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静七分动”--初探信息技术“动”式课堂教学模式.doc
《“三分静七分动”--初探信息技术“动”式课堂教学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分静七分动”--初探信息技术“动”式课堂教学模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分静,七分动”-初探信息技术“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摘要】“我说你听”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疲惫,为此笔者进行“动”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动”式课堂教学方式体现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营造活跃、有序、相互探讨、互帮互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迫使教师向导演角色转变。关键词:“动”式课堂 主持人工作 课堂走动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将提高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列入重要范畴,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化的发展。很多教师在教学上进行多项尝试,比如任务驱动,与其它学科融合等,但
2、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弱,如何让学生投入课堂的探讨与思考中,笔者从当前问题出发,提出“动式课堂”的概念。一、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的不足1任务驱动未针对学生实际。很多教师采用的任务驱动,就教材讲教材,就课堂开展教学,没有对课外资源课外活动空间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学生没有感受到“任务”与“技术”之间的连接点,只是因为学习技术的需要。2授课过分强调纪律性。学生坐直坐端正是衡量学风与校风的参数,但信息课有其特殊情,完全不能说话,不能讨论的课堂只能与“老师操作学生听”的模式相配套。二、“动”式课堂提出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
3、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利用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课堂中借助学生生活中和学习中的真实案例,将案例与学生的学习进行融合,这将帮助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并对其未来的使用带来深远影响。 2.新课标下强调信
4、息技术课的核心是实践能力。计算机不再是信息技术课堂唯一的学习工具,只是学习工具之一,强调学生掌握各种信息工具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发展。 3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以动制动让效率更高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有科学家证明,当学生的精神和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便能大大增强理解和记忆力,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从生理学角度看,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天生好动,正是基于这些情况,笔者的课堂设计以动制动,把学生无意识的上课乱动转为有目的、有组织的动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动”式课堂的概念与解释“动”式课堂指的是在教师转变
5、为主持人角色,学生转变为主人角色的背景下,课堂是动感,活跃的,愉快而不拘不格的,最大化的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一种课堂概念。此概念课堂强调“三分静,七分动”,其具体意义为:能动的尽量让学生动。课堂的活跃包含从任务的实用,课堂调动与教师的主持具有动感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有组织的允许走动。四、实现“动”的前提条件1教师角色的更新“动”式课堂,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师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备课上,挑选怎么样的主题与工作,将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在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用于如何教会学生去指导同伴,并且帮助同学寻找指点人;在学生感到困难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给予他们信心;在学生发现帮助
6、同学作总结。 “动”式课堂中,教师是导演,同时是主持人。个人性格较内向,喜欢按部就班的教师无法让“动”课堂发挥最大化,富有调动性的老师能够处处让学生感受到愉悦与轻松。学生的感官和全身因为周边的环境的动感而活跃。个人素质点不够,知识面不够的老师在任务和学生工作点设置上不够有足够吸引力,所以教师就要认真加强自身的信息修养。只有加强了信息修养,上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驾轻就熟、旁征博引、视野开阔,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听起课来才能醉乎其中。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下不断的迈出自信的步伐,学生勇于参与学习活动,勇于讨论、学会讨论,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勇于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自主参与学
7、习活动所带来的主人意识的增强和主人地位的获得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主要源泉。当一个人从从属地位转变为主人地位后,从心理上所受到的促动会极大地提高其做主人的积极性,在师生关系上也不例外。3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评价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风向标,学生的每一次勇气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与肯定,可以不断的帮助学生专注于任务中;学生之间的评价需要老师不断的调拨,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方向。五、“动”式课堂的表现形式1让你的导入“动”起来课例:浙教版七年级上第三课共享网络资源学习目标与任务:了解网络,学会搜索、收藏。课前准备:一张小纸条,上写“午餐主菜:三门青蟹”“动”式导入语:我想邀请十个同学上台完成一个很重
8、要的工作。操作方法:一组五个同学,其中一组采用一个传一个的传递方式,另一组同学则采用一个同学大声朗读,另四个同学听的方法。师询问:这个好信息哪种方式传递更快,哪种方式更直接,更不容易失真。生:一人说,其它听。师:好,储备和宣传着信息的同学就是我们网络的服务器。“动”式导入的目的: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寻找与学生亲近有意义的例子,强化“信息”“信息传递”“信息传播”的概念。从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过渡到其它概念的牵移方式,这样的课例在教学中的大量引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思维方式,学会举一反三。2让任务驱动“动”起来在当前应用的任务驱动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是生硬的,不切实际的。“动”式课堂的观念课堂
9、所用的任务却是“动态”的,生活化的。学生能够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学校实际工作而自豪。举例:(1)借用学校工作课例:浙教版八年级第八课网络旅游学习目标与任务:学会利用GOOGLE和百度等电子地图,学会搜索路线,学会规划旅游。“动”式任务驱动流程:“体艺组老师周末三日游”的通知以小黑板的形式放置在机房门口,学生驻足观看,将真实任务融入课堂。在课堂导入时利用组长的QQ留言引出电子地图,进而引出教学任务与目标的概念。(见图1)“动”式工作整体连贯性:课堂教学工作完成后,总结出一个最佳路线方案,在下一堂课时公布结果,并致谢全体同学帮忙给出的建议;在组员旅游归来后,与同学分享照片,做到首尾呼应,对任务驱动
10、的任务具有完成实际的工作感与成就感。此类任务对学生来讲,是实际的,可用的,与强扭的任务有本质差别,此过程完成的任务对于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信息素养的习惯很有帮助。借用单位工作的此类课例很多,比如学校团委的宣传海报,可以广泛应用于photoshop教学与FLASH教学。应用中,做到首尾呼应,有始有终,在工作完成后,选取优秀的作品交与团委老师,并将其作品打印张贴并实名制注明设计学生姓名,学生将会感到莫大成应感。由此可见,“动”式课堂中的任务,是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动”态工作。(2)借用生活实际课例:浙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数据处理与应用学习目标与任务:数据处理软件EXCEL的应用,输入与编辑,统计与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分 七分动 初探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模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