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I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II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III7-9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IV7-9年级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V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I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
2、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
3、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
4、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四)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
5、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
6、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
7、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
8、,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
9、能力。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以上几个方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0、的综合实践活动。(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
11、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
12、、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
13、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
14、动的统筹规划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
15、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国家将谋求
16、建立“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站”,各地区、各学校要谋求建立局域网、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一)评价理念1、整体观
17、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于教学。2、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评价者要尽量使用家长、学生及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此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被积极提倡的。3、过程性
18、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二)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成长记录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
19、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八、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具体而言,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等),给予综
20、合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二)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三)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把
21、对学校的管理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II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由我国1992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课程计划所规定实施的活动课发展而来,是对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本指导纲要是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制订的。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
22、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初中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认识。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阶段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毕业生的素质状况,直接反映了我
23、国国民的基本素质水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一部分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毕业后便后直接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因此,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
24、一)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三)
25、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二、
26、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一)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既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应跨越三大领域的界线,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学校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以综合主题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
27、术教育之中,或由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亦可从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从开展关于环境问题的探究活动开始,使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环境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策略。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治理的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宣传活动,进行环境治理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并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的生产劳动和技术实践。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体现综合性和整体性。但活动
28、主题和活动方式不求面面俱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也可以相对独立地来设计,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初中生通过走入自然,走进社会,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体验。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各个学校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城镇和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初中生的兴趣、需要和活动能力,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开发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开放的、广泛的,但也要有计划地设计和组
29、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内容。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围绕以下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1.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初中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的问题,该类问题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问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可围绕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展开活动主题,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气候问题、能源研究、环境保护等等。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活动,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探究自然,获得丰富的体验。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要增进学生的社会
30、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入社会,通过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提出关于人与社会问题的活动主题。使初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研究和探究自我和同伴的生活中的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使初中生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探究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反省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发展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自
31、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品质。三、实施建议(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注意:1.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途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超越单一的书本学习,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让初中学生接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和自然问题的观察、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调查与考察,自主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以及活动主题,形成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与能力。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指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探究者、活动者;教师成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师生是合作者。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落实
32、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实践。从活动主题或项目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具体实施,学生应成为全过程的主体。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都要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提出活动问题或活动主题,并在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的总结与评价等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度的指导,防止包办代替。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
33、因而,在设计与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客观地要求不同地方和社区的学校,优化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
34、程资源有: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都因地不同,城乡中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因而,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我国拥有漫长的历
35、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多民族、多种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6.城镇初中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7.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设计,还可结合全球背景,并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利用各种
36、信息技术和手段,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项目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1.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
37、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分配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3课时,各初中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上予以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动项目的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根据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课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
38、劳动与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从评价对象上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等不同类型;从评价主体上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不同类型;从评价内容上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类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评价的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或“社会成员参照”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
39、力,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考试与观测、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竞赛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作为初中生毕业和升学的考试与评价的一部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将初中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纳入考试和评价体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贯彻和落实。(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对学校的
40、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III7-9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中。本指南旨在指导普通中学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落实课程计划中的相关要求。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
41、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活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适应初中学生渴望独立,希望在自主的活动中体验成功、获得认可的需求,提供并创造了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操作、自由表达的“土壤”以及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其中创新和实践,建立一种主动发现、独立思考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认识外在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入对问
42、题的探究过程兴趣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起点,兴趣的满足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关注学生的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学习活动,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获得学习自由以及快乐的感悟和体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承认。(三)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慧潜能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也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通过各类探究方式,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世界,发现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3、,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开放的情境中展示个性,开发自己多方面才智的机会。(四)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课程成为教与学交互推进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一个教与学交互推进的过程,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获得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着眼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和能力品性的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形成和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
44、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来说,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初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强调以下几点:(一)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且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心理素质。(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特别重视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积极探究的能力。包括:发现并且确定探究的题目(项目);提出探究设想并且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的结论,对事物(问题
45、)的发展作出初步预测或提出适当的对策;展示或交流探究过程、成果、心得等。(三)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要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包括计算机)、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学会运用获得的信息描述或说明事物(问题),并作出恰当的解释。(四)学会合作与分享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包括:在合作集体中既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彼此协作;自觉遵守合作规范,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关系;在合作
46、中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主动与同伴交流、分享信息、创意和成果等。(五)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基本确立“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意识,基本形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的科学道德。包括不盲从、不迷信,自主探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认真踏实、善始善终、成不骄败不馁;对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认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思想与研究成果等。(六)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形成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关系的正确认识,学会关心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步形成维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义务、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研究性学习从生活中选
47、择和确定专题,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它强调在系统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它注重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二)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1、重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与学生的学力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相适应。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专题开展研究,因此与学科课程的学习相比,学习者在活动能力、关注范围、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选题内容上,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要逐渐重视社会性;在研究范围上,要在考虑研究活动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