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36张PPT).ppt
《(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36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教师用书:第二单元第6课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36张PPT).ppt(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作品介绍,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
2、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题目解说,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这首诗作,就是当时的农人在田野间采摘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诗经六义 体例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 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表现手法(根据朱熹诗集传)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 比:以彼物比此物。
3、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倾听民歌,如同倾听祖先诉说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梦。为他们的热情、豪放,为他们的勤劳、慷慨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对他们在爱情上的含蓄和忠贞不渝而感到万分羡慕。也许他们一贫如洗,也许他们不得不背起凤阳花鼓,流浪四方。但是,劳动者,唯有从你们心底涌出的歌声,永远被后人传唱。,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4、。,主题归纳,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思考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明确: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思考2:芣苢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明确: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
5、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赋的手法。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静 女,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方法: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读时注意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朗读的节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语文 高中新教材 精品练习 语文设计 语文学案 名著阅读 语文课件 语文群阅读 作文指导 整本书阅读 高考语文 高三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13857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