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读书笔记.docx
《2022《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读书笔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读书笔记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以后,信任你肯定有许多值得共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究竟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读书笔记1以我这个俗人的眼光看来,一本书的好坏除了内容详实,三观正确,给人以启发之外,更要好玩味性。假如少了趣味性,读起来就多少有些无聊。能够在寓教于乐中给人以才智,使人进步,那是全部人求之不得的事。于赓哲先生的隋唐人的日常生活满意了我上述的全部要求。假如你是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应当对于赓哲先生不生疏。他对唐代历史文化的探讨相
2、当了得,往往三言两语之间,就能够精确概括某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或某历史事务的来龙去脉。本次出版的这本书,是他依据电视讲座内容整理编辑而来。通俗易懂,简洁好玩,分门别类讲解并描述隋唐人的各种生活习惯。协作着唐诗、传奇故事,引经据典说历史文化。对那段历史感爱好的挚友肯定不要错过。以小见大的历史诚如本书开篇序言中所写,今日我们关注的历史,更多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而非一般人的历史。我们在乎统治者和统治阶级,多于一般民众的日成生活。也正是如此,才让我们片面化得误读了历史,曲解了过去,进而催生出多数狗血的穿越题材影视文学作品。假如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过去,了解古人真实的生活细微环节,那我们就不会被于正那样的二
3、货导演带沟里。于赓哲先生新书隋唐人的日常生活为我们揭开了隋唐之际一般人生活的神奇面纱,让我们穿越千年,设身处地了解当时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想。衣食住行,无所不有凡看过这本书的挚友,肯定会被书中落地的文字风格所打动。没有那么多生僻的字眼,更不见那些束之高阁的圣人文章,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一幕幕犹如我们今日生活一样的日常琐事。书中的人有皇帝,有将军,有后宫嫔妃,更多的是一般百姓。第一章就带着我们跟随一个唐代百姓早起,遛弯,穿过长长的大街,绕过一座座坊,去东西两市购物。他穿什么,戴什么,住什么房子,运用什么交通工具,花钱多少,有何目的,都事无巨细的交代。仿佛这位“导游”不是唐人,而是邻居胡大爷,赵
4、伯伯。当然,也可以是隔壁老王。除了我们最关切的衣食住行外,隋唐人的婚姻与家庭,礼仪与规范,宗教与消遣等也分门别类具体阐述。在轻松的文字之下,我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画卷当中,看着那一个个人物来了又走,嬉笑怒骂。他们不是背景板上的死魂灵,更不是金銮殿下磕头如捣蒜的路人甲乙丙丁,而是有血有肉的我们的先祖。阅读本书,解决谜团阅读本书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解决许多许久困扰我们的谜团。比方说为什么今日的我们买东西要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再比方说当年我们读卖炭翁,为什么“牛困人饥日已高”,偏偏不进门吃饭,而是在“市南门外泥中歇”?还比方说李白静夜思的床,原委是胡床还是唐代以后的卧床?也只有了解到唐代长安
5、城格局,我们才会发觉舌尖上的中国3中所说,回坊最早建立于唐代的说法有多么不行信。书中以小见大,把彼时的很多细微环节拆开来讲,让我们相识到历史车轮不断向前之下,那些被忽视的学问,甚至变更的常识。也只有重新梳理对尘封往事的认知,才有机会更好的理解过去,理解隋唐,理解大唐气息下的点点滴滴。书中引用了王梵志等人的诗作,借故事来反推当时人的想法。比方说新嫁娘3日之后调试羹汤要先让小姑子尝尝,别让婆婆不快乐,比方说买药去哪里,如何配,如何利用宗教迷信麻醉并靠神佛保佑等等。从中我们不难发觉历史局限之下,一般民众对美妙生活的憧憬。看完本书去找茬对影视文学中的历史错误找茬,已经成为今日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该
6、书囊括类型之丰富,内容之全面,足够为广阔读者扫清障碍,明辨隋唐影视作品的真伪。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很简洁辨别出很多影视作品中,人物造型服装等环节的夸张无度,也能知道唐人吃什么,住什么,用什么,玩什么。譬如妖猫传中空海和白乐天流连忘返的市井生活,很明显就纰漏,历史真实中唐人一出门都是高高的坊墙,哪会一览无余?而影片中首次露面的则很好表现出唐代东西两市的繁华,来往宾朋的热闹。值得点赞。至于李白等人钟爱的胡旋舞,更是精彩绝伦。多知多懂,不光是为了找茬,而是在找茬过程中巩固自己的学问点,并把这些自己驾驭的学问告知身边的挚友,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我们丰富绚丽的历史文化。每一次对影视文学错误的订正,都是一次重
7、新思索的过程。知道的人越多,对影视文学创作者的鞭策和激励会更大,督促他们加强学习,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废话不多说了,本次安利到此为止。实力有限书中的精彩之处无法具体例举,希望对历史感爱好的挚友自己找来这本书读。肯定不会悲观!隋唐人的日常生活读书笔记2近年来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史探讨的勃兴,对唐代历史中“社会生活”领域的探讨也兴盛起来。但是目前这种探讨往往比较笼统,不分时代前后、不分阶层高下、不作定量分析,所以经常使人感觉缺乏详细性。鉴于此,黄正建先生的这篇文章就唐代某一时期某一阶层中的某个个人(士大夫代表:韩愈)的日常生活作些探讨,期望在探讨很多不同的个案之后,将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
8、状况详细化,或者能为唐代社会生活史探讨的深化供应一点参考。唐德宗贞元至穆宗长庆期间(785824年),被近年来的唐代文学史家规定为中唐后期,是“唐文学的其次个旺盛阶段”。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这一时期也大致可以自成一个阶段。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史乱后,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出现了混乱,经过肃宗代宗时期的探究,从德宗起先,实行了一系列诸如设立两税、完善俸制、删定敕格、整顿朝仪、理顺使职、发扬礼典等措施,整个贞元长庆间应当说社会已经走入正轨,成为一个整理整顿制度的时期,一个大致有秩序的时期,像代宗“大历中权臣月俸有至九千贯者”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其次,导致唐代灭亡的几个重要冲突还没有发展到极端
9、:藩镇割据问题还处于中心和割据藩镇的较量阶段,元和年间甚至取得了成功;宦官专政也远未达到操生杀大权的程度,宪宗曾对宰臣李绛说,得宠的宦官吐突承璀“此家奴耳若有违犯,朕去之轻如一毛耳”;牛李党争只是初露端倪,从史籍看,到元和末长庆间唐代君臣才起先留意党争问题。因此这一时期大致是一个相对安定、政治上尚有活力的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之后,上述三大冲突就愈演愈烈,最终达到不行整理的地步了。所谓“文人型官员”,首先他们是官员,那些没有做官的处士游客,即使能“文”,也不在我们的探讨范围内。其次他们是文人,那些武将节帅,即使做了大官,我们也不探讨,只可以用作比较的对象。文人型官员又大都“不喜为吏”、“惟酷好学问
10、文章”,在这一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文官。文人型官员从生活水平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层(详后)。有的文人型官员渐渐从低层走向高层,而有的则一辈子只生活在低层。选择贞元长庆间文人型官员进行探讨的另一个重要缘由在于这一阶段是文学的旺盛特殊是“文”的旺盛时期,很多文人型官员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特殊是“文”。受社会风气影响,这些“文”中涉及个人生活的东西相对多了一些。因此虽然总的来说唐代史料对于探讨日常生活仍不够丰富,但就这一阶段而言,与初唐、盛唐和晚唐相比,可供利用的资料还是相对比较多的。韩愈是文人也是官员,贞元二年(786年)十九岁时初来长安,长庆四年(824年)五十七岁时病故,恰与这一阶段相始终,因
11、此我们首选他作为贞元长庆间文人型官员的一个个案。以下的探讨,想首先揭示韩愈对日常生活的看法,其次探讨他的总的生活水平,最终看看他的详细的日常生活。一、韩愈的生活看法及其对日常生活的看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日常生活”主要指“衣食住行”,即最基本最日常的生活。其他如婚丧嫁娶等虽很重要但非“日常”,目前不在我们的探讨范围内。韩愈“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是唐代振兴儒学的重要人物。在那篇重新归纳提炼儒家学说的名篇原道中,韩愈除举出儒家在仁、义、道、德、文、法、民、位几方面的规定外,又指出“先王之教”,“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将衣食住纳入了儒家学说范畴,或者反过来说他认为儒家学说应当
12、包括衣食住等内容,儒家思想应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由此可见韩愈对衣食住行的重视。所以韩愈在反对佛道二家时,也主见复原僧侣道士的宗教生活为儒家提倡的正常的日常生活,所谓“庐其居”、所谓“使吏卒脱道士冠,给冠带”即是如此。韩愈甚至说,即使“佛”本人真的来到唐朝,皇帝对他也“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待遇与对一般外国来宾相同,而这待遇实际就是朝廷礼仪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表现。从儒家观点动身,韩愈主见生活上遵循常理,反对神鬼禁忌。比如在饮食方面,他指责那些信任服食的人,说“五谷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人相厚勉,必曰强食。今惑者皆曰,五谷令人夭,不能无食,当务减节。盐醯以济百味,豚
13、鱼鸡三者,古以养老。反曰是皆杀人,不行食。一筵之馔,禁忌十常不食二三。不信常道,而务鬼神”。他又拿自己和伯兄相比较,说“伯兄德行高,晓方药,食必视本草,年止于四十二。某疏愚,食不择禁忌,位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岁矣”,表现了一种务实不务怪的生活看法。一般而言,韩愈不太追求物质享受。这一点有别于其他文人型官员。在韩愈看来,只要日常能够度日,妻子儿女能够不受贫寒就可以了。比起生活的舒适来,他更追求自己志向的实现。他曾在与卫中行书中说自己在徐州的日子,“比之前时,丰约百倍。足下视吾饮食衣服亦有异乎?然则仆之心或不为此汲汲也。其所不忘于仕进者,亦将小行乎其志耳”。这种生活看法使韩愈不去追求钱财的积累,而
14、宁愿拿出一二十万钱去资助学生或捐款修庙。与此相对应,韩愈很看不惯豪家子弟的生活方式,对学官中的“豪家子”和长安的“众富儿”都表示过不满(详后),对“刮磨豪习”的宗室则予以表彰。这种生活看法甚至影响了他的交友。于是我们看到,韩愈最好的挚友都是一些能文然而比较贫困的人。韩愈对生活总的说又取一种比较严谨的看法,对他人对家庭也都比较负责任。元和十五年(820年)韩愈量移袁州。袁州属江南西道,在治所南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滕王阁。韩愈年青时就“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次成为江南西道治内的一州刺史,原来完全可以找个理由去南昌一趟,看看这一名楼,但由于“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
15、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这就是韩愈的一种不以私利而破公制和不假公事以遂私愿的看法。韩愈还特殊反对那些不愿为他人为家庭负责的人。他曾经遇到过一个“圬者王承福”。此人不愿娶妻生子,嫌这样做太劳心劳力。韩愈指责他是“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说“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愿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韩愈不仅对家庭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亲戚挚友,也经常赐予很多真诚的帮助。所以皇甫湜在韩文公神道碑中说韩愈“内外茕弱悉抚之,一亲以仁。使男有官,女有从,而不啻于己生。交于人,已而我负终不计,死则庀其家,均食剖资与人,故虽微弱,待之如贤戚。人诟笑之,愈笃”。这种生活看法是韩愈真诚助人性情
16、的体现,但同时也使他的生活总是处于一种相对较低的水平。二、韩愈的总的生活水平在探讨此问题之前,首先要交代一个背景,即当时官员的家庭结构问题。一般而言,当时官员的家庭构成往往不仅包括夫妻子女,而且还包括前来投靠的亲戚。学者陈弱水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摸索唐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的论文。文中指出唐代妇女在丈夫死后回本家(即娘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知道,妇女回娘家住往往还要带着孩子,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个比较大的家庭,使娘家的父亲或兄弟在生活中须要负担的人口变的多起来,再加上当时好像有个惯例,亲戚投奔拿俸禄的官员,或者说拿俸禄的官员养活前来投靠的亲戚(甚至挚友)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家庭成员增多了,家
17、庭规模变大了,家庭负担也就随之变得重了起来。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贞元元和间的名臣阳城与兄弟住在一起,又“有寡妹依城以居,有生(甥)年四十余,痴不能如人,常与弟负之以游”,则阳城不仅养活了自己的弟弟,还养活着妹妹及妹妹的儿子。又如殿中侍御史李虚中“昆弟六人,先君(指李虚中)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郑之荥泽尉,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说,既去官,绝不营人事。故四门之寡妻孤孩,与荥泽之妻子衣食百须,皆由君(指李虚中)出”。李虚中没方法,为了养家,只好去“佐河南水陆运使。换两使,经七年不去,所以为供应教养者”。这是说以一人俸禄养五家人口,可知负担之重。从中还可知,若担当像水陆运使这类财政官员的属官,收入比较可观
18、。第三个例子是亲王长史李仁钧。他在汴州当官时对挚友很好,后来到了洛阳,“则又不忍其(指旧时挚友)三族之寒饥,聚而馆之,疏远毕至”。这就不仅是养家实际还包括抚养挚友的子女及亲戚,以致弄得“禄不足以养”,迫使自己的儿子李础不得不“从事于外”,以减轻父亲养家的困难。类似的例子真是多到数不胜数。因此这样一种亲戚挚友投靠有俸禄者,以及有俸禄者有义务养活他们的习俗或惯例,影响了当时很多人的生活水平,韩愈就是其中之一。就总的生活水平而言韩愈应当属于不太富有的阶层。特殊是元和八年(813年)他四十六岁之前,除短时期外,生活始终比较艰辛。众所周知,韩愈三岁丧父,养于兄韩会处。差不多十二岁时兄死,由嫂子抚养成人,
19、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也正是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为了养家,韩愈遂西上长安,所谓“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在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时,他起先了自己的生活。从这时直至二十九岁时入汴为董晋的视察推官止,十年间他中进士考宏词,四处求官不得,生活艰难,“终朝苦寒饥”。那么这一段他既然没有得到官,其生活来源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由于史料缺乏,我们只能作一点推想:估计就像他后来常常资助挚友和找上门来的士子们一样,他也只能靠投靠权贵来求得一些帮助。从三次上宰相书中我们可见那求人的恳切和迫切。后人往往以此讥笑韩愈,其实从韩愈当时的生活境况及当时的社会风气看,这都是完全正常的。韩愈求
20、人资助留下来的唯一实例是他求到了北平王马燧头上。韩愈后来追述说:“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以故人(指韩愈兄韩弇)稚弟,拜北平王于马前。王问而怜之轸其寒饥,赐食与衣。”唐代士子应进士举,在京师的生活总的说来比较艰难。他们长时间得不到官,没有俸禄,只好求人度日。韩愈自贞元十二年(796年)为汴州董晋的视察推官,十五年(799年)为徐州张建封的节度推官,到十六年(800年)冬回京参选,这段日子过得比较舒适。前引所谓“于汴徐二州,仆皆为从事,日月有所入,比之前时,丰约百倍”,讲的就是这段生活。他在此日足惋惜赠张籍诗中也说在徐州“箧中有馀衣,盎中有馀粮。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心情悠然,远非
21、求官时的燥急可比。这里我们还想指出一点,即在唐后期,同是地方官,做节度使视察使的幕府官员如推官巡官之类,收入是比较丰厚的。卫中行的哥哥到岭南去炼黄金,“药贵不行得,以干容帅。帅且曰:若能从事于我,可一日具。许之”。只因为入了容管经略使的幕府,就有钱炼黄金了,可见幕府官员收入之丰。因此当时的很多闻名处士,让他当县尉、参军他不干,却纷纷进入了节度使视察使的幕府,像洛阳名士石洪、温造,江淮“四夔”之一的卢东美等就都是如此。明白这一点很重要,由此可知唐后期士人纷纷投靠幕府的一个重要缘由。同时也知道,幕府官员俸禄的高下,大约是由府主自己确定的。韩愈自贞元十六年(800年)冬在京师待选,十八年(802年)
22、为四门博士,十九年(803年)贬为连州阳山令,二十一年(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再拜国子博士,二年(807年)分司东都,直至元和七年(812年)三为国子博士,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也不富有。在待选期间,韩愈已经收留了侄子韩老成一家,加上乳母奴婢,“家累三十口”。所以虽然很快得到了四门博士一官,但养家实为困难。不得已,他又复原了求人资助的行为,曾经给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写信,写下了“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的词句。在连州为阳山令是“酸寒何足道”;在江陵府为法曹参军时是“掾俸之酸寒”。分司东都,日子依旧不好过。这不仅因为国子博士的俸禄不
23、高,而且因为韩愈这时又收留了堂兄韩俞死后留给他的子女。因此他“不知孤遗多,举族仰薄宦。有时未朝餐,得米日已晏”,以致于在送贾岛归范阳时,竟无东西可赠,自嘲说“欲以金帛酬,举室常顑颔”。待到三为国子博士,生活仍不见好转,以至学生都讪笑他是“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可见国子博士虽月有俸钱四十贯,但用它来应付一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从元和八年(813年)韩愈为比部郎中后,直至晚年为兵部、吏部侍郎,虽中间曾被贬为潮州刺史量移袁州刺史,但其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韩愈留下的诗文中,对这十年的生活再也没有提到过贫寒。究其缘由,这十年韩愈除了有较丰厚的俸禄外,还能靠写碑铭获得很多额外
24、收入。当时的流氓文人刘义曾“持(韩)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话虽有些无赖,所言唯恐也是事实。我们看韩愈留下的二通有关文字,即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和谢许受韩弘物状,从中可知韩愈因写碑文,在前者那里得到“马一匹并鞍衔、白玉腰带一条”,在后者那里得到“绢五百匹”。当时物价,绢一匹“直钱八百”,则五百匹就是四十万即四百贯钱。“四百贯”钱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一斤盐仅卖四十文,一斗米五十文。四百贯钱可以买一万斤盐,八百石米。当时的成年男子一年所需口粮是七石二斗,则八百石米可供一百人吃一年。又,元和九年(814年)孟郊死,孟郊的挚友韩愈等人凑了一百贯为他营葬,“尚有馀资”,再加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2022 隋唐 日常生活 读书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