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装置常用基本概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氢装置常用基本概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制氢装置常用基本概念1.1 燃烧及其条件和必要条件1) 燃烧是物质相互作用,同时有热和光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在反应过程中,物质会改变原有的性质变成新的物质。2) 燃烧性:石油产品的燃烧性是根据其闪点、燃点和自燃点的高低而决定的,当它们与助燃物(氧或空气)遇到火源或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即发生燃烧。3) 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火源。1.2 自燃与自燃点4) 自燃是指可燃物在没有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由于散热受到阻碍,使热量蓄积,温度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发生的自行燃烧的现象。5) 可燃物质达到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自燃点。1.3 闪燃与闪点6) 闪燃:在液体(固体)
2、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1.4 爆炸与爆炸极限7) 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使温度、压力急剧增加或使两者同时急剧增加的现象。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8) 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1.5 火灾危险性火灾的定义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灾分为A、B、C、D四类。9)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10)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
3、质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11)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等引起的火灾;12)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1.6 防火间距为了防止建筑物间的火势蔓延,各幢建筑物之间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够减少辐射热的影响,避免相邻建筑物被烤燃,并可提供疏散人员和灭火战斗的必要场地。 防火间距是两栋建(构)筑物之间,保持适应火灾扑救、人员安全疏散和降低火灾时热辐射等的必要间距。1.7 职业病由职业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叫职业病。1.8 安技装备安技装备是指石油化工企业以防止火灾、爆炸、中毒、灾害事故和职
4、业病的发生,防止事故扩大并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为直接目的而设计、安装并使用的设施、设备。分为自动保护设备、阻火设备、安全封断设施、防爆泄压设备、冷却设备、静电消除设备、防雷设施、人身保护设施、其它、防止火灾扩大设施、防止中毒设施、海上逃生设备、可燃气检测报警仪、氧气、毒气、放射源检测报警、静电测试仪器、火灾检测报警器、消防车辆和设施、消防人员装备、通讯报警设备、教育设备。1.9 职业危害及本装置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环境因素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叫做职业危害因素。本装置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序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存
5、在的部位介质中的含量或作业场所浓度最大储量1二硫化碳二硫化碳中毒加氢催化剂硫化100% / 5ppm10吨2硫化氢硫化氢中毒加氢催化剂硫化、采样分析6000ppm / 2ppm0.002吨3氧化锌金属烟热氧化锌脱硫反应器装卸3ppm7.2吨4液氨灼伤20%6吨5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中毒R20034.2%0.826吨6羰基镍羰基镍中毒加氢反应器降温0.0001ppm0.0021吨7润滑油黑变病外操岗位0.05吨8噪声噪声聋外操岗位80分贝接触6小时本装置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接触噪声可引起职业性耳聋、接触硫化氢可引起硫化氢中毒、接触二硫化碳可引起二硫化碳中毒、接触液氨可引起氨气中毒。1.10 电气设备
6、防爆爆炸危险场所内电气设备和线路,应在布置上或在防护上采取措施,防止周围环境内化学的、机械的和热的因素影响。所选择的产品应符合防腐、防潮、防日晒、防雨雪、防风砂等各种不同环境条件要求。其结构应满足电气设备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不会降低防爆性能的要求。在爆炸危险场所内,电气设备的极限温度和极限温升应符合规定。应根据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电气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条件选择相应的电气设备,所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不应低于该爆炸危险场所内爆炸性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选用,当存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爆炸性混合物时,应按危险程度较高的级别和组别选用。1.11 防雷 防静电雷电是由天空中云层间的相互高速运动、剧烈磨擦,使高
7、端云层和低端云层带上相反电荷。此时,低端云层在其下面的大地上也感应出大量的异种电荷,形成一个极大的电容,当其场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产生对地放电,这就是雷电现象。静电就是当两种不同性质的物体相互摩擦或紧密接触迅速剥离时,由于它们对电子的吸引力大小不同,就会发生电子转移,这种电荷称为静电。静电的放电方式有:电晕放电、刷形放电、火花放电。接地是防雷防静电技术最重要的环节,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或其他形式的静电,最终都是把电流送入大地。因此,没有合理而良好的接地装置是不能可靠地防雷 、防静电的。接地电阻越小,散流就越快,被雷击物体高电位保持时间就越短,危险性就越小。静电的危害:静电火花作为引火源可导
8、致燃烧爆炸。静电力作用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妨碍生产。静电电击,虽然不致于便人致死,然而往往会造成高空堕落或摔倒而丧命的所谓二次事故。消除静电的主要途径有二条:一是创造条件加速静电泄漏或中和。途径包括两种方法,即泄漏法及中和法,接地、增湿、加入抗静电剂等均属泄漏法,运用感应静电消除器、高压静电消除器、放射线静电消除器及离子流静电消除器等均属于中和法。二是控制工艺过程限制静电产生,途径是工艺控制法,包括材料选择、工艺设计、设备结构及操作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1.12 安全联锁安全紧急停车系统,即ESD系统。在正常状态下,ESD系统对生产装置的关键工艺及设备参数进行连续监测,当出现异常情况时,ESD
9、系统立即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联锁保护程序采取相应动作,使装置处在安全的状态中。石油化工生产所使用的联锁装置种类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成分自控联锁2、温度控制联锁3、压力控制联锁4、液位自调联锁5、着火源切断联锁6、自动灭火联锁7、自动切断物料、自动放空、自动切断电源、自动停车的联锁。1.13 高处作业高处作业是指坠落高度在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1.14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凡进入或探入炉、塔、釜、罐、槽车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等封闭、半封闭设备及场所作业,统称为有限空间作业。1.15 特种设备与特种作业特种设备是指由国家认定的,因设备本身和外在
10、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事故,并且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人身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的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它包括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厂内机动车辆、游艺机与游乐设施、防爆电气设备等。对操作者本人,尤其对他人和周围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因素的作业,称特种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者,称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范围包括电工作业、锅炉司炉、压力容器操作、起重机械作业、爆破作业、金属焊接(气割)作业、煤矿井下瓦斯检验、机动车辆驾驶、机动船舶驾驶、轮机操作、建筑登高架设作业及符合本标准基本定义的其他作业。1.16 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
11、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本单位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主要有8种,具体内容见本书第7章第4节的内容。1.17 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1.18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指规定企业发展方向和行动纲领,确定整体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表明正式承诺。1.19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基本步骤和内容。13) 划分作业活动:根据生产流程、阶段、装置、工作任务划分;14) 充分辨识危害:考虑所有常规、非常规活动,所有作业场所、人员、设施;15) 合理评价确定风险:给出风险的等级;16) 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承受:根据法律和方针确定;17) 制定
12、风险控制计划:可采取目标、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的方式;18) 评审计划措施的充分性。1.20 危害辨识的主要部位厂址、厂区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机械设备、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和管理设施、事故应急设施及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等。1.21 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目的管理评审的目的是: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1.22 “质量”的定义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是对程度的一种描述,“固有的”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1.23 “安全”的定义安全即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安全是一种状
13、态,也可以是过程或结果。不可接受(承受)风险的发生,通常会带来人员伤害或物的损失,因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就称为安全。1.24 “环境”的定义环境是由物质介质(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和接受体(植物、动物、人)等环境要素组成并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只是环境中的一分子,能够对环境进行保护,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使得组织的一切活动与外界甚至全球紧密相连,使得组织(人)的生存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应充分考虑并关注各种环境的外部性及相关方的要求。1.25 管理体系运行的五大基本过程及其内容策划:对如何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做出明确策划;实施与运行:开发落实实现方针目标和指标必需的能力和运行机制
14、;检查与纠正措施:对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经常或定期的监测、测量与评价,确保体系有效运行;管理评审:根据改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目标,企业对其职业健康安全整体绩效进行评审和持续改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和改进体系运行水平。1.26 我公司的QHSE方针质量:以质量求生存,靠诚信创市场职业健康安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健康至上,法治管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本质安全。环境:遵守法纪 预防污染 降低能耗 持续发展1.27 着火与燃点可燃物受外界火源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叫作着火。可燃物开始着火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作燃点。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1.28 防爆泄压装置泄压装置是一种超压
15、保护装置。它的性能是:当容器在正常的工作压力下运行时,它保持严密不漏,而一旦容器内压力超过规定,它就能自动、迅速、足够量地把容器内部的气体排出,使容器内的压力始终保持在最高许可压力范围以内。同时,它还有自动报警的作用,使操作人员采取措施。泄压设备包括安全阀、爆破片、防爆帽、防爆门、防爆球阀、放空阀门等。1.29 阻火设备:阻火设备包括安全液封、水封井、阻火器、单向阀、阻火闸门、火星熄灭器、防泊堤、燃烧池、防火墙等,其作用是防止外部火焰窜入有燃烧爆炸危险的设备、管道、容器,或阻止火焰在设备和管道内扩展。1.30 火灾和爆炸危险区域为防止因电气设备、线路火花、电孤或危险温度引起火灾爆炸事故,按发生
16、火灾爆炸的危险程度以及危险物品状态,将火灾和爆炸危险区域划分为三类八区。并按不同类别和分区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第一类(爆炸性气体环境)是指爆炸性气体、可燃液体蒸汽或薄雾等可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环境。根据爆炸性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划分为0区、1区、2区三个区域。第二类(爆炸性粉尘环境)是爆炸性粉尘和可燃纤维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环境。根据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划分为10区、11区二个区域。第三类(火灾危险环境)是指生产、加工、处理、运转或贮存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并可能形成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悬浮状、堆积状可燃粉尘或可燃
17、纤维以及其他固体状可燃物质,并在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根据火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危险程度及物质状态的不同划分为21区、22区、23区三个区域。火灾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类别区域火灾爆炸危险环境第一类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第二类爆炸性粉尘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环境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环境第三类爆炸性粉尘环境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1.31工业卫生常识工业毒物的形态包括:粉尘、烟尘、雾、蒸气、气体。毒物毒性分级:毒物急性毒性常按LD50(吸入2小时的结果)进行分级,可将毒物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等五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国标GB5044-85依据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将职业性接触毒物分为极度危害(I级)、高度危害(级)、中度危害(级)、轻度危害(级)等四个级别。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侵入人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