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网上辅导六.doc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网上辅导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网上辅导六.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网上辅导六【学习建议】第1823章属于细菌学各论部分,介绍了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与弯曲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人畜共患菌、白喉杆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等细菌。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应掌握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所致疾病的名称。熟悉:1.上述细菌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包括与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与消毒灭菌有关的抵抗力、与诊断、疫苗制备有关的抗原物质。2.上述细菌主要的致病性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和侵袭性酶的名称、毒性作用及与临床疾病的关系。3.上述细菌所致感染的常用诊断方法和特异性防治措施。了解:1.军团菌、人畜共患菌、绿脓
2、杆菌、百日咳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所致疾病。2.上述细菌的防治原则。学习细菌学各论部分内容,要注意和总论部分内容(第1117章)联系,以总论内容中所学的知识概括、归纳各论中各类细菌的要点。复习时既要注意纵向比较,掌握各类细菌的共性和个性,也需要根据临床感染类型横向总结,将不同类型的各种细菌以临床疾病为线索进行归纳。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部分以自学为主。【重点内容及解析】一、病原性球菌(化脓性球菌)(第18章)(一)细菌种类及主要致病菌种类:1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2链球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3奈瑟菌属:脑膜炎球菌、淋球菌(二)主要生物学特征:1染色性: (1)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
3、链球菌、肺炎链球菌。(2)革兰阴性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2镜下形态、排列特点:虽都是球菌,但各自形态仍有不同,尤其排列更是各具特色,可作为细菌鉴别的依据。(1)葡萄球菌是典型的球菌,直径约1m, 簇状排列似葡萄样。(2)链球菌比葡萄球菌略小,链状排列是其特点,电镜下呈椭圆形。(3)肺炎链球菌呈矛头状,有荚膜,成双排列。(4)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均呈肾形,成双排列,常位于嗜中性粒细胞的胞浆内。3培养特点:(1)葡萄球菌营养要求不高,产脂溶性色素。致病性葡萄球菌有金黄色色素、可在血平板上形成溶血环。(2)链球菌需在含血液或血清的营养培养基生长。根据溶血环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溶血环;乙型溶血性
4、链球菌,为溶血环,丙型链球菌,无溶血环。(3)肺炎球菌需在含血液或血清的营养培养基生长,形成草绿色溶血环,脐状菌落,胆汁溶菌阳性。(4)脑膜炎球菌、淋球菌需在加热后的血平板即巧克力平板生长,形成露滴状菌落。(三)主要致病物质:细菌表面结构、侵袭性酶、毒素。1金黄色葡萄球菌:(1)毒素:溶血素 剥脱性毒素 杀白细胞毒素 肠毒素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2)侵袭性酶: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3)表面结构:荚膜(机体内形成,光镜下一般不可见),SPA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1)毒素:致热外毒素 溶血素:SLO、SLS (2)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链道酶(3)表面结构:M蛋白、膜磷壁酸3肺炎球菌
5、:表面结构:荚膜4脑膜炎球菌:(1)表面结构:荚膜、菌毛(2)毒素:内毒素5。淋球菌:(1)表面结构:菌毛(2)毒素:内毒素(四)所致主要疾病:化脓性感染、毒素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1化脓性感染:(1)局部感染:金葡菌:疖、毛囊炎、脓疱疮、须疮、伤口感染等。链球菌:淋巴管炎(丹毒)、痈、蜂窝组织炎、坏疽、咽炎、扁桃体炎淋球菌:淋球菌性尿道炎(淋病)。金葡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区别:金葡菌因血浆凝固酶的缘故,感染较局限,感染局部红肿界限分明,脓液粘稠,呈金黄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多种侵袭性酶的作用,使感染易扩散,感染局部红肿较弥漫,界限不清,脓液较稀薄。(2)全
6、身感染:败血症、肺炎、脑膜炎、脓毒血症等。2毒素性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剥脱性皮炎、毒性休克综合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猩红热。3超敏反应性疾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风湿热。(五)微生物学诊断:脓、痰、脑脊液等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协同凝集试验检测细菌抗原。必要时可作分离培养。二、肠道杆菌(第19章)(一)主要致病菌:1埃希菌属:致病性大肠杆菌2沙门菌属: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鼠伤寒杆菌3志贺菌属:痢疾杆菌(二)主要生物学特征:1形态、染色:均为G杆菌,排列无特点,镜下形态各菌相似。大多有周鞭毛和菌毛。痢疾杆菌无鞭毛。2培养特征和生化反应:多用乳糖发酵试验区别大肠杆菌和
7、肠道致病菌。在伊红美兰、中国兰、SS平板等鉴别培养基上大肠杆菌发酵乳糖产酸,形成有色混浊菌落。(含乳糖和不同指示剂) 肠道致病菌一般不发酵乳糖,形成无色半透明菌落。3抗原构造:(1)菌体抗原:O抗原(细胞壁脂多糖中的特异性多糖)。(2)鞭毛抗原:H抗原(痢疾杆菌无H抗原)。(3)表面抗原:K抗原(大肠杆菌微荚膜抗原)、Vi抗原(伤寒沙门菌微荚膜抗原,毒力抗原)。(三)主要致病物质:(1)菌体表面构造:菌毛、K抗原、Vi抗原(2)毒素:内毒素。外毒素:耐热肠毒素(ETEC)、不耐热肠毒素(ETEC)、志贺样毒素(EHEC)、志贺毒素(志贺痢疾杆菌)。(四)所致主要疾病:1大肠杆菌:肠道正常菌群,
8、寄生部位改变可引起肠道外化脓感染(内源性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败血症等。2致病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获得编码毒力的质粒或溶原性噬菌体而成为有毒力的致病菌,通过消化道入侵,引起腹泻(外源性感染)。(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破坏肠黏膜,影响吸收功能,严重者可致死。(2)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耐热和不耐热两种肠毒素,引起儿童和旅游者轻度或类似霍乱的水样腹泻,一般无肠黏膜损伤。(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具有侵袭力,细菌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生长,形成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引起较大儿童和成人菌痢样(脓血便)腹泻。(4)肠出血性大肠杆
9、菌(EHEC):产生志贺样毒素,也称为Vero毒素,可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造成肠黏膜细胞死亡,引起出血性结肠炎,表现为伴剧烈腹痛的血性腹泻,5岁以下幼儿易感。3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伤寒、副伤寒(肠热症)。伤寒沙门菌为胞内寄生菌,经消化道入侵,被肠黏膜局部的吞噬细胞吞噬后可在吞噬细胞内生存和繁殖。部分细菌经淋巴液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大量繁殖后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细菌随血流播散到肝、脾、肾、胆囊、骨髓等器官并在其中繁殖,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此时病人可出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皮疹、白细胞下降等。胆囊中的细菌随胆汁排入肠道,可随粪便排出体外,也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已致敏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免疫学 微生物学 网上 辅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