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编号: 西安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008届) 论文题目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作者蔡 源 芮指导教师吴 洁 (副教授)指导教师教研室田径教研室学生所属系体 育 系毕业专业体育教育学号040102069目 录摘要1关键词11前言12 研究对象与方法221研究对象222研究方法23 结果与分析23.1 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心理特征2 3.2心理训练的目的和意义33.3训练中、赛前、赛中的心理训练44 结论与建议85参考文献9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作者:蔡源芮 指导老师:吴洁摘要:运动训练过程中,生理、心理品质的提高,可以促进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的增长,以及技
2、术、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使运动员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自我意识1。高中阶段的运动员在个性特征方面有较大的可塑性,这一阶段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对形成完善性格和意志品质有着重耍作用。运动员在训练中要经受大运动量刺激后的疲劳,忍受各种生理上的痛苦,能否长期坚持艰苦的训练,是能否形成意志品质的开始,也是能否走向创造优异成绩的起点。中学生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取得理想成绩除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运用得当外,其心理素质稳定、竞技状态良好也非常重要,因而要对短跑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训练。 关键词:中学生; 短跑运动员;心理训练; 心理特征1 前言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学生或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
3、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学生或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学生或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学生或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短跑运动的距离短、强度大、速度快,无论在训练和比赛中,都会使一些运动员出现一
4、系列应激状态2:焦虑、神经质情绪兴奋,注意力不集中,对比赛和训练的淡漠等。为了预防和消除这些不良的应激状态,完善和提高短跑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尤其重要。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定边中学田径队短跑运动员6人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几年刊登在各级核心刊物上的相关文献和相关书籍。222问卷调查法:采用整体抽样的办法,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92%。其中男学生115人,女学生69人。223访问法:对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获取了相关数据,根据有关统计学原理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相关统计。3 结果与分析3.1 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心理特征3.1.1
5、抽象思维能力增强高中阶段运动员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身体和心理都显为不稳定状态。其神经系统处于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兴奋占优势且容易扩散,表现为活泼好动、兴奋好奇、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点。在这一阶段仅仅注重身体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心理方面的培养,将不能达到心身平衡发展的目的和效果。在文化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和知识面的扩展,他们已经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逐渐由以往是这样办变为应当是这样办,在观察、处理事物时、目的性、自觉性、概括性明显提高3。3.1.2人格的独立性增强运动训练过程中,生理、心理品质的提高,可以促进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的增长,以及技术、技能的形成和掌握,使运动员产生对自
6、己能力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在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下,会形成怎样的动机、情感和行动,取决于心理品质,控制和调解情绪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够逐渐确定行动计划,主动安排时间,独立地采取行动,但冲动性,盲目性在一定程度存在,有时表现为任性。3.1.3成就感增强希望和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意志。在一般情况下,热衷于表现自己、发展自己,渴望成功,注重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自我意识增强的明显表现。3.2心理训练的目的和意义3.2.1心理训练的目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运动潜力在于体力、技术和心理因素三者有机地结合,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田径比赛,不仅是技战术与体力的竞争,同时也是心理的较量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
7、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4。心理训练在于改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佳水平,以适应运动技术和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心理训练内容方法的选择,不仅要以个体心理特点为依据,而且要以个体在不同时间内的具体心理变化为依据。人的心理具有较大的可朔性,这是人所共知的,进行心理训练不能不考虑这些特点。心理训练能帮助运动员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并强化心理技能,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运动员超常发挥技术,创造优异成绩。反之,往往导致比赛失常。运动员心理压力过大不但消耗运动员的心理能量,也能摧毁运动员的自信心,甚至会导致运动员受伤,缩短运动寿命。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佳水平,以
8、适应运动技术和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心理训练中,应训练什么,采取什么办法,都必须考虑个体现有的心理特点。有的需要采取自我控制训练,有的则要求采取自我动员和激发性训练,也有的需要两者结合。心理训练内容方法的选择,不仅要以个体心理特点为依据,而且要以个体在不同时间内的具体心理变化为依据。人的心理具有较大的可朔性,这是人所共知的,进行心理训练不能不考虑这些特点。心理训练能帮助运动员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并强化心理技能,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3.2.2心理训练的意义任何一项体育比赛,除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较量外,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平衡。心理素质在竞争激烈的体育比赛中所起的作用,应引起广大教练员和运
9、动员的高度重视。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运动员超常发挥技术,创造优异成绩。反之,往往导致比赛失常。从许多势均力敌的重大比赛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因素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运动员心理压力过大不但消耗运动员的心理能量,也能摧毁运动员的自信心,甚至会导致运动员受伤,缩短运动寿命。3.3训练中、赛前、赛中的心理训练3.3.1训练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在心理训练中,应训练什么,采取什么办法,都必须考虑个体现有的心理特点。有的需要采取自我控制训练,有的则要求采取自我动员和激发性训练,也有的需要两者结合。由于短跑训练是一项强度高且内容比较单一的训练,在训练中较易引起运动员的单调感、饱和感。如把一些心
10、理训练运用到短跑训练中,从而增强训练的趣味性,调解和控制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情感,这对促进运动员情绪的稳定、成绩的提高会有一定的效果。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下5:环境变更法:由于长时间单调枯燥的训练会使运动员产生厌烦的感觉,要想消除这种感觉可采用改善训练环境的办法。如使训练改在空气清新的树林、环境优美的湖畔进行,来达到提高运动员对训练的兴趣,消除厌烦心理、稳定情绪的目的。自我暗示法:自我暗示训练是运动员用自己的思想、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影响,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和注意力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比赛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今天我的感觉很好,我跑得很轻松,我正沿着下坡向下跑,速度之快,
11、尤如脱疆之马。在加速跑和途中跑训练中,为体会跑的感觉,提高跑的速度也可运用想象法:如风吹着我们背后,推着我向前跑,前边有许多无形的线牵着我向前跑;或把自己的双腿想象成车轮反复体验与捕捉那圆滑的自我感觉,把自己的双腿想象成甩动的鞭子,反复体验自己干净利落的着地动作。增强自信心训练法:自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相信自己的能力能战胜各种困难而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情绪状态。大赛前帮助运动员增强自信心的方法有:信心树立法用成功实例和情境激励运动员;积极思维法面对临赛前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和主观感受,指导运动员用积极的思维方法来控制思维内容,防止消极思维的干扰和对情绪的破坏。紧张情绪的转移法:紧张
12、情绪的转移是让学生或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学生或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学生或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学生或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
13、张情绪的能力。3.3.2赛前的心理训练在临赛前使学生和运动员处于斗志高昂,信心十足,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的良性心理激活状态,是竞赛中充分调动生理机能潜力、适应比赛环境、发挥技能水平、排除各种干扰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但赛前的过度训练、生理疲劳、心理准备不足、动机过高或过低、环境压力过大等因素,会引起激活障碍。当激活不足时,学生和运动员往往表现出冷漠、抑郁、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等情绪特点;激活过度时则表现为紧张、焦虑、慌乱、亢奋等情绪特点。激活不足或激活过度都会干扰竞技水平的发挥。赛前阶段心理训练的目的,是通过训练使运动员认清此时影响比赛的消极因素,并设法排除它的干扰,从而超越自我,以一个
14、良好的心理状态参加比赛.3.3.2.1 赛前运动员心理特点及原因6由于人的性格气质和参赛动机的不同,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赛前类型:赛前战斗状态:表现为运动员对面临的比赛任务有清楚的理解,充分客观地估价自己的力量,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争取胜利的愿望和信心。战斗状态具有下列的心理特点:注意力集中在即将来临的比赛活动上,情绪饱满、精力充沛,感知觉的敏锐性显著提高,跑动中运动员感到非常轻松、协调、步幅开阔,呼吸节奏感也非常稳定。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短促,心跳加快;情绪状态不稳定,常常由一种情绪状态迅速过渡到另一个种情绪状态;自控能力差,一天到晚就是考虑如何参加比赛,常常彻夜不眠。由于过
15、渡兴奋,在赛前就消耗了过多的能量,临场比赛时感到身体疲乏,一点力气也没了。赛前淡漠状态:表现为赛前情绪低落,所有心理过程都进行得非常缓慢,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没有求战求胜的意愿;在跑动中自我控制能力显著下降,动作不均匀,呼吸压力时间一长,严重者会导致尽力衰竭。赛前盲目自信状态7: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主要表现是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估计不足,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存在侥幸心理,盲目自信,以为自己只要一般训练就能轻易取胜,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赛前怯场的表现,对运动员的精神动员和能力发挥起着不良的影响。造成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8:比赛经验不足。与强手交锋造成的心理压力。过份重视胜负,总想取胜造
16、成的心理压力。赛前思想准备不充分。心理因素性格气质等个性上的差异。以往比赛失败造成的条件反射。3.3.2.2调解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进行调解,大致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使学生明确比赛任务,确立良好的比赛动机,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树立必胜的信心,培养战斗意志。针对赛前过分激动状态,可采取放松练习。运动员可以采取卧或坐的自以为舒适的姿式,闭目调整呼吸,使心理稍平静后,自我暗示:我非常放松、我非常安静、我的呼吸舒畅而有节奏,在放松中使全身肌肉逐渐发沉的感觉。这种感觉先始于额面而后慢慢地扩展到颈、肩直至全身,在此基础上让大脑回忆过去取得好成绩时的全过程,最后默念5、4、3、2、1,结束放松练习9。
17、表象重现法:运用技术和身体练习产生的感觉,有意识地在大脑中想象如何作动作或重现自己过去最佳竞技状态时的运动表象,以达到稳定情绪、增强自信心和提高参赛意识的作用。注意力转移法10:采用某种能吸引运动员注意力的活动来填充赛前那一部时间,避开赛前紧张气氛,如看画报、跳舞等,把运动员的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但能使自己的心情舒畅的事情上,从而使运动员忘却那些令人烦恼的不良诱导的刺激。音乐调解法:通过音乐来调解运动员的心理,不但有转移过渡兴奋运动员在赛前焦虑的心情,又能提高信心不足的参赛意识。对信心不足的运动员,听交响乐、迪斯科等节奏感强的、振奋精神的音乐,对求胜心切、过分兴奋的运动员听抒情节奏缓慢柔和的
18、音乐。3.3.3赛中的心理控制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比赛的胜负,即使一些微小的因素,有时也会引起运动员情绪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因此,情绪控制就成为运动员比赛中心理控制的核心。比赛开始后,随着比赛进行中对抗双方成绩的变化,运动员会有意无意地将比赛成绩与赛前目标相联系。若开赛成绩大大好于赛前预期目标,旗开得胜,运动员就容易滋生侥幸、沾沾自喜、骄傲的心理,高估自己的力量,以为胜利在握,产生麻痹松劲的思想情绪。相反,若出师不利,开赛成绩差于赛前预料或出现伤病等意外情况,一些运动员又易产生自我怀疑心理,对比赛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以致达到无法挽回的境地,兵败如山倒,一
19、败涂地。比赛过程中,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之一,应及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指导,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胜利与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要求运动员不去关注比赛结果,比赛过程,迅速稳定情绪,稳扎稳打,打好下一场比赛。一个运动员不仅要做到认真刻苦训练,还要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力。在比赛中还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在没有意识的“我”的太多干涉时,才能出色地体现“自我”,不动感情时,人最富有智慧。4 结论与建议中学短跑运动员要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应重视心理训练。只有尽快掌握心理训练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运动员的潜能。同时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要更多的了解运动员的个性。形成一定的心理默
20、契,为心理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注重心理素质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今后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场比赛,都可分为高潮、低潮、相持三个阶段:高潮阶段,这是创造优异成绩,也是运动员积极增力情绪的阶段,此时应鼓舞运动员斗志,从而延长高潮时间,提高成绩,增大取胜因素。低潮阶段,运动员技能水平下降,技术动作变形,此时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认真分析、指导、缩短时间促使低潮向高潮或相持转变,逐渐提高成绩。相持阶段,此时因为的水平接近,运动员急于求胜,导致技术变形,有的运动员惧怕相持,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利于发挥应有水平,此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节,做
21、到“咬得紧”,使运动员发挥应有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主要参考文献1陈艳萍、李录美、刘蔚、于浩.竞技比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实施心理调节的要点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2韩放、马世军.浅谈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1-2.3马翠娥、赵先卿.心理训练对比赛的影响J2000,(4):2-3. 4徐家杰、马启伟.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5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6. 6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3):3-5.7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6):6-7. 8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9王强.肌肉放松能力对短跑成绩的探讨J.2000,(9):4-5.10王保成、王川著田径运动理论创新探索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致 谢在这里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吴洁老师。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开题报告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细心地帮我纠文章中的错误。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打下坚定专业知识的基础。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