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 省部级 ) 真题.pdf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 省部级 ) 真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 省部级 ) 真题.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4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部级省部级)真题真题 一一、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 180 分钟。其中,阅读给定 材料参考时限为 50 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 130 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 号,并用 2B 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 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应试者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
2、试者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 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二、给定资料给定资料 12013 年 10 月 10 日是第 22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全球约有 4.5 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 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某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报 告表明, 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 其中城市无业人员中的心 理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该心理研究所的 Z 博士说: “人的内心不稳定、不平衡会造成个人负荷加重,并累及社 会适应能力,无形中拖累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某社会学家也指出,社
3、会的浮躁与焦虑,不 仅易引发有害的聚合行为,且可能因之导致社会的某种断裂,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多发,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使得 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校园内的大学生、 工棚里的农民工, 到政府官员、 企业精英, 各阶层的人都可能面临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们的危害绝不亚于心脑血管、 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 有统计 显示,每年约有 160 万人因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失常,甚至构成犯罪,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有观察家指出,破解这一问题,政府应承
4、担营造“大环境”的责任。改革开放 30 余年, 在举世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妥善解决心态失衡等社会问题, 让民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社会学研究员 Y 认为“制定政策时, 政府还应充分考虑政策的科学性、 连续性和社会影响, 减少因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因素导致民 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减少对个体造成刺激和重大挑战” , “尤其是对于城市边缘人群和农村 贫困人群,提高他们的积极情感、帮助其消解负面情绪,对于缓解社会冲突,减少人际间的 矛盾与仇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 2某网站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社会问题日渐增多,造成社会心理方
5、面的若干“缺失” , 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 一项针对 100 万在职工作人员工作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力较 大。尤其在警务、义务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 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紧张、焦虑和抑郁。许多感到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 模式越来越困难,心理放松,宣泄郁闷的机会和渠越来越少。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有、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 事实上的不公平,一部分人往往在比较中产生了心理失衡。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 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公众,造成了更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 过长,势必产
6、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人们对未 来缺乏安全预期,对未知充满恐惧,对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对多元化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 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和诚信危机。 一项对“白领阶层”的社会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认为与过去 5 年相比,生活幸福 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 36%;快乐正悄然离一些人远去,焦虑已渐渐占据某些现代人 的心理。有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整体的 47%。他们因为收入较低,难以承 受较高的生活消费,融入城市生活困难重重,更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同时,人口流动范围加 大, 生活环境变化加快以及各种
7、自然灾害频发, 都会使人们增加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 低,进而导致孤独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生活着一些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 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这种现象得不到消解,易使一些负面 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某些心理精神疾病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而患者的亲友和 同事也没有及时表现出该有的同情, 社会对心理疾病还存有偏见和歧视。 精神疾病康复者不 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则又成为导致心理健康疾病复发增高的一个诱因。 3为了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S 大学举办了以“迎校庆、健心灵、献爱 心、促成长”为主题的第六届心理健康
8、节活动。 2013 年 4 月 26 日下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J 到校作了题为“中国曲艺的魅力”的讲 座。讲座现场气氛异常火爆,能容纳 300 人的音乐厅座无虚席,很多学生一直站着听完整场 讲座。J 说学逗唱、惟妙惟肖的表情和幽默的言语让全场师生捧腹大笑,充分领略了相声的 艺术魅力。4 月 28 日晚,第四届校园相声大赛如期举行,共吸引了一千多名师生参加。有 同学以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相声通向笑声,笑声连接大家的心声。笑帮人 宣泄喜怒哀乐的情绪。 笑伴人应对酸甜苦辣的人生! 顺利时会笑, 困难时能笑, 失败时敢笑, 我们笑着同昨天告别,又笑着迎接新的黎明! ” S 大学是较
9、早创办心理运动会的单位之一。 5 月 12 日下午, 第五届心理运动会拉开帷幕, 活动精彩纷呈,创新无限。 “漫天飞舞”项目要求参赛选手中女生蒙住眼睛抛毽子,而男生 站在女生身后 5 米的圆圈内用篓子接毽子, 规则看似简单, 却要求女生恰到好处的抛毽力度 和男生辩识毽子飞行方向的全神贯注。漫天飞舞的彩毽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飘扬在操场上 空,其乐融融。 “心灵感应”环节要求参赛者一人蒙住眼睛,背着另一位同学,在他的指引 下绕过障碍,背者失去方向、小心探索道路的迷茫,被背同学指点迷津、化险为夷的喜悦, 使得比赛充满刺激和欢乐,全场气氛渐入高潮。 “齐心协力” “铁人三项” “背对背拥抱”的 比赛模式
10、也都突破常规,不仅强调个人的体能展现,更考验团队的默契配合。参与的同学活 力四射,乐在其中,观战的同学呐喊助威,激情澎湃,让整场活动都洋溢着喜悦和乐趣。 举办讲座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方式,深受师生欢迎。组委会针对辅导员、心理保 健员、普通学生等不同群体组织了若干场精彩讲座。 5 月 21 日下午, 学校党委副书记带着各院系辅导员听取 S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D 教授作如何应对心理压力的讲座。D 教授是国家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她的精彩讲解有 助于辅导员们应对职场与生活压力,享受健康人生。 4 月 28 日下午, S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W 老师为全校各班班长、 心理保健员作了一场 题
11、为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讲座;5 月 7 日晚,W 老师又作了一场与大学生谈人生规划 的讲座,师生们表示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中,调节自我,服务大家。 健康节筹备期间。四川雅安发生 7 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活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深深牵动着师生的心。 健康节组委会寻事把给灾区募捐的爱心奉献活动也列为心理健康节的 重要组成部分,试图使学生们在募捐活动中体认到爱心与向善是心理健康的真正底蕴。 4 月 23 日,几位学生连夜制作了募捐箱和祈福授带,发起“天佑雅安、心系灾民”捐 资赈灾活动。在“生者坚强、逝者安息、祈福雅安、重建家园”的条幅上,同学们写下了真 挚的祝福。并将所筹善款汇往灾区。
12、 一农一物皆心意, 一元一分总关情, 有同学说, 我们的心连在一起。 就是一座爱的堤坝; 我们的手牵在一起,就是一座情的长城。 4暑期来临,日益升温的“报班热”让孩子们本该无忧无虑的假期变得紧张而忙碌。 不少家长“跟风” ,给孩子报了特长班、兴趣班、课外辅导班等等。 荧屏上的相亲交友类节目大战愈演愈烈, 多家卫视相继播出相亲或者交友类节目, 一轮 “相亲热”席卷荧屏。 近年来,媒体选秀节目从未冷却,从“超级女声” “快乐男生”到各行各业、各种角色 纷纷“选秀” , “选秀热”进入了全面开花阶段。 一股“全民养生”的热潮炙浪遏人。五花八门的养生学说见诸各种媒体,名目繁多的养 生书籍充斥图书市场。
13、养生,已成为人们时下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并以一股强大的磁力影 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 此外还有集资热、股票基金热、买房热、文凭热等,常常是一风未止一风又起。 据某网站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时下跟风程度“非常严重” ,表明随 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专家认为,跟风现象折射了社 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说跟风来自于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见,这种 “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的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文章中引用了英国学者吉登斯在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一书中的相关阐述, 试图把现代人所
14、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吉登斯指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 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行 为都必须参照一种专家系统才可以实现。 换言之, 人们越来越相信现代社会的专家指导系统, 在做任何活动之前,总要去参考各种各样的指导意见,并找到行为的依据,离开了这个专家 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一事无成。 比如说买衣服,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行为。买什么衣服,选什么品牌,完 全由个人的看好所决定。但是,在今天,任何购买行为都已经深深地和各种各样的广告连接 在了一起。广告,无形中就成为了现代人
15、生活中重要的“指导系统” 。事实上,广告无意于 担当这一功能, 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商品世界中, 它确实为现代人提供了辨别和追寻自己需要 的物品的中介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告也成为现代人自我辨认的一种曲折的形式。 这无疑会对人们自主选择能力带来巨大的冲击。 在任何属于个人的行为当中, 都隐藏着 一个他人的选择、他人的要求、他人的想象。因此,它会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脱离了庞大的 文化系统而难以生存的族群。 隐藏在这种生存的想象性对抗背后的, 则是人们期待权威的心态。 当人们无法获得真实 世界的全部信息, 就只能想象性地获得这种信息这就有了对于大众文化媒介的依赖。 跟 风现象之所以在今天以如此空前规模的形式
16、盛行,也正是这种媒介依赖的结果。 斯图亚特霍尔曾这样描述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通过生成知识和影像,给大众提供一个 认识外部世界的通道。在社会高度发展、信息丰富芜杂以及生活形态多样变迁的同时,世界 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破碎、凌乱和神秘,而大众传媒恰好掩盖了这种破碎、凌乱和神秘。大 众传媒总是向我们呈现出世界的完整面貌, 让我们觉得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广告画面一样温暖 的世界之中。 就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大众媒介承担了一个“专家指导系统”的角色。一时间,所谓 的养生专家“走红”各家电视台:隔夜水可以还阳养肾、活吃泥鳅可以治病几乎最时髦 的养生术, 都是以对科学主义的文化体系进行颠覆甚至戏弄为前提的。 这种反
17、科学主义的冲 动背后,则是人们对“媒介”的过度依赖。公众的生活知识,总是通过大众媒介获得,于是 许多人也就把大众媒介专家作为自己生活方向的指路人。 5某网站展开一场关于“跟风”现象的讨论,引起了网民的热议。有热心网民对数量 庞大的跟帖中的“精华”整理如下: 甲:我就上过所谓养生专家的当,对各种各样“养生经”深信不疑。有一次挂了一个养 生专家的门诊,仅挂号费一次就花了我 2000 元,结果,从书店里买到的最普通的养生图书 中一查,原来专家给我的建议全是从里面抄的。 乙:我也买了不少养生书籍,有一本图书的广告特别吸引人: “一本可能让您多活几十 年的书!一本可能让您少花几十万的书! ”这两句广告语
18、真的是说到了中老年人的心坎上。 被看病难、看病贵所困扰的中老年人觉得,如果买一本 30 多元的书就能达到永葆健康的目 的,谁不会买一本?看到邻居买、同事买、亲戚朋友也买,出于从众心理,自己也唯恐“落 伍” 。大家都这样做,自己也这样做,这样才不会感觉到舆论压力。 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给国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但同时也催生了从未有过的竞 争与生存压力,追逐名利的人们越来越失去了耐心,迫切渴望“一夜成名” “一夜暴富” ,再 加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炒作和推崇各种“快餐式成功”和“速食式成名”的“典范” ,人 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清贫和默默无闻, 越来越不愿用勤勤恳恳的劳动来获得成功和荣誉, 而是
19、不切实际地去跟风,去拼、去赌,这种从众潮流正把社会推向前所未有的浮躁之中。 丁:民众其实有时候就那么点乐趣,只要不违反原则,跟就跟呗,没必要太在意。我认 为不要一味地反对或禁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要体现以人为本。 戊:跟风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所以结果必然是平庸的跟随、盲目的复制与可怕的同化, 这是缺乏理性、丧失文化个性的行为,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从国 家的角度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建设独立自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既是民 族自强之路,也是建设世界健康的文化生态的召唤。所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理应创 造自己的新文化。而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进
20、而在世界文化大舞台 上展示有个性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己:一个经常从众跟风的人,必然缺少独立的思考,创造力也会随之降低,新方法和好 创意会被同质化,逐渐变得平庸。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智慧和创造性,一味地随大流,就会造 成千人一副的社会环境。社会学家早就指出:在个人价值和社会选择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拥 有一个坐标。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独特地属于“自己” ,而不是别人。在纷纭复杂 的现代社会,如何沉下心来,真正坚守自己,做好真正的自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 对的挑战。 庚: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尤其是要注意从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中
21、去 找寻民族文化的根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内忧外患,但这条文化的血脉却一直 没有断,贯通到今天,并日趋呈现出勃勃生机,这足以说明我们民族的伟大,说明了我们民 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今天,面对全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文化遗产,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克服盲从与自卑心态,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展示中华文化的个性风 采。 辛: “风”也有益害之分, “辨风”的目的在于“选风” 。譬如, “全民读书活动”这种风 气,既陶冶治民众情操,又涵养民族精神,就应该积极追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 对于保护环境,和谐自然的“清风” 。也应该追风赶潮,尽显自己的绵薄之力。一句话,当
22、追的风要追,不当追的风,那是万万追不得的。 壬: 全社会应积极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 鼓励创新精神。 在当代生活中, 现代化推崇 “标 准化”的操作模式,世俗化的思想潮流如享乐至尊、娱乐至上等等,常常在不知不觉之中, 以同一模式对我们进行打造。 尤其是随着商业化的全面推进、 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 化的强力渗透,跟风更加有可能束缚思维、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从而使我们在生活 方式, 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入流行化、 浮躁化、 庸俗化。 个体是构成社会的细胞, 只有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抵得住诱惑,守得住人生的宝贵价值。 癸:如果这样一种跟风随流的生活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在人生终点
23、,岁月大幕落下之 时,我们会不会深深地为自己的平庸感到遗憾,甚至有难以言表的耻辱感?因为,我们一直 活在别人创造的所谓的“跟风文化中” ,我们从没创造出打上个性烙印的成果。 6当今社会,竞争白热化,每日高速度、快节奏奔波劳碌成为城市工作,生活的主旋 律。超时、超负荷工作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国内一项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 大越来是普遍现象。英国有位时间管理专家说: “我们正处于一个把健康卖给时间和压力的 时代。忙,特别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带来的伤害,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那种不眠不休的工 作,是一种自杀式的生活。 ” 上世纪 80 年代末
24、期,意大利人首先倡导“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主 张“慢餐饮” “慢旅游” “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 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 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 “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 “工作再 忙心不乱,生活再苦心不累” 。 在我国,也有心理健康专家适时提出了“慢生活”这一理念。专家指出,在生活节奏不 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人生的真谛?物欲催促上生命的脚步,时光 分分秒秒日复一日地流走,人生在金钱方面看似相对丰富了;而在另一方面,却是生活质量 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省部级 真题 2014 国家公务员 考试 申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