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pdf





《3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拓展阅读三: 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 摘要:摘要:中唐以后,饮茶风俗普及,中国茶礼仪渗透到待客、宫廷、婚嫁、祭祀等社会生活领 域。茶礼仪具有亲朋和乐、君臣和乐、亲族和乐、天地人和乐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团体 的合作精神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折射出中华民族对温和平静、 秩序井然的礼乐精神的崇 尚。 关键词:关键词:茶礼仪;文化内涵;和乐文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13)01006103 茶本为山间普通一草木,可日常食用而性俭朴,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渗透 和主导下, 饮茶这种有限的口腹之欲不断寓有超乎具体物质享受以外的精神
2、内涵, 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内容,特别自唐中后期以来,饮茶礼俗逐渐渗透到中华大地各 阶层、各民族的各个生活领域。中国人因茶相交,习礼以茶,通过茶饮这一媒介 交朋结友,品味茶一般的人间冷暖清浊、甘苦浓淡,共同创建着既与现实社会并 行不悖,又真正让自己身心安顿的空间,对于增强团体的合作精神与社会秩序的 和谐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寻常百姓家,以茶礼示恭敬之心;宫廷中,以茶 礼顺君臣之序;婚嫁中,以茶礼寓坚贞之情;祭祀中,以茶礼表虔诚之意纵 观各种饮茶礼仪,无一不折射出其“和乐”文化的价值与内涵。笔者拟对中国茶 礼仪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待客茶礼仪: “亲朋一、待客茶礼仪: “亲朋 和乐
3、和乐 中国传统的待客之“礼” ,强调以内在的仁、敬、诚、让为质实,行为上以 遵循一定的仪节为表征,以构建一种“和乐”的人际关系。 “来客不筛茶,不是 好人家” 。来客奉茶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最起码的待客礼节,表达出主人 热情友好、诚挚尊敬的心意,从而在宾主之间营造出温暖快乐的交往氛围,如在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十七梦二 1中记载的唐代奚陟(745799)与客饮茶中 可窥一斑: 时已热,餐罢,因请同舍外郎就厅茶会。陟为主人,东面首侍。坐者二 十余人。两瓯缓行,盛又至少,揖客自西而始,杂以笑语,其茶益迟。陟先有痛 疾,加之热乏,茶不可得,燥闷颇极 “陟为主人,东面首侍。 ”指的是座次安排合乎“礼
4、” 。 礼记乡饮酒义 指出:“宾主,象天地也。 ” “四面之坐,象四时也。 ”因“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 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 ”为显示主人的仁德,故 “坐主于东南” ; “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 地之义气也。 ”为表达敬意, “坐宾于西北” ;此外,坐介(辅宾)于西南,坐馔(辅 主)于东北。行茶时“揖客自西而始” ,经西北向南而行,经西南、东南、最后至 东北方位的主人奚陟,以充分表达对客人的恭敬。尽管奚陟身患痛疾(糖尿病), 天气燥热,二十余人仅用两碗茶行茶礼,速度缓慢,于情来说,奚陟可以先行饮 之,但这不合乎礼,所以奚陟虽“燥闷颇极”
5、 ,却依然依礼行茶。由是观之,中 国古代以茶待客,对于“礼乐”精神的追求远远超出口腹之欲的满足。 明代朱权茶谱所描述“礼”也十分周到:童子焚香、备具、汲清泉、碾 茶、烹茶、量客投茶、分茶、献茶、童子接瓯而退,其间主客“礼陈再三” 。 258 这一过程最终实现的并不限于茶的物质享受,而是“泻清臆” 、 “破孤闷” ,将心 灵释放,在茶香袅袅中,话久情长,其乐融融。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 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精彩描述了妙玉的待客之道,通过茶杯的选择表达不 同“礼”意,用华美贵重的成窑五彩小盖钟表达对长辈贾母的尊重与恭敬;用珍 藏的“王恺珍玩”的茶杯表达与宝钗、黛玉的知心之情;用自己所用之绿玉斗给
6、 宝玉暗示内心的爱慕;对普通的客人,则用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表达敬意。 在当代以茶敬客时,除要求参与者着装整洁大方、神情谦恭自然外,倒水、 续水都按礼宾顺序和顺时针方向进行, 基本原则是: 客先主后; 先主宾, 后次宾; 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晚辈,且在敬茶时,茶水添至七八分即可,喻示着 “七分茶三分情” 。 3如果不尊重敬茶的习俗和细节,添茶续水不当,则被视为 待客无礼和失礼。例如用未沸的水冲泡茶叶会被认为是无意待客,没有礼貌;用 一次性茶杯比用精致的专用茶具待客更为简易方便, 但却有失对客人的那份敬重, 更谈不上赏心悦目。 4另外, 不同地域和民族也形成了不同的待客茶礼: 白族 “一
7、 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藏族“香甜可口”的酥油茶、蒙古族“奶香四溢”的 咸奶茶。 5尽管不同地区的茶礼仪形态万千,但其文化本质和内涵是永不变的, 那就是以茶表礼敬,以茶诉真情,这也是茶礼仪一直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二、宫廷茶礼仪: “君臣”和乐二、宫廷茶礼仪: “君臣”和乐 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根本要求是时刻体现出君臣双方的各自身份, 构建一个 反复呈现和不断强化君臣秩序的合法空间, 使皇帝在这种仪式中获得极大的心理 满足和至高无上的身份认同。 6如果说百姓日常生活中待客茶礼是实现“平等和 乐”的途径,那么宫廷茶礼仪则是感染了茶的清廉与和美,将君上臣下的等级关 系转化为一种相对融和,甚至具有一
8、定审美艺术感的形式,从而实现君臣之间的 “相对和乐” 。 为显示皇帝的威严与天子的尊贵,宫廷茶礼仪势必在茶具、茶品、仪礼上更 为繁复。陆羽茶经描述了饮茶所需的二十四种用具,并强调“王公之 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一系列银质鎏 金的唐代宫廷茶器, 鲜明体现出茶器在使用功能之外所承载的 “礼意” :“茶碾子” 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两侧饰以飞雁及流云纹,寓意“万事如意” ; “茶罗子” 盖顶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罗架两侧饰执幡驾鹤仙人和飞翔的仙鹤,寓意“快 乐似仙” ; “龟状银盒”是以“龟”寓意吉祥和长寿,这些茶器无论质地、造型还 是饰纹皆合贡品之礼,体
9、现皇家气派。此外,茶品优劣也是身份等级的标志,据 苏鹗杜阳杂编载: “唐德宗每赐同昌公主馔,其茶有绿华、紫英之号。 ”可见 皇帝赐茶时根据官阶级别不同茶品等级也有相应的区别。 鄂尔泰、 张廷玉等奉敕编纂的 国朝宫史 记载了清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初九、 初十召见“安集延额尔德尼、伯克拨达山汗、素尔坦沙等陪臣”的过程 【7】 ,其中 记录了皇帝与众大臣在宫殿中赐茶、饮茶的礼节: 传旨召见王公理藩院尚书引入殿西门於班末一叩,坐。赐茶:尚茶以茶 案由中道进至檐下,进茶大臣恭进皇帝茶,王公以下暨陪臣成行一叩礼,侍卫等 分赐茶,各於坐行一叩礼,饮讫复叩坐如初。 君臣见面一如民间主客相见,以茶招待,但却是赏赐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茶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