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参评教研成果 浅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靖边六中 白晶玲【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素材 自助评改 激发创作热情 【论文摘要】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素材;提倡自助评改,提升作文水平;激发创作热情,作文成功前提;巧转未知入已知,方可娴熟运笔 培养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中考中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
2、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面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应着重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着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作为教育,必须为这一宗旨服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然而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由中考的引导,我们的作文教学住往带有应试目的。教师拼命地教学生作文应试技巧,如何安排结构,如何构思、怎样立
3、意等条条款款铺天盖地的传授给学生,当然,我们并不是否认作文技巧的传授,可在传授的过程中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色彩,结果学生的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学生案桌上摆着各种样式的诸如作文手册、作文大全、应试秘笈等书籍。结果学生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甚者直接背范文,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应试作文氛围使学生丧失了对知识、对科学的敬畏,丧失了写作兴趣,也丧失了对写作本质的认识。这种现象不但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更与现代人才素质背道而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因此,本文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同仁交流。新编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
4、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把它们归纳为: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素材;提倡自助评改,提升作文水平;激发创作热情,作文成功前提;巧转未知入已知,方可娴熟运笔等几点: 一、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民情风俗观念以及个人的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
5、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书报、广播电视、多媒体课件等中的相关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可适当“抛砖”而“引玉”。因此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就有助于
6、培养学生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在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一种愉悦的心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这是现代作文教学所反映的另一种潜在的效应,即学生创新人格的自然培养。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创新人格一定能得到发展。二、提倡自助评改,提升作文水平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传统的作文评价是教师改,教师评,教师是习作的惟一裁判者,结果学生写得辛苦,教师改得辛苦,大家都苦多甘少,却收效甚微。如何变苦为乐,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呢?在作文的评改这一环节中,强化学生评改,突出学生的
7、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大家变苦为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可见,大胆地改变传统的“精批细改”的做法,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彰显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来主宰其作文的命运,评判其作文的得与失,应该是当前语文教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三、激发创作热情,作文成功前提 激情、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能是给不自觉者大开
8、了方便之门,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呢?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
9、“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把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四、巧转未知入已知,方可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中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
10、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自然成文。 五、连接作文与阅读,提升认知水平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作文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虽然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体验生活,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俨然成了一口枯井,感情
11、之水很难流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就能改变的,也不是教师口头上要求就能解决的,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脱离学生生活所致。治病要治源,我觉得要想学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必须从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阅读教学入手。而随着教改的深入,这一想法越来越有了实施的现实性。纵观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充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养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语文其“人学”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日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我认为,中学语文作文不在多而在于有效果。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写出有创意的习作。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特别是理科学生,他们几乎只在中学学习写作。可见,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是多么重要!愿广大语文教师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为作文教学做出崭新的贡献。 【参考资料】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论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实现。教育评论李斌辉 2009年08期 中学作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之友陈家彦 2009年08期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