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利士曼原虫病(二).pdf
《5.6 利士曼原虫病(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6 利士曼原虫病(二).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利士曼原虫病(二) 人体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后,引发的黑热病,经过35个月或更 长的潜伏期后,即可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病征: 致病 1、脾、肝、淋巴结肿大; 原因: (1)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2)浆细胞也大量增生; (3)网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质地变硬。 2、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3、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由于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4、造成全血性贫血 (1)由于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2)免疫溶血: 5、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 6、由于肾小球淀粉样变性及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可出现蛋白尿及血尿。 这是一个因黑热病致死儿童的肿大肝脾黑热病脾肿大及消瘦 (一)病原学检查 1、穿刺检查
2、(1)涂片法:以骨髓、淋巴结、脾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镜检。骨髓穿刺,简便安全, 原虫检出率为80%90%,最常用。 (2)培养法:将上述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温箱内培养1w,若在 培养物中查到前鞭毛体,则为阳性。 (3)动物接种法:将穿刺物接种易感动物,12个月后取肝、脾作印片或涂片、染 色镜检。 2、皮肤活组织检查 取少许组织作涂片、染色镜检。 诊断 1、检测血清抗体。 2、检测血清循环抗原。 (二)免疫学诊断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 近年来,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探针技术检测黑热病取得 较好的效果,敏感性、特异性高,但操作较复杂。 流行 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
3、。主要流行于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 我国现每年约有300多病例发生。 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分三种类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 (1)人源型:多见于平原,分布在黄淮地区的苏北。病人为主要传染源,发病率 高,可发生较大的流行。患者多为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传播媒介为家栖 型中华白蛉和新疆的长管白蛉。 犬源型:多见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丘陵山区,分布在甘肃、青海,主要在 犬间流行,人的感染大多来自病犬,病人散在,发病率低。患者多数是10岁以 下儿童。传播媒介为近野栖或野栖型中华白蛉。 自然疫源型:分布在新疆和内蒙古的某些荒漠地区,亦称荒漠型。主要在某 些野生动物中流行。 由于在我国广大流行区采取查治病人,杀灭病犬和消灭白蛉的综合措施,到 19581960年先后达到了基本消灭黑热病的要求。 防治 1、治疗病人 当前治疗黑热病的药仍以注射低毒高效的葡萄糖酸锑钠为最佳,疗效可达97.4%。 抗锑病人采用戊脘脒(pentamidine)、二脒替(stilbamidine)、羟眯替 (hydroxystilbamidine isothionate)。捕杀病犬。 2、灭蛉、防蛉 在平原地区采用杀虫剂室内和畜舍滞留喷洒。对山区、丘陵及荒漠地区野栖型 或偏野栖型白蛉,采取防蛉、驱蛉措施,以避免或减少白蛉的叮刺。 3、消灭病狗,减少传染源。 4、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白蛉叮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寄生虫与公共卫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