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单元教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组成:本单元的主题是“花”,编者从写花、种花、赞花、以花喻人等几个角度选编课文,并按照这几种思路指导学生习作。本单元由三首古诗、一篇散文诗、二篇记叙文和一个语文天地组成。三首古诗分别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少翁的游园不值、阮元的吴兴杂诗。散文诗是花之咏。二篇记叙文分别是:种一片太阳花和朱德与兰花。这些课文都传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体现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语文天地还安排有“日积月累”、“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等练习。二、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一)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百花盛开,黄莺在枝头鸣叫,蝴蝶在花间飞舞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游园不值写作者
2、想游园看花却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吴兴杂诗描绘了江南的田园风光。教学建议:1、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诗句的意思。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虽然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但写作的角度和内容却各有特色,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各首诗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读出诗所表达的情感及诗人心情的变化。4、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诗歌描写的意境画出来。5、
3、可让学生搜集写花的诗歌,开一个诗歌朗诵会。(二)散文诗花之咏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一篇 。诗人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在前三段“我”分别把自己比作了“大地心中的一句话”、“坠落在草地上的一颗星星”、“大地的女儿”,第四小段讲了自己的用途是“朋友间的礼物”、“新娘头上的鲜花”,甚至是“崇拜逝者的赠物”;在第五、六 段“我”又歌颂自己从清晨到黄昏,从大地到空中与微风携手、同百鸟相伴的幸福美好生活;第七段则表达了花的理想追求光明。文章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作者与花已经融为一体,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诗人以流畅的语言,清新的文笔,瑰丽的想
4、象 ,新奇的比喻,从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教学建议:1、课文是练习朗读和积累的范文,最好能配乐朗诵。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2、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3、引导学生背诵喜欢的段落,更应鼓励学生背诵全文。4、学习作者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引导学生试着仿写一段。5、做好摘录笔记。(三)记叙文种一片太阳花是一篇内涵丰富、情理兼美的散文,写了种花的过程。文章以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为缘由,以“差不多没有人不喜欢花”为线索,突出了花朵在人的生活中看似无足轻重,实则不可或缺的地位。机关四合院缺少色彩、缺少生气,“夏天,烈日当空,砖铺的院地像
5、火炉那样散发着热,叫人焦躁难忍。”这样的现实环境与人们心理情绪相冲突,共同的欲望促成共同行动,大家一起种下太阳花。花开得生机勃勃,从初夏到深秋,经久不衰,人的情绪,精神有了寄托,连不爱花的人都被这种自然美吸引了。太阳花的短暂与顽强,新旧交替让作者联想到人生人事,引发出令人深思的生活哲理。朱德与兰花记叙了革命战争年代伍若兰拼死掩护领导同志突围而身陷囹圄、壮烈牺牲的往事,说明朱德喜欢兰花的原因,表达朱德对妻子伍若兰的思念。课文借花赞人。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作者“借花喻人”、“借花赞人”的写法。 2、引导学生朗读,语文教学应以语感培养为核心;语感只有通过多读、多品、多揣摩才能形成
6、。朗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通过朗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熏陶情感,启迪思想,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美育的目标。种一片太阳花也较适合朗读。3、让学生积累好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并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4、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通过字典、词典自学,教师要注意纠正。(四)语文天地语文天地中的练习不是放到最后处理 ,而是应该穿插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如“日积月累”中的练习应在每课后进行 ,教师要及时检查与指导。“畅所欲言”最好与“笔下生花”结合起来,先说后写,写完后,可以选择相同题目的习作,请这些同学传阅交流,互相评议,完善作文。“初显身手”可以分组办“百花”图片展,每组选一人在班上交
7、流,进行互评。教师要予以鼓励。(五)课时建议 建议本单元教学9课时。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崔雪云(设计) 李桂枝(评析) 本课教材分析: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中抒发的是作者一人在江边散步时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游园不值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此诗用含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一首小诗中经历了感情由扫兴到欣慰的变化。本校学生状况分析:我们学校积极按照市“古诗文诵读工程”的要求,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学生对古诗朗读、背诵都很感兴趣,对古诗意境有较强的把握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2、能力目
8、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1、齐背春日。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评析:教师的语言是动态的文本。优秀的教师语言表述
9、能滋润孩子的心灵,激发学习的情趣;能引领孩子去想象,去应用。我很看重教师大段语言的表述。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4、在小组内交流。(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评析:“教是为了不教”。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1)谈对“小扣柴扉
10、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牡丹高贵地昂着头,/ 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黄鹂在枝头上歌唱。(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1)范读
11、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评析:情境对话,可让学生轻松地投入到这古诗创设的情境中去。学生能在想象的放飞中,触摸诗人的情感,得到读书的情趣,拥有表达的愿望。在形无实有中已扣响了学生心中那春的柴扉。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四、学习第二首古诗。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1
12、、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4、感情诵读全诗。评析: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首古诗中迁移运用,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评析:语文学习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内涵相对来说更容易被学生认识、理解、感悟,而工具性则需要教
13、师的特别指导,本环节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加强对工具性的认识。六、自学本课生字。评析:相信学生,学生能行!七、课堂小练笔。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评析: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好方法。此时的练笔,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抒发,避免了“无米之炊”、“无病呻吟”,增强了学生对习作的喜爱之情。总评:古诗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诗二首的教学,崔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探索。本课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打破常现,改革
14、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
15、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二、主导作用发挥得当。在学习难点的设计上,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这是诗的点睛之处。老师在处理“满园春色”时,提出“拍电视片段”,让一幅春天美景图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种一片太阳花教学设计胡卓亮 教材分析:课文写的是住在机关四合院的“劳动者们”种太阳花的事。全文共四个部分,分别交代了
16、种太阳花的原因,太阳花从种子落地到一齐开放的过程,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生命极其短促,来年还种太阳花,通过作者记叙种太阳花的经验和感受,表露了人对花的爱恋,花对人的启迪。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属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办中心小学,地处城郊。学校共有学生1200余人,每班有学生50余名,属大班额教学。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区级新课程语文学科培训,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教研气氛浓厚。由于地处城中村附近,做小生意的家长较多,学生家庭状况不等,生源比较复杂,流动性大。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和所寄托的意愿,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
17、格的人。3、理解个体太阳花生命的特点生命如此短促,却又如此顽强,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4、观察学习生字、积累新词。教具准备:教师:小黑板、录音机、磁带、太阳花的图片。学生:读通课文,做批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平时,你最喜欢哪种花?为什么?能说出花的特点吗?2、同学们说了很多花,它们都有各自的美丽之处,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种太阳花(出示太阳花图片)。看到这个花名,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言)的确,太阳花是因为特别喜欢阳光而得名。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作家李天芳笔下的太阳花有什么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种一片太阳花(学生跟着板书课题、齐读)点评: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单元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