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修改).doc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修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修改).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符必固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山祖、奠基人,他的作品大多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中国旧社会,知识分子和革命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坎坷的生活历程反映出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从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视,可以看出他对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作品中描写的各类知识分子形象,既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生活中所肩负的重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软弱或妥协,多方面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危机,为寻找新的出路进行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在这些题材的作品中,也有着鲁迅本人心灵经历的痕迹和思想的投影,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描写对象给
2、予肯定或批判。本文主要就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归纳。关键词:鲁迅小说 知识分子 封建思想 觉醒鲁迅先生的作品以深广的思想内容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就题材选择和主题开掘来说,鲁迅小说突破了旧文学的框架,拓展了中国旧文学的思维空间。其作品除了塑造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则是命途多舛,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受封建思想毒害、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陈士成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
3、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首先他是可笑可悲的: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几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来看不起那些短衣帮,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即使生活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他竟然还一直都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还满口的之乎者也,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被别人当面揭穿时,他一面“涨红了脸”,一面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接着就说些“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的话。同时,他还
4、好喝懒做,不会劳动,不会营生,生活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他虽能写出一手好字,原可以依靠抄书糊口,但可惜寄生的本性难改,养成了偷窃的恶习,一偷再偷,一犯再犯,先是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后来竟偷到了丁举人的家里,被打折了腿,只能做着蒲包,用手爬行,最后是默默无声地死去。其次孔乙己也是可爱的。虽然孔乙己也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但他从不拖欠酒钱;对孩子们也很热情,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和教“我”识字,都表现出他质朴善良的本性,当他将仅有的几颗茴香豆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后,便多乎哉?不多也,即流露出他天真的本性,又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当他教“我”识字时,虽然显得有点迂腐,但是从侧面反映了孔乙己的可爱之处
5、。孔乙己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小人物。他的迂腐无能,是受封建文化、封建制度毒害的结果。他念了一辈子书,到了须发花白的年纪,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人们瞧不起他,把他看成一文不值的废物。可他还自得其乐,满口“诗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个读书人,比人高出一头。这真是个精神悲剧。鲁迅先生透过孔已己的灵魂,把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迫害,冷峻而深刻的剖析出来。陈士成是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没有运气,考了十六次也没有中试的老童生。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
6、使他无一技之长,最终穷困潦倒。在他的心目里,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理应一步青云,功名富贵唾手可得,但他竟然会屡试屡败,这岂不是考官不懂文章,有眼无珠!封建科举制度和没落世家的妄自尊大,在他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了一种对功名富贵疯狂追求的欲望,这种利欲之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试中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膨胀,可是最终的绝望把他引向那无稽的谣传,而幻象又把他驱往变态的疯狂。最后终于在不能自制的狂乱中,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又一个牺牲品。不论是孔乙己还是陈士成,这两人都是封建知识分子的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
7、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二、敢于批判、敢于追求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件小事中正在觉醒的“我”, 狂人日记中已经觉醒的“狂人”和长明灯里的“疯子”以及故乡中的“我”是这类知识分子形象的代表。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小说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我”坐人力车去上班时,撞倒一个老女人,没有伤,也没有人看见。我以为还是一走了事,不必自找麻烦,但车夫却主动扶着老女人,走向巡警分住所。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在“我”对车夫由开始的不满,继而惭愧,最终无比敬仰的心里变化过程。在作者的小说中,这篇小说是最短的,线索也极单纯,但是它所蕴含的思想却极其深刻。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是鲁迅先生根据自
8、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他是一个被迫害者,一个被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迫害至发狂的人。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一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他是一个亲身受尽封建传统道德伦理的束缚、压迫、损害而感到了恐怖的人;是一个在黑暗社会中受着精神上的苦刑而开始觉醒和反抗的知识分子。狂人并非来自生活,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真实处境的象征性表达。他表现了对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发出“从来如此就对么?”的反传统声音。小说的主人公“狂人”是“五四”时期
9、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以理性的批判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本性。狂人日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象征人物形象。在长明灯中,作者通过吉光屯的命名,影指长期以来封建社会形成的迷信习俗已经使人们成为了忠实的信徒,而所谓的梁武帝点燃的长明灯是封建社会的宗法的图腾象征。疯子吹灭了长明灯,象征着反封建斗争掀起的浪潮。在作品里,“疯子”尽管是孤军奋战,受到人们的敌视和禁锢,但他浩然的正气使得凡夫俗子感到胆战心惊。长明灯中“疯子”的叛逆的举动,实质上表达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的反抗。故乡中的“我”,是一个
10、现代知识分子,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故乡中的“我”是勇敢地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三、失落和迷惘的知识分子形象。方玄绰、吕纬甫和魏连役,出现在旧的革命风暴已经过去而新的革命风暴尚未到来时的沉闷的历史氛围中,他们属于失落和迷惘的一代。端午节中的方玄绰是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他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他也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但是他却决不会去想
11、怎样抗争,而是总用“差不多”来说服自己得过且过。即便是生活上困难重重,他也是继续保持乐观的精神态度,甚至会去赊酒来进行自我安慰。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实际上他是一个空发牢骚,逃避斗争的庸人。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他坚持自己的哲学和为人。走投无路时,他就一步步麻醉自己。庸俗、软弱、自私、麻木,虽然他曾经有过觉醒和作为,但最终还是在黑暗现实的重压之下失去前进的信心,乃至消沉堕落。在酒楼上是一篇充分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2、的题材小说。吕纬甫,曾经是一个精悍敏捷的青年。他在辛亥革命时期,还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他和战友们曾经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还英勇地去城隍庙内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这一连串的壮举都可以证明年青时的吕纬甫是一个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然而十年之后,他却变成了一个情绪消沉,意志颓废,行动缓慢做事又敷衍的软弱的知识分子。小说表现了主人公身上的这些惊人变化,并追踪了造成这种生命疲软的生存原因。吕纬甫是一个在母爱的怀抱中,爱的能力和个人意志几被窒息的男人。尽管他已经可悲的感觉到了自己生存的无意义性,但迫于母亲的存在,他只能在日常事务的琐碎操作中,来勉强支撑自己,并取悦于母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迅 小说 中的 知识分子 形象 修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