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pdf
《第一节 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 “经世致用” 的源头可追溯到南宋胡瑗在苏州、 湖州办学时, 在学校所设的 “治事斋” 。 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堰、历算等科目,要求“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 ,旨在培养 学有专长的实用于练之才。这一创举完全改变了过去学校“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空 疏浮泛之弊,带有某些近代教育的因素,为经世致用思潮的产生引领了先路。其后,南宋号 称“浙学”的“事功学派”继承了北宋经世致用的解经传统。他们中,以陈亮为代表的“永 康学派” 专言事功而无所承” ,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则“以经制言事功” 。他们抨 击程朱理学重德轻艺、学用脱节的学风,强调
2、知识的实用价值;主张才贵适用,倡导培养有 真才实学、文武兼备、广识博通之才。至明代,王廷相则提出“修身兼济物” 。所谓“济物” 就是主张“学求适用” ,要求“诸生读书,务期以治事为本,而为有用之学。 ”但是,无论 是宋代的“事功之学” ,还是明代的“修身兼济物” ,多是停留在功利主义上,还没有形成严 密的思想体系。 (浚川公移集督学四川条约 ) 清初,经世致用逐渐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并发展成为一种实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 有黄宗羲、李颓、顾炎武、王夫之、朱之瑜、陆世仪、颜元、李塔等等。就地域上,一是以 江浙一带为中心,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陆世仪;一是以河北、山西和陕西为中心, 代表人物有
3、李颐、颜元、李堞。就教育而言,这些思想家都提倡一种与传统的理学所不同的 崭新学风,他们抨击时弊,从变革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诸多“匡时济民”的社会改革方案,从 而形成了一种实学教育思潮。那么,在清初,实学教育思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西学东渐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一、西学东渐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6 世纪中期,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 世界形势发生急剧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西方科学技术也随之日臻成熟。与此同时,西欧殖民势力相继深 入西太平洋,同传统的中国势力发生了接触,一批耶稣会士纷纷渡海东来,中西文化广泛交 流, “西学”开始“东渐” 。随着欧洲耶稣会士到中国
4、传教,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 科学知识大量传人中国,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统计,当时较多受到西 学影响的学者就达 70 人之多,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杨廷筠、王征 等。 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开阔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 使他们从原本传统封闭的状态下 解脱出来,进而突破陈旧思维模式的桎梏,开始接触西方的一些新知识、新思想。这其中, 一些先进的士大夫更是转向自然之学,主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在学校设立自然学科科目, 大力学习西学。 并明确提出 “欲求超胜, 必先会通; 会通之前, 必先翻译” 的口号。 因此, 明末出现了一大批介绍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著作,如徐光
5、启、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和 测量法义 , 李之藻译的 同文算指 和 浑盖通宪图说 , 杨廷筠与传教士艾儒合译的 职 方外记 ,王征与传教士邓玉函合译的 奇器图说等。甚至有的还用西学研究天文、 历算、 军事、农田水利等。如徐光启编译的泰西水法 ,即是将西方水利技术中先进而又切合中 国实际的部分,经过制器和实地试验编译而成;他还曾在天津开辟实验田,采用新法培育出 新种,为当时的国计民生做出了贡献。康熙年间,南怀仁改造观象台,新制天体仪、黄道经 纬仪、赤道经纬仪等,并撰写它们的使用原理。所有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历算等西方科 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天文、 历算等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元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