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江苏省泰州中学 黄敏【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
2、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
3、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膜模型的废旧物品(包裹中药丸的球形蜡壳、电
4、线、解剖针、泡沫塑料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内容 基本策略【教学实施的程序】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1.回忆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上节课的探究实验说明细胞膜的什么功能?细胞膜具有弹性吗?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大屏幕演示:正常的洋葱表皮细胞与渗透作用失水后的图像(前后自身对照)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阅读资料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实验一: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细胞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他选取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
5、子则难以通过。问题: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问题: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问题: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实验二: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问题: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问题:在此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实验三: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生物膜 流动 镶嵌 模型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