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隧道建造新技术及案例PPT.ppt





《公路工程隧道建造新技术及案例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工程隧道建造新技术及案例PPT.ppt(10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隧道建造新技术及案例,5.1 富水破碎带突水突泥的超前地质预报,3,小小草,1 工程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地质地区分布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特别是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份的岩溶最为发育,湖北南部及西部分布也较广。随着近些年来“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隧道工程也不断向特长、特大、深埋的趋势发展。因此在我国西南省份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的长大隧道,施工过程中在穿越岩溶破碎带或富水岩层时就容易发生大规模的突水突泥灾害。突水突泥灾害会给隧道工程建设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以及施工工期的延误。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西南地区的岩溶
2、隧道约占隧道建设总量的40%,其中绝大部分在施工过程中均遭受不同程度岩溶水的侵害,因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停工时间约占总工期的1/3。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隧道建设过程中对施工安全和工期保证的要求日益严格,突水突泥灾害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对我国隧道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掌握导致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富水破碎带的超前地质预报及其治理技术非常重要。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进行地质超前预报工作由来己久,上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便开始研究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以便提前预知隧道施工中的不良地质体及严重涌水段,方法多采用平行导坑和超前水平钻探等。80年代中期在大瑶山隧道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地震波预报技术和声波法探测技术
3、,同时结合超前导坑和洞内素描等方法进行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并取了良好效果。在此之后随着对地震波传播特征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地震波在岩体中传播和反射规律来判断围岩情况的原理,开发了TSP地质超前预报仪、TRT地震反射层析成像技术,并针对已有方法改进完善了一些新设备和新技术,如TST地震成像技术、TGP超前预报技术和表面面波法等。 除了传统预报技术被不断完善之外,依靠新的理论方法研发的有着各自特色的预报技术也被不断应用于隧道超前预报中。如依靠识别水体和岩体不同红外线能量差异的红外探水技术;对掌子面前方激发的二次场进行接收和分析来判断介质分布的瞬变电磁法;依靠识别岩体的电性差异而研发的高分辨直流电法;
4、以聚焦电流频率域的激发极化方法为基础的BEAM法;在弹性波理论基础上利用孔间地震剖面原理创新研制的水平声波剖面法;采用极小偏移距地震波激发接收系统实现单点或多点测量发射弹性波的陆地声纳法等。,4,小小草,2 突水突泥灾害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2.1 突水突泥灾害的定义 突水突泥是指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中的水或者含水泥沙由于外界原因冲破隔水层、裂隙、断层带的阻力,伴有一定压力和流速突然流出的现象。突水突泥灾害当前已经成为随道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突水突泥的过程从灾害发生机理上可以定义为:隧道工程的开挖影响了围岩的固有平衡状态,围岩在重新趋于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储存在其中的地下水中伴着软弱围岩中夹杂
5、的泥沙会在压力作用下突然向临空面涌出,宣泄到隧道内并造成严重破坏的。 需要指出的是,将突水和涌水严格的区分界定开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划分的依据和标准跟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施工方法、支护技术等很多因素有关,在很多资料中都将突水和涌水甚至淋水混为一起。但事实上突水和涌水在形成机理、表现形式、产生后果和治理技术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突水突泥更多的是一种灾害,产生在正常的施工过程中,在人们的预料之外,是常规设计的支护措施所不能防备的,所以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为了提高对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认识,分析其发生原因,根据原则的不同可以对突水突泥的类型进行划分。 2.2 突水突泥灾害的类型 2.2.1
6、按地质分类 根据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突水突泥灾害可总结为富水松散土层型、富水断裂破碎带型和富水岩溶型,其特征和危害性如表1所示。,5,小小草,6,小小草,2.3 突水突泥灾害的影响因素 突水突泥的发生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存在大型饱水构造并有一定规模的能量积蓄;二是存在打破原有系统稳定的外界干扰。由此分析,突水灾害发生通常与地质因素、水文气象因素和工程因素有关。地质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和地层构造,水文气象因素包括地下水状态和气象条件,工程因素可以概括为设计因素、施工因素和管理因素。 2.3.1地质因素 (1)地质岩性 地质的岩性对突水突泥起着重要的制衡作用。地质的岩性和岩石的结
7、构构造一般用岩体的完整状态或破碎程度来表示,因此可以认为,岩体构造越破碎,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就越差。比如在由砂土、黏土和卵石组成的岩层中,岩性多松散破碎,在水的作用下抗剪强度就会降低,就越容易发生突水突泥灾害。 (2)地层构造 突水突泥灾害发生的位置常受到地层构造控制。这是因为岩体中的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结构面,比如在岩体的向斜核部和背斜翼部,岩层的接触面、滑动带,断层破碎带等部位,这些部位不仅容易汇水,易形成溶蚀裂隙和溶洞,是地下水的主要运移通道,而且往往岩石破碎、胶结程度差,降低了岩体整体强度,成为地下水突发的薄弱地带。 2.3.2 水文气象因素 (1)水 水是导致隧道突水的根本因素。水
8、对隧道突水突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岩的富水性和水压力上。当围岩中含地下水丰富,或者存在与之相通能够给予补充的地表水,当受到外界因素破坏稳定状态时,更容易发生突水突泥灾害,而当围岩含水量较小时,产生突水突泥的几率也会较低。一般来说,地下水流动会对岩体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水压力越高,地下水的动能就越大,对岩层的冲刷作用也越强,当该压力超过隔水层或保护层的强度时,就会造成岩体破坏失稳,发生突水突泥。反之如果岩层中虽然含水,但水压力较低,则岩体虽然破碎但在开挖后也不一定会发生灾害。,7,小小草,(2)气象条件 突水突泥的发生除了和水文因素有关以外,还和气象条件有关,如气温高低、降水量大小等。气象条件
9、变化影响气温的高低、蒸发量的大小、降水量的多少以及地面径流量与渗透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岩溶发育的过程受到气温的影响,气温越低,发育越缓慢,反之温度越高,岩溶发育越快。降水量的大小一方面影响地表水的下渗量和围岩中地下水的含水量,地表水大量下渗会使地下水补给增大,地层水位迅速上升,水压力增大。另一方面雨水在下渗过程中穿越空气和地层会形成游离的二氧化碳导致岩溶作用增强,此外地表水还会携带大量泥砂汇集到溶洞或暗河里,也会增加突水灾害的强度。 2.3.3 工程因素 突水突泥灾害的发生还受到工程因素的影响,比如设计方案、施工方法、管理水平等。 (1)设计因素 设计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勘察和设计两个阶段。在
10、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出隐藏的不良地质情况,或者虽然发现了不良地质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设计方案中没有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这些都为地质灾害发生种下了祸根。 要避免发生險道突水突泥地质灾害,就必须做好地质勘察工作,以便为设计工作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进而不断优化隧道工程选线方案,避开富水溶洞或者岩溶破碎带等易爆发突水突泥灾害的不良地质段。 (2)施工因素 隧道进入施工阶段,一定会打破原有岩体的平衡,同时也会暴露出隧道洞身的各种不良地质。施工技术的革新和合理化的工艺改进可以在规避突水灾害的发生上起到一定作用,与之相对的是不合理的施工方案则可能导致突水灾害的产生。隧道修建过程中开挖和支护两个阶
11、段均会影响围岩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突水突泥灾害发生。隧道的开挖方式如果没有跟围岩的强度相适应,就很易导致灾害发生,比如在级破碎围岩地区采用全断面爆破开挖,就极容易导致隧道塌方或者突水突泥的事故。隧道开挖之后的初期支护要尽快跟上,可以有效约束围岩变形,但如果支护强度不够或者支护方案不合理,导致支护结构和围岩没有形成有效整体来抵抗变形,围岩就会松动,强度降低,隔水性变差,从而引发灾害。 由于在勘测阶段要想完全准确的探明整条隧道完整的围岩地质情况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就必须在施工阶段加强地质调查和超前地质预报,以此来避免突水突泥地质灾害的发生。除加强好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工作的外,必须对不同地质类型的隧道制定
12、有针对性施工方案和支护措施。,8,小小草,(3)管理因素 科学的施工管理对于防止突水突泥灾害的发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过往发生的灾害统计来看,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自然事故,虽然有因为技术落后不良地质难以预报的原因之外,没有科学的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没有按规定进行三级技术交底、没有强调施工安全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施工进度等等,这些管理的问题同样是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比如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按规定都必须要进行监控量测和地质预报,依靠其测量数据可以提前判断前方地质的情况,从而预防灾害的发生但如果管理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对施工现场变化的资料掌握不足,思想意识麻痹大意,就会忽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没有
13、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错失,从而造成灾害的发生。 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和分类 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提前判断前方的地质和水文情况,为隧道施工提供地质资料,防止地质灾害发生,保障施工安全。具体来说,针对突水突泥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1)预报掌子面前方的围岩性质和类别以及可能出现的构造断层和岩石破碎带的位置和长度; (2)定性的判断掌子面前方岩层中是否含水及定量的预测含水量的大小; (3)通过对隧道洞身范围内的岩体破碎地段、断层发育等不良地质的预测和分析,判断灾害发生的风险大小和概率,给掌子面的开挖提供指导。 对于多种多样的超前预报方法
14、,当前主要有根据预报设备能够预测的距离和预报技术采用的手段两种分类,如表3所示。,9,小小草,10,小小草,11,小小草,12,小小草,13,小小草,3.2.4地震波探测法的优缺点 法超前预报作为一种长期预报方法,其突出优点是预报距离长,而且它是依靠地震波的反射成像来识别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经过这些年不断应用改进,其预报技术已十分成熟,预报过程对施工进度影响小,数据计算和报告生成也较迅速,可以及时为施工提高参考资料。 法在实际运用中也逐渐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由于数据采集过程中检波器和炮点布置隧道侧壁的一条直线上,得到的地震波反射信号是近乎零偏移的反射道集,
15、这就容易造成假异常和虚报、误报现象的出现,无法准确判断前方不良地质构造在坐标范围的具体位置,也不能对溶洞的形态、含水体的水量及水压等进行正确判断。 技术较目前改进的技术相比没有有效消除侧向波和面波干扰,导致成像的分辨率不足,虽然可以预测一些较大的地质异常体,但是不能很好的预测较小的不良地质体。,14,小小草,15,小小草,16,小小草,(3)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是关系到釆集数据质量的关键工作,主要设置增益函数和位置确定参数。地质雷达发射的雷达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电磁波能量会逐渐减弱,信号幅度相应地减小,不利于结果辨识,所以需要采用增益函数来提高信号的幅度,以便更容易显示和识别信号的细微变化,但是应
16、该避免增益过大,防止出现削波现象。 雷达剖面的最顶端并不是第一个反射面,这是因为主机给出发射指令到天线开始发射存在一定延迟时间,另外还有“直达波”的干扰存在。所以精确的定位,可以在探测时在地面放置一根电缆与测线正交,天线经过电缆时在剖面上会记录下电缆的位置,通过识别电缆就可以确定零线的位置。 (4)现场采集 地质雷达信号的触发方式有键盘触发、时间触发和测量轮触发三种。但由于隧道掌子面在开挖爆破后都不是平整光滑的,很难保证测量轮能够正常滚动,而且天线移动需要完全借助于人工,要想控制天线匀速移动前进较为困难,所以测量轮触发和时间触发都不适合在隧道工程中使用,只有键盘触发方式是通过电脑键盘控制雷达系
17、统发射信号,探测时天线按照设定的固定间距移动,每到一个点位敲击一下键盘,采集一处数据,在实践中通常采用该种方法。 3.3.3 图像解释 地质雷达采集到的反射信号经过处理之后便生成了可视化的雷达图像,从雷达图像中便可以得到前方岩体的性质和特征,这也是地质雷达超前预报的最终目的。地质雷达图像可以进行定量解释和定性解释,定量解释主要是判定异常体的大小及距掌子面的距离,定性解释主要是对不良地质体的性质及其规模进行预测。 相位是特定的时刻在一个波循环中的位置,地质雷达反射的相位能够对不良地质体做出准确的定性判断。在地质雷达图像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形态基本能反应不良地质体的形态,当同相轴发生明显错动时,表
18、示存在破碎带或大的风化裂隙及含水量变化,同相轴发生局部缺失时表示存在裂缝、裂隙的发育。雷达反射波在时间剖面上雷达反射波波形发生畸变时往往是由于地下裂缝和不均匀体对雷达波的电磁弛豫效应造成的。因为含水率高的介质对雷达波反射强烈,所以当雷达波经过含水介质时,介质会吸收高频成分,反射波出现低频现象。 由以上各种雷达波的特征和响应规律,可以解译以下几种典型雷达图像: (1)完整围岩的地质雷达数据:雷达波反射平静,无明显反射信号,电磁波能量呈正常衰减趋势。 (2)构造破碎带:雷达剖面图上反射信号强,同相轴较连续,波形反映一般是与断裂带走势相同的一条曲线。 (3)富水溶洞:图像反射信号强烈,反映出由许多细
19、小的抛物线组成的一块较大区域的波形。,17,小小草,3.3.4 地质雷达法的特点 地质雷达作为一种较新的地球物理方法,由于其图像直观、分辨率高、成果解释可靠、成木低廉、操作简便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在近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方法能够较准确的识别富水溶洞或含水裂隙,适合对含水体的位置、规模、和形状进行探测,是进行隧道掌子面前方不良地段预报比较理想的物探方法。 地质雷达的缺点是抗干扰能力弱,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不适合对强磁性岩体或含铁质较高的岩体,不适用电性差异较小的区域,此外地质雷达是短期预报,探测距离一般不不超过30m,施工过程中需要预报次数较多,对施工进度影响大。,18,小小草,19,小
20、小草,4.1.2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隧道区上覆残坡积层(Qel-dl)粉质粘土;下伏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1a)中厚层夹薄层白云岩、薄至中厚层灰岩,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薄层灰岩夹泥岩层。 ()地质构造 项目区内褶皱不复杂,岩层产状总体较缓,主要发育北东向的一系列断层。区域性的断裂构造现己稳定。 隧道场地区无断层,岩层呈单斜产出,进口段产状190240Z10、出口段产状180Z510,综合产状190Z10。 场地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安顺组(T1a)白云岩,主要发育有3组:25Z85、200Z90、310Z85,走向0180,密闭性一般至较差,节理间距20400mm;下统大冶组(T
21、1d)灰岩层:25Z85、265290Z85。强风化密闭性差、中风化较好,节理间距20400mm。 4.1.3岩土构成 (1)覆盖层 粉质黏土(Qel-dl):褐色、黄褐色,硬至可塑状,场区局部分布,厚度05m。 (2)基岩 隧道场地岩层为下伏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1a)中厚层夹薄层白云岩、薄至中厚层灰岩,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薄层灰岩夹泥岩层。 隧道开挖段落范围内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安顺组(T1a)中厚层白云岩、薄至中厚层灰岩,为按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及风化程度分为强、中风化层。 白云岩 强风化白云岩: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极破碎,岩芯呈块状、砂状及短柱状,局部岩芯见可见晶洞,厚3.56.1m。中风
22、化白云岩:节理发育,岩体较破碎至较完整,岩芯多呈块状,局部岩芯见晶洞。 灰岩 强风化层:浅灰色,薄中层状,节理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块状、柱状,厚0.54m。中风化层:灰色,薄中厚层状,节理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短柱状。,20,小小草,4.1.4水文地质 (1)地表水 隧道区内无地表河流。 (2)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条件 隧道场区地下水类型为溶洞裂隙水,其中隧道中部坡谷部位有一泉点S1(YK136+543右216m),Q=0.20.8L/S,为上部山体基岩裂隙水下渗而出。隧道进口外右侧泉点S2(YK135+645右225m,位于公路边下部),该泉点位于地面以下约5m的沟内,水
23、沿水沟流出,水沟宽2m,现无水流出,可见水位(标高1152m),洪期水量大,据洪期水流量以及其靠近Y5溶洞分析,该泉点与溶洞相连通。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隧道场区地下水主要以靠自然降水补给,其中大部分经地表流失,少部分经基岩节理、风化裂隙、溶蚀裂深洞向下渗透,最后以泉点或散流形式在低凹处的沟谷部位排泄。总体上,隧道场地左高右低,地表及地下水自左向右径流。 4.1.5工程难点及处治方案 羊仓岩II号隧道为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单洞建筑限界净宽为14.75m,限界净高5m,跨度和截面积较大,且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复杂,开挖支护难度大,局部存在岩溶发育,施工中易发生突水现象。 在施工过程
24、中必须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具体采用TSP隧道地震探测仪进行远距离较宏观长期预报,然后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近距离预报。当预报处隧道前方地质的是富水不良地质时,需要适时采取超前预注浆措施进行封堵,为隧道开挖创造有利的地质条件,避免发生突水突泥灾害。,21,小小草,22,小小草,接收器孔 位置:掌子面后方约52m。 数量:1个,置于隧道右边墙内。 直径:4335mm孔深2m。 布置:沿轴径向,环氧树脂固结,向上倾斜2左右。 高度:离地面约1.0m。 炮孔 位置:在隧道的右边墙。第一个炮孔离接收器15m,其余炮孔间距约为1.5m。 数量:24个。 直径:38mm(2045mm)/孔深约1.5m。 布置:沿轴
25、径向,向下倾斜1020。 高度:离地面约1m。 (2)数据处理与图像判译 现场激发采集24炮全部合格,可用于数据处理和解释。收集的原始数据经过滤波、初至拾取、能量均衡、衰减参数评估、反射波提取、纵横波分离、速度分析、深度偏移和反射层提取后得到相关纵波和横波的时间剖面及深度偏移剖面(图6),最终生成成果显示图。,23,小小草,24,小小草,4.2.4 施工建议 根据TSP探测成果推断,掌子面前方ZK136+472和ZK136+488附近裂隙和层面较发育,局部存在滴水或渗水现象。建议加强监控量测和掌子面出水状态观察,若出现异常情况,建议实施地质雷达法超前地质预报,并加强安全施工与防护,防止灾害发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工程 隧道 建造 新技术 案例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