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社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摘要:本文是对语文教材收录的鲁迅作品社戏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老师关键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质疑。思考的问题既不能太笼统,又不能太琐碎。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成功。设置问题还要注意逻辑联系和引发兴趣。另外,还应注意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的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说错,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关键词:语文;教学;鲁迅;社戏;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200-02学习目标(1)能说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2)能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及优秀品质(3)能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诚挚情感教
2、学重点(1)能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及优秀品质。(2)通过人物形象的自主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乡村淳朴气息。教学过程1 导入(1)带领学生再次走进平桥村,回忆文章所描写的七件事。(2)回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由之前已经学习过的情节和环境,导入本课的学习重点:人物分析。2 体验角色,把握性格(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在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1)假设你是迅哥儿,你在社戏中所最
3、想和哪个人物交朋友?(学生回答文中的几个主要孩子人物,双喜,桂生,阿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安排以下分析的顺序)双喜:(1)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大悟”一词更显得双喜的聪明(2)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这里的”包票”及其证据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4)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
4、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5)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如同大哥哥般的非常体贴。(6)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敏锐的察觉到了大家的情绪,主动提议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7)看戏后在田里偷豆,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体现了双喜懂得替他人着想。(8)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9)双喜送我回到家,在船头喊道”都回来
5、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10)双喜后来面对六一公公的问责,在第一时间告知是请迅哥儿吃的。体现了他的反应灵敏。(对这个人物,作者用的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同时采用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要抓住一些关键词来进行性格分析,例如”大悟”,”请客”,”还不要”等。)桂生:(1)为了给”我”买豆浆,花了一刻钟的时间,结合文中的社戏舞台的大小,得出桂生跑遍了附近的地方。(2)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3)还是他第一个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桂生虽然出场的次数不多,但是已经很好的表现出他的热
6、情朴实,以及他好吃的特点。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这三个生动的孩子形象为我们展示了平桥村孩子们的热情好客,天真无邪,朴实善良。而其中重点描写的双喜更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孩子王。过渡:和村子里的孩子们交上朋友以后,也不要忘记文中还有一位善良可爱的老人-六一公公2)文中最后出场的六一公公又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六一公公的语句)”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本意不在责怪双喜他们偷了豆,而是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看出六一的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
7、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出六一公公淳朴、好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表现出他的好强。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出纯朴,好客,热诚。由以上六一公公的出场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好强的老人。(这些人物形象,鲁迅先生在写作时主要是把他们放在具体事件中,通过行为和语言的描写树立起来的。在他熟练地运用白描手法中,通过人物的三言两语,一举一投,便把人物勾勒得清晰灵现,形象丰满真实。)人情美: 结合第一部分的”乐土”,联系这些刻画的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在这临海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
8、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平桥村不仅是”我”的”乐土”,更是作者精心营造的新的”桃花源”。3 合作探究,回归本质刚才我们已经详细的了解了平桥村的热情好客的人们。现在我们回过头来-齐读”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思考:那戏真的好看吗?那豆真的好吃吗?请再读”船头看戏”和”归航偷豆”两部分,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有关于”戏”的描写与评价。(1)”我不喝水,支撑着看,戏子的脸渐渐有些稀奇,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困,乏,无聊。(2)”铁头老生不翻筋斗”演员
9、不卖力。(3)”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想看的内容迟迟不演。(4)”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最不想看的,偏偏一直在演。另外,还有”离戏台远,看不清。”“看的人少,也反映出不好看”“大家临走了还骂老旦”等细节可以反应出,”戏不好看”。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好豆-好戏-好人”因为有了”
10、好人”的热情好客,善良淳朴,才有了前面的”好豆”和”好戏”再提示上两节课所学内容,联系本节课的”好人”形象,综合得出:“景美”“人美”情美”“情美” 使我难以忘怀那夜的戏和豆。正是因为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和那独特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使我觉得那夜的豆和戏难忘。正所谓”人好戏也好,情美豆也香。4 归纳主旨,体验反思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讨论归纳: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
11、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5 拓展延伸5.1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名句流传百世,鲁迅先生的”社戏之行”何尝不是有着相同的意境呢,请学生结合文中所学内容,进行仿写:”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5.2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探讨这个问题,不但可以理清文脉,而且可以明了作者处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写社戏的文字确实不多,但其文字都跟看社戏有关;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社戏相关联的人与物。5.3 练笔:迅哥儿的童年生活是自由自在且多姿多彩的,各位的同学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大家共同回忆,写写自己的童年。6 教后反思课堂教学中,老师关键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质疑。思考的问题既不能太笼统,又不能太琐碎。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成功。设置问题还要注意逻辑联系和引发兴趣。另外,还应注意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的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说错,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讨论辩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