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5.docx
《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5.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道德经读书笔记1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改变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敬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的,但并不是
2、永恒的。“名可名,特别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出名的,万事万物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常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具体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改变的,不
3、为人所限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看法是“充分敬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特别朴实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与思索,而这种探究与思索不是盲目的,是特别有安排、有科学依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当,而违反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处。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许多例证明敬重规律的好处。上天敬重规律可以澄澈,大地敬重规律可以安静,神灵敬重规律可以带来安
4、静,河流敬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事万物敬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敬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澄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担心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逝,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名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这类贬义词自称。这莫非不是以贱为根本吗?莫非不是
5、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漂亮,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非常敬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珍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特别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非常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探讨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傲岸。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
6、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虚心,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加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学问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看法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道德经读书笔记2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了解别人是一种才智,了解自己,叫做明达。战胜别人的是因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意的,心灵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轻易离开你所处位置的人,你的生活会许久的。到
7、死也不傲慢的人,长寿。了解别人并不简单,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了解别人须要才智。而知道自己其实更难,所谓自知之明,做到更不简单。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有的甚至严峻高估自己,很多错误的决策往往都是因为决策人对自己不了解。人生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超越别人上面。在乎超越别人的人,全部优势都在比较中产生,但这种比较的结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总是在担忧自己被超越。另外,这种比较虽然可能产生进取的动力,其实比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起负能量,也可能损害四周的人,也可能损害到自己。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容许多,譬如人的动物性、懒散、享乐的想法。其实,人最须要的
8、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欲望无穷无尽,不知足者无法感受富有,所以对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强行者,是为他人做事,为大众获得华蜜。所,你所处的位置,或者居所,借指根基、平台。这里强调一个平台、根基的重要性。亡,可能是妄,错字,意为傲慢;也有作忘的,意为遗忘。到死都不妄作妄为的,知道自己的份量,管理好自己的健康,这样才会长寿。譬如长期汹酒,就是对身体妄作妄为的行为,将严峻损害自己的身体,造成不良的后果。作者:高风清扬道德经读书笔记3谷,水冲出来的山地低洼部分。雄生的动物叫牡,雌性动物叫牝。堇,通假词,为尽。老子那个年头还未脱离生殖崇拜,尤其对于母性的敬畏。老子用女性生殖系统比方道,认为道的原理
9、与之相近。天长地久,说的是自然法则,圣人应当遵循的自然法则。自生,也可以理解为自己谋求福利。天地不为自己捞取利益,所以得以长生。我们是不是要进取呢?关键在于我们努力的目的是什么。仅仅为自己利益做出努力,谋取自己的利益回报的努力难以长久。假如目的一时达不到,就不情愿去努力了。这段承上段天之道讲解并描述圣人之道。一般人,在领导岗位上,都会先考虑自己的权利与利益,圣人就不同。身在利益之外,内心是安静的,没有包袱。假如放下包袱,您的做法最有实效。老子的这里强调了舍与得的关系。在健康方面,七情六欲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无私的状态是养生最好的状态。道德经读书笔记4道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想境界,它表明
10、白对整个物质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运动改变的,并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准则,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可以想象,当这套思想为整个人类所理解和接收后,人类将有着怎样长且久的发展,社会将是怎样的一幅和谐局面。道最令人深思的一个思想便是清静无为的思想,在这个思想的统筹下,无论是人的自身修养,还是统治者的御民之道,更包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都拥有自然无为、遵循天命即自然规律的色调。现代社会,人类经常做一些逆规律而行的蠢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一再上演,当我们回头看看祖宗的思想时,该是怎样困难的心情?敬佩?确定的。还该有无地自容的惭愧吧。我们走了太远,以至于忘
11、了为什么要前进;我们走得太匆忙,以至于许多的珍宝都落在身后。不妨试试这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听从规律,看我们通向哪个方向。现代人假如不是不重视自身的修养便是太急功近利。我们只听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呼声愈来愈响,却不见污染少一点,犯罪少一点,斗争少一点,虚伪少一点。究其根源,人们心中欲望太多,多到人驾驭不了它反被它驾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欲望太多,人就简单混乱而失去冷静与才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
12、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忘却功名利禄,将欲望降到最低,遵从内心愿愿行事,保持内心纯净和安静,于是争端便少了,冲突便少了,世界和谐,何愁自身修养实现不了。国家统治者或者领导人也不妨借鉴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大肆兴建面子工程,不要用太多太繁复的法令干预经济与生活,不要刚颁布吩咐未及实施便急着启用新的吩咐,不折腾不闹腾才是顺应规律,才是自然的御民安民之道。当自然已经被我们破坏的千疮百孔时,我们是该找寻新的与自然相处之道了。土地,与其拿给
13、贪欲的地产商建立惹人纷争的高楼大厦,不妨用来栽种植物,更或者什么都不种,留给人们一片绿地。在上面踢两脚球,打几个滚,放放风筝,散漫步,溜溜狗,无论哪种给人带去的都是愉悦。树木,不要动不动就砍伐移栽,长在哪儿都给人一片绿荫,都能防风挡沙,都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砍伐是在自造棺材自掘坟墓,移栽是在奢侈人力破坏美感。让它们待在它们原来的地方吧,自然把它们支配在那儿,就让它们站好自己的岗吧。万物各司其职,人类不与过多干预,自然便真的自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便也自然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为法则,以自然无为为法则,人类才能求得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道德经读书笔记5辙迹,行车留下的印
14、迹。筹策,用于计算的工具,指草棍等。其实,行车确定有轱辘印。老子说的意思是,出行不肯定要用车,不用车就不会有车轱辘印。根据习惯的思路去想,只有一个结果。换一个思路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高超的人,就是能够做到打破习惯思维,天下众生,都能度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任何人身上都有优点,每一件都可能给自己启发,要以多元角度看问题,胸怀宽广。这里包含着普度众生思想与环保主义理念。袭,隐藏不露。“故善人,善人之师”,这话虽然有些拗口,但古代就是这么说的。韩非子里说,姜太公是善人,周文王也是善人,善人周文王以善人姜太公为老师。师,也可理解为军队,众多的人,如挥师南下中的师。那么这句也可以理
15、解为善人是圣人带领的队伍的主要力气,这样说明与下句更连贯。资,资源,后备队伍。即使是不善人,也不抛弃不放弃,可以培育的后备资源。不善人经过教化培育,都可以成为善人的。贵,珍贵,重视。迷,迷乎,迷茫。“眇要”,通行本作“妙要”,实际应为“眇要”。眇,一只眼睛看。有班级中,最终成才的可能当时最淘气捣蛋的孩子,因为这孩子可能有其他的优点。不要厌烦与自己不应付的人,看清晰这些人的优点,可能对你有帮助,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有的公司老板问题埋怨招不到自己须要的人,因为他的要求特殊高,总是希望能够招来全才,立刻发挥大作用。对于招来的毕业生,总是看到他的缺点。其实,这些招来的毕业生都是资才,就是有待雕琢的材料,
16、你要把他培育成为你的合格的栋梁。已经是栋梁之才的未必肯来你们公司。道德经读书笔记6道德经读书笔记信言不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可信的话往往不会悦耳好听,特殊悦耳好听的话往往不会真实。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向外求太多的学问,向外求太多学问的人往往并没有了解真理。达到上善的境界就不会为自己求多,为自己多求的人肯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为自己积累财宝,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谋利益,结果自己的财宝却越积越多。他们总是赐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规则是利益众生而不
17、去损害,圣人的规则是为了大家做事而不为自己争夺私利。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带话给对方。真正写下来的这种信函叫函。那么对于信的要求就是精确,一般不会有华丽的词藻,后来引申为真诚、牢靠。我们最美妙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来那种最笨拙、最朴实无华的道路。这种道路你仔细地去走,一点儿点儿走,最终肯定会走向胜利。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来无比绚丽,有可能里边到处是陷井。我们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现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结合在一起。当人们过度渲染美的时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洁、美妙。所以有一句话:在集市上喊的最响的人,往往推销的都是劣质产品。所以我们在生活
18、中每个人要尽量保持醒悟,要了解“信”和“美”之间关系,我们要能从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实质内涵来,这是须要我们有感知力、洞察力,须要我们有定力的。这种觉察力和定力,是我们人生必备的修养之一。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太多向外去求,不会博学。博学只是向外求得太多学问,假如不求博,缺乏深刻领悟并消化它,最广博的学问也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无法获得真知,根本不行能领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驾驭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细枝末节。境界的凹凸从来都不是由数量的多少来确定。这里边的“善”不是简洁的指和善,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达到了悟道境界。在这种善的境界里边,这人不
19、会为自己求多,而为自己求多的人他肯定没有达到那个上善的境界。这里指领导者会不会利用平台为自己多求?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平常肯定不出现,但是只要这人出现,肯定有事来求你了。他只有在须要你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不须要你的时候,他恒久不会出现的,他把自己生活过的很好,可是肯定不会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东西。其实,互帮互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终我们都能华蜜。既然圣人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拥有越来越多,有人怀疑圣人动机不纯粹。“无我利他”,怎么自己拥有越来越多?其实,老子激励的是双赢的行为,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变得一无全部。假如圣人做事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
20、富,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这里有目标与结果的区分。圣人做事的目标是为了大家“多”,而结果却是双赢,“人”与“己”都是“愈有”、“愈多”。“无我利他”思想指导下的做事结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嬉戏。这里老子又一次明确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就是“为而弗争”。道德经真正的“道”就是这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不是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对百姓华蜜国家强盛的专心不应当被泯灭。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特别超前的。道德经读书笔记7道德经是一部隐藏人类才智的经典著作,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研读。信任许多人都听过“道可道,特别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
21、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才智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顺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也曾有许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提倡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特别好的跑步文化,间或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得精致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熬炼
22、的人来说是须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假如要追求速度,那更须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一般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困难,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许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略微困难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随着工作娴熟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须要刻意而“为
23、”就可以顺当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简单理解,老子提倡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实力的状态。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读书笔记8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行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行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
24、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行揣摩,所以混在一起。“一”,其上不清楚不光明,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行描述,又似乎没有。这就是没有形态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特别微妙,又辽远到不行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起先。看今日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这一章是老子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老子的宇宙观。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有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经 2022 读书笔记 _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