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06社会态度.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社会心理学课件:06社会态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课件:06社会态度.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章 社会态度,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一、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一、态度的成份,1、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 2、情感因素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3、意向因素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二、态度的特征,1、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2、态度的双向性 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3、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 4、态度的恒常性 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5、态度的内隐性 态度是存在于人
2、们内心的活动,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三、态度的种类,1、情感性态度 由一次的情感反应的经验构成的稳定的态度 2、理智性态度 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产生的稳定的态度 3、动作定向性态度 对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产生的自然反应 4、均衡的态度 前三者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态度 5、自我防御的态度 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态度,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四、态度的功能,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5人
3、用英语,5人用法语。但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 结果:(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 (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 结论: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态度。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形成新的行为 改变旧行为 预测人的行为,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实 验 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
4、第二组持赞同态度。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取行为。,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的阶段,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
5、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欲望满足 知识(信息) 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其它因素,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二、态度理论,1、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把态度看作是在刺激反应模式中,即社会刺激引起反应的作用下习得的。认为其它形式的学习原理,也适用于态度的形成和变化,态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断改变的。,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态度模式,1953年,霍夫兰德,贾尼斯和凯利提出了一个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基本模式: 态度的主体在有关的某种态度对象的刺激(信息的传播)作用下,是
6、否受此传播信息的影响形成或者改变态度,必须经过注意、了解、接受三个过程。同时强调联想与强化的作用。,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模仿对态度的影响,班都拉(1977)非常强调替代性强化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此外,个人也可以自我强化,模仿性的观察学习也是人们态度获得的一个途径。 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的形象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 米德拉斯基(1973)等人的实验: 过程:让六年级学生玩游戏,赢一次得一张代币卷,多了可换更好的礼品。被试可把赢的代币卷放入标有“我的钱”的罐中,或放入标有“给穷孩子的钱”的罐中。控制组面临上述情况,实验组除上述情况外,还加上榜样的示范。 结果:控制组捐献者极少,而实验组大都捐献,若
7、实验者对他们的行动给以强化,则捐献者增多。 结论:口头说教不一定起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在展示范型以引起仿效并给予强化。,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2、认知协调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恢复协调。,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1)结构平衡理论,海德认为:“平衡状态的概念表示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被知觉的单元和情感无应激地共同存在着,因此,不论对认知组织还是情感表现的变化都没有压力。” 单元:人们总是将事物的许多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 情感:知觉一个事物单元的过程中
8、产生的态度体验 一种认知情境中存在着单元和情感关系:单元关系表示在特定情境中被知觉成份的统一程度,有正负两种状态。情感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关系基础上的情感类关系,也有正负两种状态。 认知结构的平衡不仅取决于情感或单元关系的正负,也取决于单元与情感关系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一致性上占优势时为平衡状态。各种关系彼此矛盾时,是不平衡状态。认知情境中的单元和情感关系都有力趋平衡的倾向,否则会引起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POX”模型,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2)认知失调理论,1957年,费斯廷格出版了认知失调理论一书,指出:“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
9、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 理论假设: A)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 B)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减小这种失调或阻止失调的压力; C)减轻失调的压力的强度是现有的不协调程度的函数。,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认知要素,认知要素是指个体对于环境、人、人的行为以及人自身的某种认识、见解或观念。可分为:有关行为的和有关环境的。 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A)不相关:一个认知要素与另一个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或者说彼此毫不相干。B)不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的逻辑不相符。C)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一个要
10、素是另一个要素的结果。 费斯廷格主要考察了后两种关系,尤其是失调关系。他提出: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协调的程度是由这两个要素的重要性决定的。但是,不协调的程度不可能无止境地增大,因为不协调一经产生,就会受到相反方向的阻力。,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不协调的原因,逻辑上的不相容 认知成份与文化模式不协调 某个认知成份与某一更广泛的概念系统不协调 与过去经验不协调,失调量的测定,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失调量是认知要素对个体重要性的函数; 两个认知要素组合体之间的失调总量是这两个不协调的组合体之间的所有相关的关系的加权比例的函数。,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失 调,失调的后果: 作为心理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课件 06 社会 态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