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用.do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用屯昌思源实验学校 郑 海小学数学是一门枯燥的、抽象的学科,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在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巧用。一、 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 改变问题,提高效果成功的教学应使学生对所学的问题产生兴趣,激起思考创新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灵活改变教材,巧设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自觉解决问题。例如,在教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中有这样一
2、道思考题:把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木块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的问题我认为应设计成:“需要锯几次?木块的表面积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变化?”才更具有魅力,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因为这样学生首先会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把这长方体平均分成三块应锯两次,再考虑木块的表面积是增加了,减少了,还是没有变化。然后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得出木块的表面积增加了,最后计算出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2、 续接问题,拓展思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动力,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问,还应根据具体习题特点,续接问题,培养学生的问
3、题意识,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例如,五年级数学下册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一个长方体,长70厘米,宽50厘米,高45厘米,如果要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棱长最大可以是多少厘米?这道题我在教学的时候补充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可以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大多数学生这样计算:用长方体的体积除以小正方体的体积就能求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有的学生指出还可以这样求:用70、50、和45分别去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然后把商相乘。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前面我们已经用短除法求出70、50和45的最大公因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用短除法中的商相乘就可以了。这是多么有价值的发现啊!续接的这个问题
4、,真正体现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再探索、再创造的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可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可做适当调整,创造性地巧用教材,实现创新,提出更有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着。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乐于参与,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才会萌发创新意识。二、 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把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能有效地解决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优
5、化课堂。比如,在教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从学习平面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二是课本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的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复杂,难于操作;三是实物作教具或学具,把圆化成长方形时,学生目睹的是近似的长方形,对把圆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就越接近长方形,学生没有真实体验,很难想象,从而对用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会产生死记公式。然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如的分割、拆装、组合,以及闪动、色变、虚实的表现手法,可以达到用实物教具所不能达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小学 数学 教学 中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