而张扬,自有一种迷人的意态和神韵,因而风流,因而可爱!其实,前人咏柳的作品不少,后人受贺知章诗句启发和感悟,另有心得的词章也不乏佳句。然而,终究比不过此篇深入人心、老少共赏。究其原因,除去开篇比拟手法的成功运用,末句所展示出的诗人超常的艺术想象力和概括力也备受称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语言朴素之极,简单之极,虽妇孺白丁皆能诵读,以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家喻
12、户晓。春柳是美人的化身,那么,精巧玲珑的柳叶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如果狂风是“大力士”,可以飞沙走石、移山倒海、改换河山,那么和煦的春风能做什么?它就像一把掌握在能工巧匠手中的剪子,仔细地裁、小心地剪,把一片片精致的柳叶奉献给新柳,奉献给春天,奉献给人类!那么,也许人们要问“能工巧匠”又是谁?也许是自然,是上天,是神灵,无须说得太白,读者只需要被感染,被打动;只需要去想象,去体味!(秦岭梅)鉴赏2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
13、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
14、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
15、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马茂元)鉴赏3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 这是古典诗人和画家的共同追求。贺知章虽非画师,但他的咏柳诗却象悬挂于祖国古代艺术大厅中的一帧工笔画一样,虽经千年风雨剥蚀,而其艺术魅力不减当年。头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落笔就运用新颖的比喻描摹出春风中碧柳生意盎然的秀姿。柳枝新绿,色泽鲜亮,仿佛碧玉雕饰而成,浓密的柳枝柔嫩轻盈,纷披下垂,在春风中
16、婀娜多姿,迎风漫舞,如同万条绿色的丝带一般,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则以别出新裁的想象,独特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想象这细叶是巧匠剪裁出来的。以问句引出春风似剪的比喻更显生动,同时问句还隐去了持剪裁春的主体,诱人在吟咏中体味大自然造物者的灵巧慧美。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也是咏柳成功的一个要素。诗歌以非常之笔为事物传神写照,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前两句基本上是实写,虽有虚笔,但仍不失为富有生活依据、从现实生活中锤炼出来的艺术形象;而后两句春风裁细叶的妙比,实为以特写式的镜头,运实入虚,生动地揭示了“春风”与碧柳间的密切关系,虚实相生,别具情致。正因为虚实得体,富于哲
17、理,所以,“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也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刘名英)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鉴赏1这是一首著名的唐诗。它的内容是如此家常,语言是如此质朴,几乎看不到文采,然而,人们却有太多的理由喜欢这首诗,喜欢到代代相传,喜欢到家喻户晓。值得好好玩味。人们在年轻时总想离开家,而年老时又总想还家。故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按一般人的经验,久别还乡的人,通常与亲友邻里会面的时候居多,儿童相见只是插曲。作者不写一般的情况,而只写这个插曲,这是诗人的高招。只要是儿童,谁不是人来疯,对客人到来总是兴奋莫名,总是问这问那。杜甫赠卫八处士就这样写道:“昔别
18、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儿童问客,如查户口,是一定要问“客从何处来”的。明明是家乡人,却被家乡孩子当做外乡人。诗人敏感地觉察到这一日常生活对话中的喜剧性(本质与现象的矛盾),从而赋予抒写世事沧桑的这首诗以风趣和隽永。此外,这一偶然事件还包含着必然性,儿童天真的问话捅破了天机。“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古诗十九首其十四)天地间没有永久的主人,只有永久的过客昨天先入为主的,明天会渐行渐远。“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人生易老,规律无情诸如此类的人生慨叹,诗中并没有直接说出,但言外之意读之悠然可会。所以这首诗又非常富于神韵。少小离家老大回家,亲切感和疏离感同在,熟悉
19、感和新鲜感并存,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生经验。然而,具体到每个时代,具体到每一个人,感受则是不一样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虽然道逢家乡人,却感到透心的凄凉,这是汉末乱世的人生况味。而贺知章这首诗大不相同。儿童问客内容是生分的,态度却是礼貌和友善的,字里行间有太多的人情味。古人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毛诗序)这首诗的情调就是安乐、就是和谐,是典型的唐音。世世代代的读者热爱这首诗,也包含对安乐、对和谐的向往。这首诗的语言比较贴近口语,句式却比较考究,多用句中排,所以饶有唱叹之音。具体而言,首句“少小离家”(人生旅程之始)和“老大回”(人生旅程
20、之末)构成对比,是一重唱叹。次句“乡音无改”(暗示乡情依旧)和“鬓毛衰(cu)”(暗示形容变尽)构成对比,是另一重唱叹。三句“相见”(亲和感)和“不相识”(疏离感)构成对比,是第三重慨叹。末句不再对比,以笑问作收,是重复中的变化,是整饬中的活泼。唐人绝句最重风调,即宜于讽咏、神似民歌,这首诗就很有代表性。(周啸天)鉴赏2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
21、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
22、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
23、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陈志明)鉴赏3这首诗为天宝三年(744)诗人归隐永兴时所作。偶书指因偶有所感而即兴写下来的文字,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诗中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重返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既感喜悦又觉陌生的复杂感情,读来觉得入情入理,亲切自然。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通过“少小”与“老大”、“离”与“回”等词语的反比,突出离乡时间之久。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则通过变(鬓衰)与不变(乡音无改)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尽管客游他乡多年但思恋故土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的老而弥笃的情怀。三、四句“儿童相
24、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从诗人的角度宕开,以儿童的角度描写故乡人对自己还乡的反应,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这家乡原来的小主人与今天的小主人 儿童之位置变换的对比,使画面顿时呈现为欢快明朗的喜庆色彩。你看,见到诗人这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陌生人扶杖归里,孩子们立刻蹦蹦跳跳地围拢来,不等诗人开口,他们就很有礼貌地抢着称诗人为“客”,“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妙笔神来,谐趣无穷。一个“笑”字就把诗人多年的思乡之恸都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首诗虽名之为“偶书”,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是颇具匠心的。语言通俗自然,很接近口语,但同时异常凝炼,富于概括力,令人回味无穷。(刘名英)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语文 高中新教材 精品练习 语文设计 语文学案 名著阅读 语文课件 语文群阅读 作文指导 整本书阅读 高考语文 高三语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