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玲关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教学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瑞玲关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教学策略.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认识与做法 哈尔滨市育红小学李瑞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
2、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所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我们可以结合自己所在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操作,一般来讲,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和理解。一、可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认识和理解(一)服务社区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
3、;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二)走进社会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通过观察、考察和探究,懂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4、,形成正确的科学观。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懂得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四)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职业情况,懂得尊重人、体谅人
5、。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掌握志愿服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对他人富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五)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值。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
6、,养成对自己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二、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综合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我们不仅要开齐上足,而且要上好。在制订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内容时我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本,向学生生活领域和环境领域拓展,让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实践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道德意识,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在活动中遵循整合性、生成性、学习性、阶段性、差异性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主要从信息技术
7、教育系列、劳动技术教育系列、学科生成系列、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系列、德育活动系列五个方面入手,并确立了活动型和研究型两类课型模式。有了大致的框架和课型模式后,各年级再根据年级的特点,即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各年级的教育内容,做到有章可循。主题确定为“走进生活”、“亲近自然”、“社区实践”三大主题。1 “走进生活”,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学生在走进生活的学习中开展了以下的学习内容:(1) 自我服务。自我服务劳动是珍惜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有大量的事情可以自己去学着做,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
8、) 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是自我服务的扩大。学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加强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感受亲情和家庭的温暖。(3) 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是自我服务的再扩大,使学生在学会照顾自己又能参与家务劳动,自愿无偿的为别人为社会服务,做出奉献的实际表现。它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同时,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获得初步的社会经验与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可以使学生学会更加关心他人与社会扩展学生的知识经验,增经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段目标:学会生活自理,认识了解生活中的常识。学会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资料,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陶冶情操,热爱生活,形成积极
9、的生活态度。2亲近自然:亲近自然就是指人们走进自然界,更多地到广阔的大自然开展活动,在大自然中用心参与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活动,体验自然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索大自然中的无穷奥妙。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人类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越发的严重,所以要提高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保护自然界就要先了解、亲近自然。学生与自然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以学生常见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为认识对象,以人与自然的环境、自然界的关系为主线,直到学生通过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活动,来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使学生在
10、体验和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1)自然体验: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中结合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开展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小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学会欣赏、发展热爱的情怀,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形成自觉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家庭周围进行调查,了解绿化给人们带来的好处,通过户外观察、调查访问、参观实践等形式对花卉种植的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组织学生在校园、在街道或绿化队认养小树、花卉或是绿地,从小树立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懂得,爱护花草树木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2)季节变化:结合季节开展一些冬季的研究,
11、如冰、雪的形成、形状,动物如何冬眠,冬季有哪些植物,冰灯、冰雕、雪雕的形成及制作,如何快速清雪,尝试制作清雪工具等等,通过科学实践、调查访问、参观、网络或是书籍收集资料,组织学生参观并动手制作冰灯或清工具等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有趣的现象,从趣闻趣事中了解大自然中的奥妙,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欲望。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指导学生用于探究自然界中的无穷奥秘,并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语言表达、亲历实践及创新开拓的能力。学段目标:鼓励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现象,并关注自然界的变化。通过调查、访问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在活动中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
12、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 在“社区实践”中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访问亲友”、“社会调查”等学活动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考察”“实践”等系列活动中解决问题、体验生活、立足于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实践能力,突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它的目标服从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学生的关注社会活动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一)学习社会生活知识,锻炼社会交往技能,从而领悟到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的息息相关,并能与他人友善和谐相处。(二)关心社区建设,参加社区活动。(三)关注社会事务并积极参
13、与。(四)参加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了解社会现象,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段目标:了解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现象,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提高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实践操作能力。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我根据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五大领域并考虑自身的特点与条件选择适当的内容。课程内容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在选择内容时注重本土性,尽量就地取材,根据社区实际,体现活动的地方特色,选择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实际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内容的选择切
14、实保证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之中,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选择内容时我还预先实地考察,考虑实施的可行性,以确保活动安全而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区、社会生活实际。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于社区、社会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 我开展过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方面的活动有:1结合共建单位开展的实践活动走进军营:我们育红前身是建军小学,在省军区院
15、内,与省军区、边防武警陆海空部队都有共建,又是省级的军警民共建标兵单位,在课程改革的发展中,我们审视、剖析当代独生子女在道德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的现状,本着求发展、求进步的原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实践能力,增进团队精神,携手走进军营,体验军人生活。学生在走进军营一课中,亲自走到部队了解军旅生活,他们观摩了队列表演,并在教官指导下进行了队列、军姿及军体拳的训练,还参观了军营,学习并动手整理了内务。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克服困难,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欣赏,学会自理,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使军风带动育红的校风,让队礼与军礼在阳光下展现生命的光彩。2结合学区资源的实践
16、活动舰艇世界:舰艇课程的初期构想源于我校独特的地理位置,我校位于军区院内毗邻船舶学院启航中心,这是舰艇课程开发的优势所在,课程开发目标是学生,受益者也是学生,所以从学生角度考虑,这一课程研发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而我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军区、船院的子女,孩子从小在这样的氛围成长,首先,对其有了解并不陌生,其次受其家庭父母影响对其有兴趣,在这基础上孩子的自身素质好、学习能力强、富有创造力,这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条件。同时孩子的父母和军区、船院共建单位的同志,在课程初期研发或后期实施时遇到困难时他们又是我们最好的外援,这样好的平台铸就了我们这个“舰艇课程”的成功实施。3联系社区花圃,开展的社区实践活动花的世
17、界:我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开展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等实践活动。并开发社区资源,带领学生亲自走进花卉园,观赏花卉,参加浇水、除草等活动,学生还亲自动手种植了自己喜欢的花卉及种子。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理解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了保护自然和美化自然的意识。我把本课的实践活动这一环节拿到了课堂上,也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我想:综合实践活动就应该立足于实践,使每一课都能使学生有收获、有感悟。目前,我们育红小学在操场成立了小菜园,学生们从翻地、垄沟、到施肥、播种都亲自实践,依照菜的生长季节,4-5月份种上豆角、茄子、辣椒、柿子等,秋天种上大蒜、小白菜、菠菜,真可谓“菜地虽小
18、、菜品俱全”。在种植中学生了解各种蔬菜的种植方法、成长过程、营养价值等,每天学生们会早早来到菜地,浇水除草,课间自发组成护卫队和观察团,细心观察植物的生长,弥补了学生只认识蔬菜,不了解蔬菜的缺陷。活动中学生说道:“种菜,种下的是一个希望,收获的是一份心境”。 4.结合家长资源开展的实践活动:考虑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次活动都让家长轮流跟班,保证活动中纪律与安全。家长在活动中逐渐了解综合实践的深远意义,有的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我们活动提供场所。美丽的提子园一课,就是与家长共同开发出的课程资源。学生亲自走进了全国最大的葡萄基地哈尔滨市万宝镇东金现代农业股
19、份有限公司的葡萄园,学生在葡萄基地中了解到葡萄的生长过程、种植及养护的方法,并亲在动手采摘了甜美的葡萄,他们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场面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我想:学校和老师的能力毕竟有限,开发好家长的资源,会使学生在更大的空间活动,使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另外,我把消防员家长请进课堂讲解防火知识,让学生体验银行及交警等职业,使学生活动的天地更广阔。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这些实践活动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因为我能根据本课程的目标进行设计,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并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
20、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活动设计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同时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他指定领域的内容融合起来加以设计,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活动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我还充分考虑到课程资源的特点、学校现有师资、设备、场所以及当地社区的其他条件,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在活动的组织上我根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尽量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宣传、郊游、野
21、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当然,活动的组织形式还有很多种:比如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应根据课程内容、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安排,不拘泥于形式,注意活动的实效。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这里我们要高度注意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及易引起诉讼的事件发生。另外,在活动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
22、机会,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重点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认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个体相对于以前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是急于展示某种成果。如果活动中有多方人员参与指导,应注意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与之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那么在课时的安排上,我采用灵活集中使用,把每次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节,以既要讲求实效,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为安排原则。 那么我具体说一下我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的一些做法: 1提前准备。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确定参观、访问、服务、实践等活动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参观、访问的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活
23、动如何进行。 2拟定方案。由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拟定实施方案或计划。方案内容包括: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具体步骤、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必要的活动设备以及活动的评价形式等。3实施活动。师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4交流总结。学生把自己成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的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评价。教师则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及时准确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评价:根据社
24、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及其特殊性,在评价时,应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我在评价时我一看参与性:把参与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的某些环节,参与是否主动积极。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使评价过程成为多维多向的互动交流过程。二看过程性: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采用学生自评或教师的即时评价等措施使评价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创新意识、情绪情感、参与程度、
25、投入程度等表现。三看多元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五看开放性:因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激励性原则:积极的评价,应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四看个性化: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个体在智力、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要有的放矢,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