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探秘-感慨“磨盘山之战”.docx
《三国历史探秘-感慨“磨盘山之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历史探秘-感慨“磨盘山之战”.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感慨“磨盘山之战” 1658年对于南明永历政权来说是很不幸的。清朝三路大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个方向同时向永历政权进逼,由于种种原因,南明军节节失利,被迫退保云南。到了1659年,战局并没有好转,永历政权决定退守中缅边界一带。清军穷追不舍。明军统帅李定国将军集中精锐部队设伏于地势险要的磨盘山,准备消灭进犯的清军,维持住永历政权的最后一线生机 本来,清军骄横无备,不少人进入了李定国设下的伏击圈,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南明官员卢桂生向清军统帅吴三桂告密,吴三桂大惊,连忙下令清军撤出来,并发炮轰击山上的明军。明军被迫出战,一场血战开始了双方伤亡惨重,李定国被迫率军撤走。永历帝朱由榔更是惊慌失措,被迫逃亡
2、到缅甸 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描述磨盘山之战的经过,而是想抒发本人发出的感慨 一、一想起磨盘山之战的背景,本人就有一种深沉的悲愤感。 当明清战争刚开始时,明朝的综合实力占据上风。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局势对明朝越来越不利。清军入关后,明朝宗室先后建立了几个政权。可是,这些小朝廷不但没有完成恢复大明江山的使命,反而在清军的大举进攻下崩溃。最后,连永历帝也被迫退守中缅边界地区。试想:如果明朝的政治清明一点,社会矛盾缓和一点,军队的战斗力再强一点,帝王的素质再高一点最后会退到边境地区吗?磨盘山之战还会发生吗?一个泱泱大国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无论如何也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败
3、类,这些败类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帮敌人的大忙,使本民族的事业遭受重大挫折。 如前文所述,清军本已进入李定国设下的伏击圈,可南明官员卢桂生叛变投敌,使局势急转直下。如果没有卢桂生,如果卢桂生不叛变,磨盘山之战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了!吴三桂可能会丧命,他所率领的清军精锐可能遭到灭顶之灾。南明永历政权就会暂时稳定下来,永历帝就不会马上跑到缅甸去,抗清势力的士气就不会急剧衰退。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永历帝逃到缅甸后也没有过上安定的日子,最后被缅甸当局交给清军 但是,如果我们思考问题时再深入一点,就会问:“南明王朝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败类?”根本原因还是政权腐败、民心不固!人性是有弱点的,在危难的局势面前,不能
4、指望每一个人都不出卖自己!就算没有卢桂生,李桂生和王桂生可能会窜出来! 三、统治者不能把战争的希望寄托于侥幸的战机上,应该有长远的战略目标。 就算没有卢桂生,就算明军取得磨盘山之战的胜利,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抗清大局。因为:从当时的实际形势来分析,清朝的综合势力已经占据明显的上风,就算清军在一次战役中失败,统治集团也可以调集重兵重新进犯。我们不能指望明军在以后的战役中都能获胜。最后,恐怕永历帝还是要逃亡到缅甸去。 其实,当初永历帝在清军进逼下选择退守中缅边疆地区,这也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边疆地区的经济是落后的,人口是稀少的,交通是不发达的,信息是闭塞的,缺乏支持长期战争的物质条件,在战略上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 历史 探秘 感慨 磨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