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国学经典走进今日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古论今-国学经典走进今日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谈古论今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星源小学 曹锋 国学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的语文教育,之所以说是古代的语文教育,是要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作一个区别。古代的语文教育跟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是不同的,过去的语文教育是文言文教育,现在的语文教育是白话文教育,过去的语文教育学习的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而现在我们的语文教育学习的内容能称之为经典的少之又少。语文教育在传统的教育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被称之为国学。国学,关系到一国兴衰之学问,它能不重要吗?世界上有一个民族,犹太民族,人口只有一千多万,自有诺贝尔奖以来,在各个领域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犹太人占全世界总获奖人数的39%,为
2、什么?因为这个民族有一个传统,就是让儿童从小诵读经典,圣经就是犹太民族的国学,犹太民族的经典。几十年来我们不学国学,不读经典,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十四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也没有。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再没有出现过一个大人物。各位同学应该都知道有一个钱学森之问,钱学森问我们的总理,为什么我们几十年出不了大家人物。为什么?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再学国学,不再读经典了,我们背离了我们文化的根,所以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不是中国人呢?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中国人不能读中国书,我们就不能自称为中国人。不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不子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就
3、不能自称为中国人。学习国学,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亲近汉字,热爱母语,提升见识、修养品行、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国学教育的功能,来强调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是国学教育是培养一个能让人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
4、质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要达到上述的教育目标,只有通过国学教育才能做得到。我们能说国学不重要吗?所以真正的教育,首先是教人做人,知识的传授可以暂缓,道德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教育已经中断了几十年,我们的现代教育什么都教,偏偏缺少了道德。有人说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我们几代的学生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承继已经出现了断层,无法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这几代人
5、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由于传统教育的缺失,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化的民族,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没有文明,最没有道德的人,想想真让人悲哀!现在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正在逐步改变当中。今年教育部已经正式决定在全国近2万所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明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正式开展经典诵读教育。 经典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阶段。传统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先学习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后再传授知识,学习六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走的路线。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小孩子一入私塾,开头一、二年首先要学的就是“孝弟三百千”这几本书。孝是孝经,弟是弟子规,三是
6、三字经、百是百家姓、千是千字文。学了这几本书,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实施了品德教育,奠定了一生做人的基础,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经典名著人物故事,亦或是建筑、绘画、谚语、民俗,可以说,小学语文中所遴选的优秀的国学内容,是小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从粗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一是国学内容占据了不少的比重,以课文部分为例,16年级包括选读部分在内,共有课文421篇国学内容,国学占课文总量40,此外,更有大量国学内容遍布在课文后面的“日积月累”部分;再有,国学的内容分布面较广,除古典诗词与经典名
7、著等外,还涉及到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风俗节日、谚语成语、书画建筑等内容,这些国学内容分布于课文及课文后的知识部分,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璀璨以及中华文明的优秀精神风貌。可见,选择国学中的经典何其重要,它能为学生点燃一盏智慧心灯,能雕琢孩子温文尔雅的气质,能塑造孩子知书达礼的童年,能奠基孩子德行高尚的一生!在大力提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今天,让国学走进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知识、国学思想,应该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效尝试。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有效进行国学与小学语文课堂的完美融合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呢?一 营造浓厚教育氛
8、围 学校在校园布局精、雅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园林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等在校园美化方面的特殊作用。国学经典名句、书法篆刻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诗词歌赋充溢眼帘,古色古香的教育设施之间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气息,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利用历史人物、典故、古代诗歌等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古诗词、文言文,还有更多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独特风情的文章。这些传统的内容本身来源于祖国大地,甚至来源于我们身边,让学生们用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态和思想去体会、去欣赏,定会在学到语文技能技巧的同时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感叹,因古人的高洁
9、而赞美,为生在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山河壮美、人民勤劳的国家而深感自豪。因为这些精髓的内涵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沉默寡言为家人辛苦奔波的父亲,也可能是任劳任怨为家人操劳的母亲,也许更是田间地头老农们嘴里随便吼出的一段秦腔,这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都是中华文化的一支血脉。当我们为学生引导到这里,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就渐渐走入到学生的内心。 三、谚语、俗语点滴渗透“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陕西人豪放、质朴的品行在三枪拍案惊奇之后,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这豪放质朴背后隐含的对天地的敬仰膜拜,更应该被你我所关注。好多孩子都在唱这
10、首歌,如果老师们能稍稍指引,他们不是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在这豪放质朴的背后,隐含着多少对天地的敬仰膜拜,多少最简单而易被忽视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语文课本的最大特色是添加了歌唱和描写和谐社会、和谐自然方面的内容。看电视中一家人的互相体谅关心,珍珠鸟中人与动物的自然相处,索溪峪的野中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都在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们。而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文中的美丽风景就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当课本中的文字变成生活中的真实,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不经意间已经成了学生向往的所在。这样不仅免去了枯燥的说教,更是胜过多堂生态道德教育课。四、以情激情, 情中
11、悟“理” 小学作文教学中,素材的选择取舍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家庭的温馨,父母的呵护是其中极好的素材,但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被宠被惯,与父母的隔阂渐增,从这一角度讲,如何突破学生的这一认识障碍就成了作文训练的难点。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诵读三字经中品味含义,“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朗朗上口的文字,读起来容易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可能在学生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动,但最起码也是个触动。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会慢慢显现。谚语有:说个篱笆不是墙,哪有女儿不疼娘?说个喇叭不是铁,哪有女儿不疼爹? 棉鞋的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等课文,都
12、是在歌唱亲情,提倡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由于在平时的点滴积累,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爱”及如何向父母表达“爱”,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讲“只要爸爸妈妈高兴我就会很高兴”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爱”的火苗正在所有人的心中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将会燃起“大爱”的火苗。 五、让经典的诵读化为气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这样优美的诗句,美妙的修辞,深刻的含义,正是我们的孩子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们挑选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通过诵读,使学生感悟我国所独有的诗词歌赋优美的语言、韵律,体会作品中蕴含的
13、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都可以作为宣传阵地,校园广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可利用放学时整队出校门间隙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长期坚持经典诵读,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能让国学的儒雅恬淡、坚韧含蓄走进学生的心灵,内化为高贵的气质,使其受益终生。当前,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话题和新思维方式,提供给老师和孩子们一个新的平台。国学的研究和实践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强国学教育,方法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
14、智。但细雨润物,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的原则永远不会改变。六、注重熏陶潜移默化 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一分钟课程”,精选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每天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每天的校园音乐还融入中国古曲。借此提升学生的修养品味。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国学文化回归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就是要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经史子集,学习民族的诗词歌赋及其它经典作品,使语文教学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链条。为此,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竭尽全力,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已任,为国学
15、教学开辟出一条通畅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要走出语文教学尴尬的困境,只有建立起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只有充分熟悉到汉语言文化学习的内在规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好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汉语言文化,也才有可能将这种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传向世界。走民族化的道路,构建以国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应该是一条很值得尝试的方式。面对尴尬的语文教育现状,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道德下滑的事实,我们曾做过了太多的努力和尝试,但无比残酷的现实再一次说明,没有谁能拯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由语文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又衍生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最终归结一点就是怎样面对民族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完全有信心相信,构建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聪明的现代语文基础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要走出语文教学的怪圈,让我们回归经典在我们本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答案。要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中国的语文教育,需抓好基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需回归经典,要最充分的吸收经典,需打造以国学经典为核心的语文教育,构建具有高度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聪明的现代语文基础教育。希望广大教师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2014年5月25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