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精品学案之电离平衡与盐类的水解 doc--高中化学 .doc
《2010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精品学案之电离平衡与盐类的水解 doc--高中化学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精品学案之电离平衡与盐类的水解 doc--高中化学 .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2010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精品学案之电离平衡与盐类的水解一、考点回顾1考点阐释:考点1: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和水等。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定义溶于水可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溶于水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记忆部分共价化合物一部分电离程度完全电离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溶液中存在的粒子阴阳离子和水分子阴阳离子、电解质分子以及水分子物质种类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酸、弱碱和水电离方程式H2SO4 = 2 H+ + SO42Ca(OH)2 = Ca2+ +
2、2 OHNaHCO3 = Na+ + HCO3CH3COOHCH3COO+ H+NH3H2ONH4+ + OHH2O H+ + OH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在一定条件(如温度、压强)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如果溶质为挥发性物质,则加热会导致浓度下降。浓度:将弱电解质加水稀释,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减少生成物浓度,可以促进电离;加入与阴阳离子相同的离子时,则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电解质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应用“=”连接,弱电解质的电离用“”连接。
3、多元弱酸的电离为分步电离,且第一步为主要过程,起决定作用。而多元弱碱的电离则可一步书写。考点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水的电离:H2O H+ + OH,属于吸热反应。25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1014;影响水的电离程度的因素温度: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增强,水的离子积增大。酸或碱:加入酸和碱时都会抑制水的电离,但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易水解的盐:盐类的水解可促进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当c (H+) = c (OH) 时,溶液呈中性;当c (H+) c (OH) 时,溶液呈酸性;当c (H+) c (OH) 时,溶液呈碱性.若溶液中的c (H+) 在11014m
4、ol/L1mol/L之间时,常用pH来表示,pH = - lg c(H+)因此在25时,当pH = 7,溶液为中性;pH 7时,溶液为碱性。溶液中pH的计算:酸的pH:先求溶液中c (H+),再根据公式计算pH。当溶液为强酸时,加水稀释时,每稀释10倍,pH增加1,但溶液的pH只能接近7。如果为弱酸,则增加的幅度比强酸小。碱的pH值:先求溶液中的 c (OH),由水的离子积常数求出c (H+),进而求出pH。如果为强碱,每稀释10倍,pH降低1,但溶液的pH只能接近7;若为弱碱,则降低的幅度小于强碱。酸与酸混合:当两种强酸混合时,先由H+ 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求出c (H+),然后求出pH值
5、碱与碱混合:当两种强碱混合时,先求出由OH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求出 c (OH),由水的离子积常数求出c (H+),进而求出pH。酸碱混合时:首先判断哪种物质过量,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果为酸性,则通过求得c (H+)而得到pH值;若为碱性,则首先计算 c (OH),由水的离子积解得c (H+),进而求出pH。考点3:盐类水解盐类水解的实质:盐中电离产生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与水中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为更弱的电解质,从而减少了溶液中的H+或OH,促进了水的电离,盐类水解的结果:促进水的电离,影响了溶液的酸碱性。酸性:强酸弱碱盐 碱性:强碱弱酸盐 中性:强酸强碱盐弱酸弱碱盐的酸碱性由阴阳离子的水
6、解程度决定。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因素水解平衡的影响c (H+)或 c (OH)内因水解的阴阳离子对应的酸或碱越弱,水解程度越强外因温度升温水解程度增大增大降温水解程度减小减小浓度加水水解程度增大减小加盐水解程度减小增大溶液的酸碱性加酸抑制阳离子的水解c (H+)增大,c (OH)减小加碱抑制阴离子的水解c (H+)减小,c (OH)增大判断酸碱反应后溶液的pH强酸强碱反应时,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与溶液为中性属于同一状态;强酸弱碱反应时,弱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呈酸性,溶液呈中性时,为碱过量;强碱与弱酸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碱性,溶液为中性时,酸过量。考点4。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原理以及目的:H+ +
7、 OH= H2O ,根据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情况,可以由已知浓度的酸(碱)测定未知浓度的酸(碱)的浓度。实验所用试剂和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等,标准溶液、待测溶液以及酸碱指示剂中和滴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滴定管的使用:先检验是否漏水,然后用水清洗,再用待装溶液洗涤23次,排除尖嘴处的气泡;装溶液,并调节溶液的高度在刻度线之内,记录体积。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滴定时用移液管或滴定管取待测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入指示剂,滴定时眼睛注视锥形瓶中颜色的变化以及溶液的流速,当滴入溶液后30秒后溶液颜色不再变化,则可以判断反应进行完毕,记录所有标准液的体积。根据公式c (H+) v (
8、酸) = c (OH) v (碱),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2考查角度: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能够准确判断物质分类。明确离子反应的实质,能够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掌握水的电离情况,了解溶液的pH等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并明确影响平衡的条件。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以及强酸强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能够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了解盐类水解的用途。3常见失误:电解质的判断中经常忽略电解质为化合物。只注意到导电的情况,所以常把单质或溶液认为成电解质;在非电解质的判断中,经常认为出电解质以外的物质均为非电解质;判断强弱电解质时,常把沉淀认为是弱
9、电解质。加入酸和碱都会抑制水的电离,很多情况下把由水电离产生的c (OH)或c (H+)减少认为成只有酸性或碱性。盐类水解过程促进了水的电离。也影响了盐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在判断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的概念。酸式酸盐的水解和电离同时发生,而溶液的酸碱性则是由它们程度的不同来判断的。所以对应的阴阳离子浓度的变化也是比较复杂的,这一知识点也是学生常出错误的情况。酸碱中和反应的终点与恰好完全反应的关系也是学生经常混淆的地方。二、经典例题剖析例1(2007年高考山东理综14题)氯气溶于水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再通入少量氯气,c(H)/c(ClO)减小B通入少量SO
10、2,溶液漂白性增强C加入少量固体NaOH,一定有c(Na)c(Cl)c(ClO)D加入少量水,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解析】原反应为:Cl2H2OHClHClO,再通入少量氯气后,c(H)与c(HClO)同等程度增大,若HClO的电离度不变,c(H)/c(ClO)应该相等,但实际上HClO的电离度减小,使c(ClO)增大倍数不够,所以c(H)/c(ClO)增大,A错。SO2与Cl2反应,二者的漂白性都减弱,B错。据电荷守恒有:c(Na)c(H) = c(Cl)c(ClO)c(OH),当溶液呈中性时,c(H) = c(OH),才有c(Na)c(Cl)c(ClO),C错。若在溶液中加入水,相
11、当于稀释次溶液,则酸性减弱,水的电离程度增强。【答案】D【点评】本题考查了既考查了化学平衡,又考查了电离平衡。次氯酸是一种弱电解质,在增加HClO时,其电离度减小,在水中加酸或碱都抑制了水的电离,弱稀释酸或碱溶液时,则水的电离度增加。例2(2007高考天津理综11题)25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HOH;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向水中加人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B 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C 向水中加人少量固体CH3COONa,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D 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解析】由题意可知,水的电离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时,平衡象正向移动
12、,c(H)都增大,所以pH减小,D错误;当加入酸(NaHSO4 = Na+ + H+ + SO42,相当于加入酸)或碱(加入稀氨水NH3H2ONH4+ + OH)时,都抑制了水的电离,而溶液中的c(H)和c(OH)分别增大,由于温度不变,所以水的离子积不变,A错误,B正确;当加入可水解的盐(CH3COONa)时,因为存在CH3COO + H2O CH3COOH + OH而促进水的电离,C错误。【答案】B【点评】影响水电离的因素为加酸、碱抑制水的电离;温度(升高温度)、加入可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例3(2007高考上海化学第13题)下列关于盐酸与醋酸两种稀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
13、c(H)相同B 100mL 0.1mol/L的两溶液能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C pH3的两溶液稀释100倍,pH都为5D 两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对应的钠盐,c(H)均明显减小【解析】盐酸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HCl = H+ + Cl;而醋酸为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存在CH3COOHCH3COO+ H+,它们均为一元酸,所以当它们物质的量相同时,完全电离时可以产生相同物质的量的H+,所以B正确;但如果它们的浓度相同时,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c(H)更大,A项错误;当稀释两种溶液时由于弱电解质会继续电离而强电解质不能,所以强电解质的pH增加更快,C错误;盐酸对应的盐为NaCl,不水解,则加入到水
14、中不影响c(H),醋酸对应的盐为醋酸钠可以水解显碱性,c(OH)增加,所以,c(H)明显减小,则D项错误。【答案】B【点评】强酸为强电解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完全电离,弱酸为弱电解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不完全电离,在稀释过程中强电解质不会继续电离,而弱电解质会继续发生电离。例4(2007高考全国1理综第7题)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A 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B 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C pH3的醋酸和pH11的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D 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解析】由于盐酸、硫酸为强电解质,醋酸为弱电解质,所以pH相等的酸中
15、醋酸的浓度最大,pH相等的碱中氨水的浓度最大,所以当它们混合时,酸过量的情况pH一定小于7。【答案】C【点评】酸、碱反应时,其实质为H+ + OH = H2O ,判断反应发生的情况应根据H+和oH物质的量的大小。例5(2007高考北京理综第12题)有Na2CO3溶液 CH3COONa溶液 NaOH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3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B 若将3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C 若分别加入25mL0.1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D 若3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解析】此三种溶液都为碱性溶液,为水解后呈现碱性,
16、且H2CO3的酸性小于CH3COOH的酸性,NaOH为强碱,直接电离产生OH,所以当它们的pH相等时,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项错误;而浓度相同时,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项错误;当稀释这三种溶液时,的水解程度增加,pH变化教小,而的OH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pH变化最大,则B错误;当这三种溶液中加入物质的量相等的盐酸后只有仍为碱性。【答案】C【点评】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水解引起的变化比强电解质的要小。例6(2007高考北京理综第7题)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K、Cl、NO3、S2 K、Fe2、I、SO42 Na、Cl、NO3、SO42 Na、
17、Ca2、Cl、HCO3 K、Ba2、Cl、NO3A B C D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此溶液中抑制了水的电离,则说明溶液中加入了酸或碱,所以溶液可能为酸性或碱性。组离子因为含有S2而不能在酸性条件下存在;组中有Fe2+不能在碱性条件下存在,中的HCO3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存在。【答案】B【点评】溶液中各离子是否可以大量共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生成弱电解质、沉淀、气体等。(弱酸根离子与H+结合生成弱酸、OH则与不活泼金属阳离子形成弱碱,所以不能大量共存。)、强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可以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Fe3+(Al3+)与HCO3、CO32、ClO
18、、S2、HS、AlO2等大量共存。形成络合物,如Fe3+与SCN。例7(2007高考广东化学第15题)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 1.0mol/L Na2CO3溶液:c(OH)c(HCO3)c(H)2c(H2CO3)B 1.0mol/LNH4Cl溶液:c(NH4)c(Cl)C 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Na)c(CH3COO)c(H)c(OH) D 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得到的pH5的混合溶液:c(Na)c(NO3)【解析】在盐的混合溶液中,一般存在三个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在A项中因为存在着CO32 + H2O HCO3 + OH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精品学案之电离平衡与盐类的水解 doc-高中化学 2010 高考 化学 二轮 专题 复习 精品 电离 平衡 盐类 水解 doc 高中化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