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学案(沪科版九年级)doc--初中物理 .doc
《12.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学案(沪科版九年级)doc--初中物理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学案(沪科版九年级)doc--初中物理 .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课件教案下载 无需注册和点数第二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比热容概念。2. 会查比热容表。能根据物质的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物体温度变化和吸放热问题。3. 能计算有关物质比热容、温度变化或吸放热等简单问题。4. 能经历科学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5 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 , 制定探究计划 , 设计实验方案。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5、 会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装配实验器材 , 完成探究实验。7. 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 , 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学法指导本节的习题大多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热量的计算为主 .在解这类习题时,常用的方法有比例法、图象法、讨论
2、法等.比例法主要用来解决比值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用来求解有关物理量的大小,运用比例法解题时.首先要明确已知的物理量有那 些 , 具体的比值是多少 , 所求的物理量跟已知条件存在何种关系 , 然后应用公式和已 知条件求出结果,通过图象来反映某一物理量的特征,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图象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每段图象的物理意义.讨论法: 由于题中包含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所以具体答案也不确定 .条件不同则答案不同 .在运用讨论时应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不可漏掉,应从多方面考虑 .释疑解难1. 比热容(l) 我们之所以能从众多的物质中把各种不同的物质区分出来 , 是因为每种物 质都有自己的特性 .如
3、颜色、气味、密度等 .而比热的概念就反映了不同物质的热学性质 .对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即使升高相同的温度,所吸收的热量也不相同; 对同一 种物质来说,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有关 .所以我们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应取相同的质量,并使其变化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为简便起见,相同的质量取单位质量,变化相同的温度取变化单位温度,再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便得到了比热的概念.所以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 它只由物质本身决定 .(2) 根据公式 Q =cmt变形 .可得到c= Q/mt,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是利用Q 、m和t求物质比热 .但不能认为物质的比
4、热与 Q 成正比,与 m 和t成反比 .因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 它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的状态有关,可以用来鉴别物质,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同种物质在同种状态下比热是相同的。比热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吸热( 或放热 )的多少无关 .但物质的状态变 化时比热将随之变化 .(3) 对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大的物质温度变化小。一一 -一 -(4) 水的比热容较大 , 这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那么一定质量的水升高 ( 或降低 )一定的温度,吸收( 或放出 )的热量较多 ,
5、这使我们有利于用水作冷却剂或取暖。作冷却剂时,是让水吸收带走更多的热量;用来取暖时,是让水放出更多的热量提供给人们.另一方面,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一定质量的水吸收( 或放出 ) 较多的热量而自身的 温度却改变不多,这一点有利于调节气候,夏天,太阳晒到海面上,海水的温度升高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 , 所以人们住在海边并不觉得特别热;冬天,气温低了,海水由于温度降低而放出大量的热,使沿海气温不是降得太低,所以住在海边的人又不觉得特别冷.2、关于热量的计算(l) 热盘的计算公式实际上是根据比热的定义导出的,所以只有真正理解了比热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吸热公式.对于Q吸=cm(t-t0)和Q放=cm(to-
6、t), 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即Q =cmt。 式中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 如果物体吸热,t就等于末温度减初温度,表示升高的温度 ; 如果物体放热 ,t就等于初前度减末温度 , 表示降低的温度。t 总是等于较高的温度减较低的温度.不取负值。如果被减温度是负值(即零下摄氏度 ), 运算时要带负号 .例如 : 一冰块从 -4 降到 -lO , 则降低的温度是t=-4 -(-10 )=-4 +10 =6 .(2) 计算公式只适用于无状态变化时升温 ( 或降温 ) 过程中的吸收( 或放出 ) 的热 量 .在解题时 , 要注意习题文字中的温度 升高 升高到 升高了 降低 降低到 降低了 等不同的说法 , 要
7、正确辨别 .(3)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时 , 高温物体将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 低温物体 ,将吸收热量 , 温度升高 ; 最后两物体温度相同 , 称为达到热平衡 .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为Q吸。如高温物体放出的热血为 Q放, 如果没有热量损失,则 Q吸=Q放 , 利用这个关系可以求出物质的比热容或物体的质 量或物体的温度。自我检测1、水的比热是 4.2 l03J/(kg ),它表明 l kg 的水温度升高1 , 需吸收 J的热量 .0.5 千克水的比热是 J/(kg ), 在标准大气压下 ,100g35 有水吸收了 2.94 104J 的热量 , 水温可升高 .2、如图07
8、2所示的图线是表示甲、乙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吸收热量后, 温度变升高的情况,图中横坐标表示 物体的温度变化 , 纵坐标表示物体吸收的热量 , 对于甲、乙 两种物体的比热容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比热容大B. 乙的比热容大 C. 甲和乙的比热容一样大 D. 条件不足 , 无法判断3、 早穿皮袄午穿纱 , 守着火炉吃西瓜 是对沙漠气候的生动描写 , 当太阳照射到 沙漠上时 , 沙石的温度会迅速升高,而太阳落山后砂石的温度会马上下降 , 而在沿海地区昼夜的温差变化不大 , 这是为什么呢 ? 内陆地区冬季比沿海地区寒冷,而夏季又比沿海地区炎热 , 这又是为什么呢 ?参考答案:1.4.2
9、103; 4.2103;35 2.B 3.沙石的比热容小,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多水,而水的比热容较大,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较小。课外空间1、“人造火山”城市热岛在人口高度密集、工业集中的城市区域 ,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与其他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致使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效区的气温,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 人造火山 ; 高温的城市处于低温郊区的包围中 ,如同举洋大海中的一个个 小岛,因此也 称为 城市热岛 现象。城市热岛现象早在十八世纪初首先在英国的伦敦发现。此后 , 随着世界各地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稠密化 , 热岛效应变得日益突出 .如图073所示.气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12.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学案沪科版九年级doc-初中物理 科学 探究 物质 热容 沪科版 九年级 doc 初中 物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