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中语文老师角色的转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改中语文老师角色的转变》.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新课改中语文老师角色的转变魏少庭【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放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超越老师围绕课本、考试、经验转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的角色必须实行转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为主导,并倡导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充分自我学习、发展的空间,并开展大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视野不断得到拓展。同时,老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样才能胜任它。还需要社会、家庭、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关键词】新课标 老师的要求 老师的转变 存在困难 克服上世纪末某杂志发表了三篇文章中学语文老师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大学教师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诗人邹敬之作为
2、学生家长写的女儿的作业拉开了这场讨论的帷幕,接着迎来的是语文教育“误尽苍生”“触目惊心”等字眼。是不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真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深的感到语文教育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对语文前所未有的厌烦,而老师们却在带着镣铐跳舞,处于一种无奈的境地。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想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应该有哪些方面的改变?而又怎样改变?一、 课改前老师的状况曾有一位中学生说:语文课是上的最轻松的一节课,因为我们可以不用脑袋去听课,其实只用耳朵就够了,也不用担心笔记的问题,我们的手大部分的时间是闲着的,因此,大可以选一个最舒服的姿势来听课,只要这个样子没让老师觉得很失
3、礼貌,我们甚至可以在杂志或小说上分注一部分的精力。我想这是语文课之所以不受冷落的原因。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去听语文课,这可全都归功于老师。老师把课文分的既有条又有理,不仅开了路还清了道,根本用不着我们去担心,顺畅的上了高速公路一样。除了几个读音需要纠正,其它的便统统不必去操心所有的词语教师会给我们解释,免去翻字典的麻烦:所有的句式教师会给我们分析,把所有难以理解的东西通俗化。而且在课堂上从不提问,就是提问也在公开课上,或是为了唤回我们走神的灵魂,我们在课堂上倍受婴儿的优待。这位同学形象描述了课改前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景,从中不难看出我们的老师从头到尾都是“一堂灌”,没有留给学生一点思考、想象的空间,
4、老师怕学生什么都不懂,总要归纳出最精确的答案,以防后患,但是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值得去思考。回顾课改前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其具体在三个方面:首先,老师围绕课本转。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一点拓展,找不到课文的亮点,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一味的拿着千篇一律的教参,更糟的是有的老师的备课本好多年都是一样的,没有一点新的东西填入其中。读者上曾有一个漫画,小王上课睡觉,老师让他记笔记,他说;“你写的我都有,而且我们家里还有好几本,不过都是我老爸的。”我想这是对我们有些老师最大的讽刺,想一下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不填一些新的东西,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怎么会在课上令学生有兴趣。1999年4月2日深圳法
5、制报报道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一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中写道“老鼠见了我,吓的没命的跑,突然一头撞在墙上,四角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好一个“不省鼠事”!我想大家们看了也会为之赞叹,可老师偏偏就在这上面打了一个大红叉,理由是成语字典上只有“不省人事”没有“不省鼠事”!为了守住“知识”的围城,毫不犹豫、决不手软地扼杀了学生的灵气、个性和创新精神。其结果是对于学生的创新不是给予支持而是打击和扼杀。在一次国际发明设计大赛中,中国派了许多重点中学的尖子选手,结果得了一个纪念奖,中国青年报曾大声的疾呼,中国孩子的想象里那去了,答案很简单,当一代人没有自己的眼睛、没有自己的想象力,何谈创新?其次,老师
6、围绕考试转。当前,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紧紧围绕高考、中考,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为了考出好的成绩,不断的让学生订资料,不断的为学生总结考试的技巧,老师们为此而竭尽全力,其结果是知识传授考虑的多,而能力培养考虑的少,分数考虑的多,而实际考虑的少。学生成了考试的工具,而不懂的怎样去观察、发现和创新。如1996年高考,某地作文题为初夏的时令特征,但是很多的学生写不出初夏的时令特征,写不出初夏特有的生活风貌,那18年的生活无疑有很大的空白。这就是我们考试的结果,使学生的生活严重的脱离现实。再次,老师围绕着经验转。现在有些老师仍旧以自己的“经验”为主,如对课文的分析,即划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之类
7、,还有比如文言文的逐句翻译等,这些其实是对文章的肢解,学生只能是雾里看花、隔河观柳,在老师看来教给了学生很多的东西,足以让他们来对付考试,但是这种味同嚼蜡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厌恶倍增,在他们的心中语文课上无所谓美的存在,更无所谓创新而言。作为老师必须教给学生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借助这个载体来加以表达,使其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明了。同时,学生是真实的自我存在,并且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的老师不能凭经验而论。王丽老师在我的教育梦中写到: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和真正的价值在于将无数个时代积累下来的文明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并不断的为她添加辉煌,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本身就
8、寄托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因此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是教给孩子门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那我们的语文教育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语文又怎样去唤回语文课的魅力呢?二、存在这种状况的原因过去的课堂教学不是一无是处,它为传播人类文明教育莘莘学子作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看我们的前辈就知道。但是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只要我们稍加审
9、视,就不难发现原先的课堂教学不适宜社会发展的甚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老师长久以来形成了照本宣科、以本为本的习惯,懒于主动去发现或寻找课文的亮点,只是凭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以前的教学是一种灌输式教学你不想学,我要你学。而不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学。即便有时在课堂有“问答式”的教学,也不管“问”的质量如何。还有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直接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老师本身的素质不是很高,有些地方临时拼凑,有些老师根本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造成我们教育队伍的层次不齐。(2)高考升学指挥棒的制约。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语文教学现状的显著特点是应试教育。它
10、带来了种种弊端,最根本的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忽视对人的全面的培养。”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衡量一个老师水平的如何,就看他的学生的高考的成绩如何,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老师都潜入到历年的试题之中,口口不离考试,题题都是围绕考试来讲,不敢讲一点别的,更无所谓拓展,即便有所延伸,也是以大纲的知识点作为基点来拓展。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应下,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认为是“瞎胡扯”浪费时间。其实这种思想压抑了老师的创造力,也毁灭了学生的灵性。其实在课堂上来看学生们还是喜欢上“老跑题”老师的课,老师们在即兴发挥的时候会更加投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家平指出“语文应该是有灵性的,但现在却是支离破碎的,一篇名家名
11、作从整体把握它就会有美感,但是这样的文章常常被肢解”。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俊岩深刻的地指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笼罩着语文教学,应试的绳索依然捆绑着语文教师,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不是考的内容几乎不教”。在作文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全是满文的假话、套话、官腔以及思维的雷同,这一切带来的思维的枯萎,更严重的是这样的模式将统一到老师的教参中去,这无疑将这种模式固定下来。(3)虽然教学经验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很重要,但是我们的老师很多只是停留在经验的表层,没有更深层次去形成理论,用理论来指导教学。结果,很多的老师只是守着以往的教学经验来指导今天的教学,造成经验与现实严重脱节。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
12、形成理论,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很多语文特级老师便是这方面的楷模,他们不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来指导教学。三、在新课标下老师应有什么样的转变首先,在思想的转变。树立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试行的语文教材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确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以人为本”,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能力,突出文学的教育塑造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吸收原汁原味的养料,在通过语文来完善自己、发展自我;(1)树立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的潜力都得到发展的观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
13、不同学生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挖掘其潜力,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和创造潜力得以充分发展,(2)树立充分的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的观念。语文课程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应该注重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的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苛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3)树立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观念,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必须着重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其包括文化修养、思维修养,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素质使学生形成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
14、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4)树立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与当前的国际社会提倡的终身学习理论相吻合,我们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学校中学会做人、做事、求知、生存、合作的原则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终身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其次,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转换。(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我们知道,学生不是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掌握知识又可以得到情操的熏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来讲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的过程。(2)由统一的规
15、格教育向差异性转变。要让学生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平均发展,不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既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又害于人才的培养。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司基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音响,要是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对准音调”。(3)由重老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老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老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的习惯地被动的学习,学生的主动性也渐渐地丧失。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开发。
16、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为主。(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果而不重视知识的过程,没有告诉学生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有意无意的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的思维过程,而让每个学生重点去背诵“标准答案”,所谓的重过程就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之上,解释知识形成的过程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运用思维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样学生才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课堂的教学本来是师生共建的一个教学平台,这个平台建立的方法有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通过讨论的方法、通过探究研讨的方法。(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
17、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我讲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老师的摆布,受老师的灌输,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在教学的关系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使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情感的共鸣,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的风格呢?这要求老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的处理,形成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创
18、造还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而服务。体现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中艺术风格的创造性的体现,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是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四、老师在现实中又应该怎样去做新的语文课程课标对老师专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996年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指出“在提高教育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关于老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师工作应该被视为一种专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获得并保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服务方式
19、,它要求对其管理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和公共的责任感,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教育基础理论和教学的技能,语文课程涉及古今中外,为了开展不同的文体的篇章教学,语文的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语文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听、说、读、写、文化、文学、品德、情意等多方面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那老师们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首先,要提升理念。中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发展的首要就是提高对语文的学科意义,语文教学性质,语文课堂价值的认识,语文是最富有人文性的学科,如果我们的老师这样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每一节课上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沸腾、多彩的精神生活?师生的生命活力是否在课堂上
20、涌动起来,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是否把每一节课都当作一件艺术品那样对待,课前精心策划设计、课上精心施工精雕细刻,老师是否每天都拥有一个好心情?是否对学生真心真意的,展示出真才实学的教,具有真知灼见的感染力,自己是否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呵护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保护每一位学生成功的信心,如果老师缺少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是当不好一位好老师的,胜任不了语文教学。其次,要强化情感。现在中小学语文课上的一大弊病是上课课堂沉闷、学生麻木,这样谈何教育质量?一些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老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目中有课本,心中有学生,一上课就来神,就是因为他们首先燃烧了自己,所以才能感到学生,他们拥有一颗对教育
21、不泯的心、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再次,老师一定要有科研意识。21世纪改革的关键在教师,20世纪80年代,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报告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其最主要的是教师教学的专业化水平,来实现学校教育的改进,同时不论是从教师的专业化来看还是对个人发展来看,参加科研是教师专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路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由知识型向创造型的转变”。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停止教学。”还
22、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改革要继承以往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要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改革弊端需要勇气,继承好的传统也需要勇气。譬如,对知识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对此,我们应该明确思想。知识是必要,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知识要不断的除旧布新,要学最必要的先进知识。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育者,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五、在转变中存在的困难及对策首先,改革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新的教材的探究教学教师必须在理解之后去设计探究过程。因此对教师不但要有驾驭教学的能力,而且对
23、现代信息、组织课堂等等方面要求更高。面对当前的“课改”教师必须提高个人素质。所以对教师做好培训和继续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实行大语文活动,这对以前死守课本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知识要不断的更新,放弃以前的教学“个人主义”,老师要学会合作,合作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学会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管理者的合作、教师和家长的合作以及教师与社会的合作。其次,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作为一种新的东西社会各界应给予支持和理解。哈尔滨某幼儿绘画班上,一次老师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画马,有的同学把马画成绿色的,有的画成花色的
24、,老师的本意是调动同学们的想象力,可学生的家长看了之后纷纷要求退学,并说这样下去他们的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不论老师怎么解释也没有用,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所以,社会和家长要给予支持和理解,共同来推动我们新课程改革。同时,我们的教育体制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新课改提出了许多动人的想法,而我们的教育评价体制还停止不前,这样的结果使我们的课改成果掺了很大的水分,效果也不是很大。所以,教育部门应制定一套合理的有利于老师发挥的评价体系,使老师们能够在那里自由的游泳。最后,还与我们国家老师的地位有一定的关系,现在一谈起老师有一种“酸”的感觉。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我们老师的地位也应该得到相应的
25、提高,这样我们的老师才会全力的投入到教学中去。 语文教学改革的春风已经到来,虽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按这样的步子走下去,只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语文课改一定会成功,一定会带来一个新的春天。【注释】 余昱 .“有用”与“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年(4).第41页 王尚文.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语文教学研究.第12页, 2004年 王丽.中学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10).第222、223、229页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崔峦.正确处理两个关系深入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中小学教学教材(月刊).2005年(1).第1页【参考文献】1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5.2 余昱.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0.3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4 王丽.中学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5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6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教出版社.2002.1.7 郭丹.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师素质的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10.8 高炳兰.谈树立语文教育新观念.山东教育科研.2002.7.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