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养殖-鲍鱼敌病害及防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鲍鱼养殖-鲍鱼敌病害及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鲍鱼养殖-鲍鱼敌病害及防治.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鲍的敌病害及防洽在鲍苗种培育和养成过程中,敌害生物通过残食、寄生和饵料竞争等方式影响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但更为严重的是由细菌、病毒及原生动物等引起的鲍的病害。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及沿海水质的日趋恶化,鲍暴发性流行病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发现的鲍病较多,已有报道的病毒病主要有皱纹盘鲍“裂壳病”和杂色鲍“球状病毒病”两种,细菌病主要包括脓疱病、溃烂病等,另外还有真菌病以及寄生性敌害生物引起的疾病,对养跑业危害也较严重。 第一节 敌害生物与控制 一、肉食性敌害生物 在鲍养殖环境中,有些肉食性生物喜食鲍苗或成鲍。如鱼类中的石绸、海膳、海娜等,甲壳类中的日本蛙、龙虾等
2、,还有海星、章鱼、鱿鱼、红螺等。尤其是底播增殖过程中,它们的危害更大。所以如果有条件的养殖单位在投放鲍苗前最好由潜水员清理一下鲍苗投放区的敌害生物。 二、寄生生物 有些生物寄生在鲍内脏部,如寄居蟹,对鲍正常活动造成影响,严重的引起鲍消瘦、体弱。有些生物寄生在外壳上营固着生活,如才女虫、苔鲜虫、内刺盘管虫、藤壶、海鞘等,不仅影响鲍的外观,使品质下降,而且对鲍的生长等影响也很大。才女虫造成壳疏松或者穿孔,并引起继发性细菌病,造起鲍死亡。其他生物附着在鲍壳上,影响鲍活动,堵塞呼吸孔,影响鲍呼吸与代谢物排出,造成鲍缺氧死亡。这些附着生物的大量死亡还会败坏水质。目前尚没有根本解决的办法。一般养殖单位采取
3、倒笼的方法,减少附着生物。 三、饵料竞争性生物 主要是食性与鲍接近的种类,如以大型藻类为食的海胆、螺。所以在底播增殖时要考虑海底容量。最好清理一下增殖区和鲍食性相似的种类。 第二节 病害与防治 一、常见细菌性疾病 1.脓包病 (1)病原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a)。 (2)症状 腹足上有多个微隆起的白色脓包,这些脓包一般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不破裂。在夏季持续高温时,脓包会破裂,流出大量白色脓汁,并留下25毫米不等的深孔,足面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烂。发病初期,鲍附着力和运动能力减弱,食欲减退;后期基本不摄食,并很快出现死亡。 (3)流行情况 7-8月,水温2022以上,皱纹盘鲍成鲍
4、和幼鲍均可感染发病。水温越高,鲍患病的几率越大,死亡率越高。死亡率高达50%60%。但水温低于16,病情就会有所好转。足受到外伤的鲍更容易得病。通常剥离后1520天是发病高峰期。 (4)防治使用6.25毫克/升复方新诺明药浴3小时,每天1次,连续3天为1疗程,隔35天再进行一个疗程。剥离等操作要尽量减少足部外伤。也有报道坎氏弧菌V.campbelliio也能引起脓包病。 2.皱纹盘鲍幼鲍溃烂病 (1)病原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l fluoresces)。 (2)症状 足部肌肉溃烂,运动缓慢,附着力减弱,不摄食,直至死亡。 (3)流行情况 体长0.52.5厘米的皱纹盘鲍幼鲍的主要疾
5、病之常年发病。死亡率达40%60%。 (4)防治 可用卡那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3.肌肉萎缩症 (1)病原 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o)。 (2)症状 稚贝摄食减少,附着力和移动性减弱,腹足肌细胞坏死,形成瘤状物,外套膜等组织出现赤褐色化缺损。最终导致病鲍死亡。病鲍死后干疼,无糜烂现象。 (3)流行情况 患病高峰期为每年的4-8月水温上升期,当水温超过23时,发病率明显增高。该病主要危害体长在1.5厘米左右的鲍苗,死亡率可达50%左右,危害性较大。 (4)防治 用土霉素、四环素等防治可能有效。 4.暴发性细菌病(又称破腹病) (1)病原 溶藻弧菌(V.algino
6、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mhaem-olyticuso)。 (2)症状 外套膜向内收缩,与鲍壳连接处变为褐色,鲍体分泌大量黏液,池内水面泡沫明显增多。病鲍消化腺、胃肿胀,足部肌肉腐烂失去吸附力,触角不收缩,停止摄食以至死亡。 (3)流行情况 病情传播速度快,病程短,为杂色鲍工厂化养殖危害较严重的一种疾病。主要在3-6月和8-10月,死亡率达50%90%。 (4)防治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有一定治疗效果。 5.海壶菌病 (1)病原 密尔福海壶菌(Haliphthoros milfordensis)。 (2)症状 病鲍的外套膜、上足和足背部出现许
7、多隆起,内有成团的菌丝。 (3)流行情况 发病水温11.924.2。 (4)防治 预防用次氯酸钠10克/立方米可杀死海水中的游动孢子,治疗尚无办法。 二、常见病毒病 1.裂壳病 (1)病原 球状病毒。 (2)症状 活力减弱,摄食差,软体部消瘦。壳变薄、色淡,壳孔相连串,壳外缘向外翻卷,足瘦,色黄,并失去韧性,表面有大量粘液状物质。生长速度极缓慢,称谓“老头苗”。严重的也会死亡。 (3)流行情况 途径为水平传播,多发生于皱纹盘鲍幼鲍期,感染13个月内可达50%的死亡率。 (4)防治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应以预防为主,增强体质,改善生长环境。 2.杂色鲍球状病毒病 (1)病原 球状病毒。 (2)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鲍鱼 养殖 病害 防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