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态势和展望.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态势和展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态势和展望.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16 年 第 61 卷 第 10 期:1042 1054 引用格式引用格式: 吴绍洪, 罗勇, 王浩, 等.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 态势和展望. 科学通报, 2016, 61: 10421054 Wu S H, Luo Y, Wang H, et 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daptation in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 (in Chinese). Chin Sci Bull, 2016, 61: 10421054, doi: 10.1360/N972015-01240 2016中
2、国科学杂志社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专题: 解读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评 述 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 态势和展望 摘要 2015年出版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总结了第二次评估报告发布以来中国学者对气候变化影 响与适应的最新研究结果. 科学界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的主要认识进展有: 不同领域(农业、水资源、 生态系统、冰冻圈、海岸带等)和区域已经显现出来气候变化影响的事实, 总体判断弊大于利, 特别是未来进一步 增温将主要造成负面影响. 影响评估的特点包括, 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影响评估更加全面, 重点领域对气候变化 响应过程研究深入, 评估方法与
3、数据更加规范, 辨识气候变化对不同领域和区域影响的利弊. 本文分析了气候变 化影响与适应研究差距.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降低气候变化影响认识的不确定性、提高定量化风险评估水平、增 强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综合交叉、趋利避害适应原则、有序适应机制、定量适应措施.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与适应, 态势, 展望, 中国 迄今我国已发布3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其第二部分聚焦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2007年, 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气候变 化国家评估报告, 首次系统总结气候变化对我国重 点领域的影响, 并提出初步的适应对策建议. “十一 五”以来,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4、的实施, 加快推进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以及适应技术研 发. 我国于2011年发布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 告, 在第一次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拓展、延伸, 以准 确、 客观反映我国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领域的最 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 由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的颁布, 以 及“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对于科技研发任务的部署和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 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 形成了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 领域的诸多创新性研究. 在此背景下, 由科技部、国 家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牵头, 会同外交 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保部、
5、教育部、农业 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委员会等16部门共同完成的 第三次气候变化 国家评估报告1于2015年11月20日正式发布. 相对 于前两次评估报告,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 告(下称报告)有关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的内容 特色显著: (1) 更全面, 囊括我国气候变化敏感的多 个自然和社会经济领域; (2) 更深入, 厘清利弊影响, 明晰重点领域响应的脆弱性; (3) 更规范, 数据方法 趋于统一, 适应技术更具推广性. 1043 评 述 1 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的系统认识 报告根据气候变化影响受体涵盖范围, 重点 评估领域涉及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多个
6、 方面, 如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冰川、海岸带等. 其中, 农业、生态和水资源系统由于直接暴露在气候 因素的冲击之下而持续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 尤其 是自2011年我国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 布以来, 由于科学发展推动和社会需求, 重点领域气 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已基本形成 对气候变化影响较为系统的认识(表1). 1.1 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影响的新进展与认识 () 农业. 在作物产量方面, 论证了气候变化 对不同作物类型的影响程度2, 突出了粮食安全的综 合影响评估工作3,4, 阐述了对耕地质量和病虫害的 影响内容510, 增加了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 主要的 新认识
7、是, 气候变化对小麦和玉米呈略微负面影响 (图1), 单产分别降低1.27%和1.73%; 气候变暖导致 病虫害呈加重态势、耕地质量总体下降; 不考虑技术 进步, 气候变暖将造成中国粮食自给率下降, 粮食安 全风险增加11, 其中水资源短缺是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大的限制因素. () 水资源.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适 应, 使用了更新的文献和资料进行评估, 气候变化与 水相关的数据系列更新到2010年, 强调了气候变化 对需水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主要的新认识是, 近50 年来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 黄河中游河川径流减少的 贡献率分别为26%和38%12; 区域径流敏感性干旱区 最大, 气候过
8、渡区次之, 湿润地区最弱13,14; 在 RCP4.5排放情景下, 水资源南多北少格局不会改变, 但水资源量总体减少5%以内(图2), 旱涝灾害频次和 表 1 关键领域与重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利弊a) Table 1 Pros and c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different sectors and regionsa) 关键领域 利弊影响 重点区域 有利 不利 农业 热量资源增加 种植制度调整 耕地质量下降 用水供需矛盾 病虫害加重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 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 水资源 冰川融水径流增加 径流量总体下降 旱涝灾害加
9、重 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 区()、西北地区(+) 森林与其他自然 生态系统 森林总体碳汇 温带草原增加 高山牧场草原界线上移 北方落叶林减少 西部荒漠化、生产力下降 东部湿地萎缩 局部物种消失 东北地区()、西南地区(+ red, without consid- ering CO2 fertilization)1 强度增加; 气候变化进一步导致农业、工业、生活需 水增加, 水资源供需缺口增大. () 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 进一步评估气 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发生的影响与预计的影 响; 评估森林和自然生态系统与其他部门的交互作 用; 评估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0、 主要的新认识是, 植物生长季开始提前、结束推 后1519, 生长期延长20; 森林分布北移高扩, 总体 呈碳汇增加趋势 21,22; 气候暖干化使草原分布东 移23、 西部呈荒漠化趋势6,7,24; 生境改变, 一些物种 发生局地消失25; 预计未来影响继续, 但近期气候 变化对中国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 中、远期负面影响 较大, 3以内升温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并对 农牧业和生态可持续性有负面影响26. () 海岸带和近海环境. 总结气候变化和海平 面上升对中国近海和海岸带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影 响. 主要的新认识是, 19612009年, 北隍城、葫芦 岛、秦皇岛和塘沽平均盐度均上升;
11、20112012年, 渤、 黄海出现底层海水文石饱和度2.0的海水酸化现 象; 未来百年海表呈明显增温趋势, 海表pH下降 0.20.3; 风暴潮灾害频率增高和损失加剧, 尤其是 进入21世纪后更加明显; 海岸带侵蚀增强, 预计21世 纪末长三角海岸线后退可达10 m以上, 导致滨海湿 地减少、红树林和珊瑚礁退化, 渔业和近海养殖业深 受影响. () 冰冻圈环境. 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和中亚 天山冰川变化2729; 指出了有关冻土退化导致的垂 向不衔接现象30,31; 在海冰方面, 进行北极西北航道 海冰变化与同行研究对比分析32. 主要的新认识是, 冰川萎缩、径流增加, 冰湖溃决突发洪水风险加
12、大, 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 预计2100年冰川面积平 均剩余25%和10%; 多年冻土区面积萎缩, 融区范围 不断扩大30,31,33,34, 21世纪末青藏高原冻土面积减少 81%、中西部山区冻土下界将升高100200 cm; 20世 纪5090年代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总体呈缓解趋 势35, 但未来可能出现强烈的年际变化, 某些年份 仍然会出现重冰情况, 对北极“西北航道”应给予高 度关注; 过去与未来河湖冰封冻期均呈减少趋势, 冰 凌洪水灾害减弱; 封冻期缩短可能会对水生生态系 统、水循环产生影响. () 重大工程. 三峡工程库区极端气候事件趋 强趋多, 汛期长江洪涝发生的频
13、率增加, 将使三峡水 库的运行风险增加36;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 南水 北调工程调水区水资源量可能减少, 主要的受水区 水资源可能有所增加 3 7 , 3 8 ; 青藏铁路受影响较 大39,40, 因冻土退化面临路基变形风险41; 林业工 程受气候暖干化影响, 未来可能导致造林成活率和 生产力水平降低42,43; 气候变化增大塔里木河工程 生态修复的难度44,45, 降水的直接作用有限, 但预计 径流增加将会增强水资源的保障性; 三江源工程植 被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46, 已实施的三江源工 1045 评 述 图图 2 RCP4.5 排放情景下 20212050 年水资源较基准期变化1 Fi
14、gure 2 Changes in total volume of water resource during 20212050 under the scenario of RCP4.5 relative to that of reference period1 程, 使得土地覆被增加, 沙漠化趋势得到抑制. () 人体健康与环境质量.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 康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 主要集中在极端气候对健 康影响与气候变化对媒介传播疾病影响, 表现为间 接、负面影响为主47,48. 气候变化对环境质量产生了 可辨识的影响, 但是这些影响较为多样, 影响范围、 程度及应对难度决定着影响的复杂性和人类
15、社会适 应能力. () 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影响的区域特征. 肯 定了第一、二次评估的结论49; 补充了新的研究结 果, 如增加了中东部地区城市雾霾天气的增多, 西南 地区高原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等一些观测到的 新问题的描述, 同时增加城市内涝等内容. 不同区域 主要影响领域及影响利弊如图3和表1. 1.2 气候变化适应技术与策略 适应气候变化包含3个层面, 由气候变化影响与 风险、适应技术研发、适应技术应用与保障组成, 最 终目标是有序适应气候变化. 此过程中包含3个主要 步骤: 首先, 明晰适应起点, 即前述气候变化对不同 领域的影响与风险评估, 明确不同区域、不同领域面 临的气候变化关键
16、问题, 为有针对性的确定适应技 术奠定基础; 第二, 适应技术研发, 结合脆弱性与风 险评估结果, 梳理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海岸带 等不同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清单, 对适应气候变 化技术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并对未来需求开展评估, 构建不同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综合技术体系; 第三, 技 术应用示范与保障体系,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 提出具体而明确的适应气候 变化技术应用示范方案, 建立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 基地, 并从法制、机制、体制等方面加强适应气候变 化的制度建设. () 气候变化适应技术. 由于气候变化适应机 理研究薄弱、领域和区域间适应技术差异较大, 近期 应以“
17、技术先导”为核心, 立足领域和区域适应技术 挖掘、研发和应用示范, 厘清重点领域和区域适应气 候变化技术清单, 增强适应技术研发及其领域可用 性、区域适用性, 重点任务包括(表2)(“十二五”国家 2016 年 4 月 第 61 卷 第 10 期 1046 图图 3 中国各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领域1 Figure 3 The key influenced sectors under climate change for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1 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极端天气气候事 件预测预警技术; 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 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
18、技术; 植物抗旱耐高温品种选 育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典型气候敏感生态系统的保 护与修复技术;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 人体健康综合适应技术; 典型海岸带综合适应技术;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 技术; 重点行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标准与规范修订;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当前, 已在农业、水利、林业等 部门, 以及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中开展气候变化适应 工作, 尽管这些工作多是定性的, 且缺乏针对性. () 适应气候变化的制度与政策. 中央政府高 度重视气候变化适应, 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政 策和国家战略; 在国家、部门和地方的重要发展规划 中, 包括了气候变化的适应内容.
1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于2009年正式发布 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 从法律层面指导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规划与实 施. 当前, 我国正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编制 工作, 适应气候变化作为保障国家气候安全, 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列入应对气候变化法的指导范围. 此外, 我国已 建立并逐步形成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统一 领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归口管理、各有关部门 分工负责、 各地方各行业广泛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管 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自2007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 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来, 政府各部门相继发布和实 施了一大批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 包
20、括国家适 应 气 候 变 化 战 略 、 国 家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规 划 (20142020年) 、 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 (20092015年)等. 1.3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新特点 () 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影响评估更加全面. 针对重点领域,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范围和内容进一 步更新和扩展, 如在农业领域, 已证明气候变化对中 国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的生长 发育和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50, 对未来粮食安全的 影响评估也引入了社会经济要素; 在重大工程领域, 1047 评 述 表 2 重点任务(技术研发)及其对应的具体适应技术1 Table 2 The key t
21、ask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specific techniques1 重点任务 适应技术 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风险基础研究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预警技术;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重点领域气候变化适应技术体系 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 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技术; 植物抗旱耐高温品种选育与病虫 害防治技术; 典型气候敏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技术; 人体健康综合适应技术; 典型海岸 带综合适应技术;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技术 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气候论证 重点行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标准与规范修订; 应对
2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保 障技术 社会经济系统适应能力提升 人体健康综合适应技术; 典型海岸带综合适应技术;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城市生命线工 程安全保障技术 所涉工程类型也有明显扩充, 包括了三江源生态保 护和建设工程以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 另一方面, 强调了评估领域与其他领域/部门的交互 影响, 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 评估了农业和水资源、 生态系统以及农村环境的关联, 生态系统与水利以 及林业和农牧业等部门的交互作用等. () 重点领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研究的深入. 不同领域响应过程研究是气候变化影响的内在机制 与评估工作的理论基础, 当前对农业、水资源、自然
23、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已受 重视并获得初步结论. 例如, 对比水稻随平均温度上 升1、日较差升高1发生的相应变化, 发现辐射下 降10%导致水稻脆弱区范围最大51,52; 温度每升高 1, 黄河中游径流量将减少9.6亿m3, 径流对降水增 加比对减少更加敏感53; 在IPCC-SRES的B2情景下, 升温1导致生态系统正负效应相当, 2开始负面影 响程度逐渐增加(图4)36. () 评估方法与数据更加规范. 自从第二次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54发布之后, 对重点领域气 候变化影响的评估, 基本上应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模型 方法. 特别是, 全面应用了IPCC的SRES气候情景数
24、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影响, 以往的增量情景方法基本 上结束. 这样使中国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结果, 具备 了与国际上同类研究的可比性. 但是, 由于研究与国 际上相比有所滞后, 因而IPCC推出的典型浓度路径情 景(RCPs)55未能全面得到应用. 该报告中评估到的研 究结果, 只有一小部分涉及RCPs情景的内容56,57. () 辨识气候变化对不同领域和区域影响的利 弊. 自然环境条件的复杂多样, 以及社会经济状况 的巨大差异, 使得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领域与区域 的影响程度差别各异, 总体上判断是利弊共存、弊大 于利(表1)58. 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农业、 水 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冰冻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气象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