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的习惯说法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的习惯说法二.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的习惯说法二(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若其”相当于“假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例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女亦无所思。二者可容,何所不容?将军迎操,欲安所归?2、有以无以(有所以无所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例如:项王未
2、有以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
3、也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
4、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
5、) 陈胜,是阳城人。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 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