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跃“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认知分析和教学设计.doc
《章建跃“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认知分析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建跃“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认知分析和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认知分析和教学设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公式,这个内容的认知过程分析以及由此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可以成为数学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个范例(一)认知分析1涉及的陈述性知识(1) 关于“点”:坐标P0 (x0,y0)直角坐标系;(2) 关于“直线”:直线方程(各种变式);(3) 关于“距离”:距离的定义;垂足交点垂线(点斜式)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的斜率关系2涉及的程序性知识(1) 直角坐标系的选择;(2) 直线方程的选择;(3) 距离的定义方法(“最短”),属数学思想方法,但可以自动化;(4) 垂线方程表示方式的选择;(5) “转化”的策略;(6) “求简”的策
2、略上述程序性知识中,“选择”一般具有策略性知识的特性,要根据具体情景来作出决策但总的来说,“把选择的机会让给学生”而不是“告诉学生如何选择”,是策略性知识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只要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还可以怎么做?”即可。3认知过程分析(1)常规思路基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所给定的几何要素,利用“垂线”求交点,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转化”的策略)于是,先求“垂线”,自然想到用“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的斜率关系”求出斜率,再用“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再解方程组获得交点坐标这一思路的特点:自然,思想方法“大众化”,很少涉及策略性知识,可以程序化,但解方程组的操作过程复杂,需要熟练的代数变形技能
3、有人认为,由于这个思路大家都能够想到,没有什么“创造性”,因此教学中不需要强调我认为,这一看法有偏颇“常规思路”往往代表了“通性通法”,大巧若拙,其中蕴含的智力价值应当引起重视另外,方法的“繁”与“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简”是从“繁”中演化出来的从知识之间的关系看,这个思路中所涉及的知识,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联系比较直接,因此它们的提取和应用都非常方便,这也是它比较容易被想到的原因(2)由“求简”所引发的思考一个新的认知过程由于上述方法比较“繁”,因此应当考虑如何“求简”实际上,“求简”的过程是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进一步探究,涉及对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方式的进一
4、步认识这是一个搞清问题的整体结构,寻找不同概念之间联系的最简捷通道的过程从下面的分析不难看到,不同求解方法的实质是知识的不同联系方式不同思惟倾向的学生,可能采取不同的“求简”策略,而能否“想到新方法”的决定性因素是对相关概念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的熟悉程度代数运算过程的简化从反思已有过程入手由于已有解法的代数变形过程较繁,因此考虑是否能简化运算过程从整个变形过程看,其中有许多“无用功”,原因是整个运算过程非常机械,没有做到“瞻前顾后”考察已有运算过程可以发现,分别从整体上考虑 (x1x0),(y1y0),可以得到以下简化思路:设P(x1,y1)是垂足,则有:于是有:再推导“距离公式”就比较容易了在
5、上述过程中,通过分析已有运算过程,接通的是“垂足”的意义(作为两条直线的交点)与距离的表达式之间的联系,而采取的策略是“整体化”由上述分析可见,要实现代数变形的“简化”,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接通”垂足的意义与距离表达式,而所用的策略是“整体化”(通常人们将它称为“设而不求”)这就是教学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地方显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引起繁琐代数变形的原因,通过反思变形过程,从中获得“简化”的启发,并在垂足的意义与距离表达式之间架设思惟桥梁,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整体化”思想这里,“整体化”、“设而不求”是一种策略,属于“术”的范畴,但要注意它的来源感到化简过程繁琐,“求简”而反思解题过程,发现引起繁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章建跃 直线 距离 公式 认知 分析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