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端午日教案i.doc





《11端午日教案i.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端午日教案i.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
2、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 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
3、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 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 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 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五、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
4、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 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 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情景对话 师:今天中央电台的记者也来到了我们的活动现场,有请他们。 小记者:今天你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作为观众你有什么感想?有何感受? 生: 小记者:这一次你作为龙船上的运动员你有什么感想?有何感受?生:小记者:你是这次活动的举办者请问你有什么感想?
5、有何感受?六、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七、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端午日(教学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牛塘初级中学贺剑英 学习目标: 1、通过想象,补充细节,体会湘西人民过端午的快乐心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自然产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技术支持:多
6、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案 课前准备: 如条件许可,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条件查阅沈从文简历,端午节及其他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诗文等资料,并分类制成读书卡片。(或教师课前简介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年起有三大传统节日新增为法定假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作答。)既然传统节日要放假了,那就让我们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节日吧。今天,在座的同学就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你们将作为游客代表前往神秘的湘西,和茶峒军民一起过个端午节,去体验他们过端午节的快乐心情。然后想请你谈一谈当年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端午过节的习俗哪些值得推广,并说出你的理由。所以游玩时要做个有心人哦
7、。湘西我们第一次去,人生地不熟,请个导游怎么样? 下面让我们请出特邀导游沈从文,请他先作个自我介绍。(出示“沈从文档案”。要求:学生根据“档案”内容以第一人称介绍身份、籍贯、主要经历、作品特点、及代表作品。) 教师评价:沈导就是湘西人,还是大作家,相信这一路我们跟着他好好看,好好听,收获肯定不会小。 各位小游客,跟上导游,出发! 二、让我先去看一看 湘西民俗风情游 第一站走进寻常百姓家。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句,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走进寻常百姓家,我看见,我猜想。(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有关词句,后一条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教师可以第一句示范一下。 第二站来到河街看赛船。
8、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从“河街有熟人的“到结束,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龙舟竞赛的真!你瞧(听)。(前一句表达你的感受,后面摘录文中语句说出你的依据。)当然也可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 刚才同学们从各个角度说出了龙舟竞赛给你的感受,现在请用一句话概括龙舟竞赛的特征:可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在河街,我看到了一场的龙舟赛。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次感受龙舟竞赛激烈的气氛、热闹的场面。(建议找龙舟竞赛进入高潮时的语句来读,如需要教师可先作示范。) 过渡:播放龙舟竞赛录象。 刚才,我们既饱了眼福:欣赏了龙舟赛激烈热闹的种种情形,又饱了耳福:听到了一曲激情的赛龙舟,这
9、次来湘西真可谓不虚此行。不过,我们不忙着回去,因为听沈导说下面还有一项有奖参与活动等着我们呢,不知各位小游客可有兴趣? 第三站自由下水捉鸭子。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 (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多媒体交替出现有关传统节日的画面) 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
10、师) (生回答) (老师作适当补充)(媒体出示有关文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画面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出示朗读的配乐画面) 要求:(1)认真听,听完后能作恰当的点评。 (2)听完后能说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研读重点段落并作深层探究 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精彩,同学们愿意看吗? (1)播放赛龙舟的场面(学生欣赏) (2)请学生齐声朗读有关这方面的文字 (3)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画面显示) A:如果你也在岸上看
11、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何感受? B: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 (4)我们常说“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针对课文内容,谁有疑义吗? 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3借助课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 (1)播放舞狮子的画面。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3)小小组先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作评价。同时画面显示老师写的舞狮子场面。 三、总结全文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
12、解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民俗风情,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 、课外练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老师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端午日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2、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一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
13、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幻灯显示: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划出相关的词语)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2.问题解决: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文章
14、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三精彩赏析1.采用老师介绍的方式来阅读:出示要求:大声朗读这段文字,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桨手、群众),用一段连贯的话有针对性地向大家介绍你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你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出示示例:我是我们这一队的带头的,就坐在船头上。你看,我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比赛开始后,我就左右挥动小令旗,指挥船只的进退。在我的指挥下,桨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龙船好似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雨之中,直冲终点线。2.你也选择一个角色,按照要求来准备一段话。3.请几位代表上
15、来讲讲,讲完之后会请同学根据要求来点评。4.大家的解说使人感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同学们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有了知识上的收获场面描写的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2)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刻画(3)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5.你们认为你们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合作努力,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这就是这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中体现出的精神)6.让你来朗读这段文字,语速等方面你会怎么处理?朗读时为了读出那欢腾热烈的气氛我们应该声音上洪亮,有气势,语速缓急交错(学生齐读)三韩国申遗引发的思考去年,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
16、端午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这件事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反思,作为一个华夏的子孙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文化。四文化拓展知道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后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她。端午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此外还包括春节、中秋,请你从这两个节日的众多风俗中选择一种,来谈一谈它所蕴涵的文化或民族精神。(求福保平安、除害灭病、企盼丰收、辟邪免疫、渴望团圆、对幸福美好未来的向往、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对英雄伟人的敬重)五课后学习(任选一题)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其他传统节日的风俗,探寻其文化内涵并与同学交流。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一段场面描写的文字(150字左右),如运动会场面、跳长绳的场面
17、、吃年夜饭的场面、卡通节场面、拔河的场面六结束语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希望在谁的身上?在你们身上,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吧。端午日教学简案 2007年10月23日星期二执教:扬中树人 韩爱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中国的传统风俗这一话题导入。你最喜欢过什么节?你知道中国有那些传统节日吗?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18、学习生词,掌握文中出现的多音多义字。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2课文写了茶峒过端午的哪些风俗?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什么顺序?3你从文本中读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或字概括。四、重点研读,赏析文本。怎样写赛龙舟的?1动词的选用;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3虚写与实写相结合。五、读写结合。练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六、小结延伸。收集资料,向课外延伸。 11、端午日沈从文 教案编写与执教者李本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品
19、味准确、简炼的语言。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收集本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人们过端午的气氛。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塞龙舟歌曲,收集有关端午的古诗句。 2、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同学们,在这些节日中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3、
20、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板书:走进湘西端午日沈从文) 4、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人。小学毕业,大学教授,完全是自学成才。代表作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一生共著有短篇小说二百余篇,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5、龙舟介绍 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
21、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5、观看赛龙舟录象 二、朗读课文 (1)、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穿新衣。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等。 (2)、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相近的是有穿新衣、吃咸鸭蛋、包粽子。不同的是:还要煮鸡蛋、挂蒲包、洗澡等。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明确:端午日是按照一天的时间顺序。其中最吸引你的是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三、仔细品味龙舟赛场面分析 1、先请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 端午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