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资料-个体的心理诞生读物.docx
《企管资料-个体的心理诞生读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管资料-个体的心理诞生读物.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个体的心理诞生玛格丽?马勒(Margaret S. Mahler): 个体的心理诞生一、导论玛格丽?玛勒(Margaret S. Mahler),一位医师及精神分析师,1930年代在维也纳是以一位孩童分析师开始她的事业生涯。1938年,她离开维也纳,搬到纽约,成为纽约州立精神医疗机构儿童服务部的一位照会精神专科医师。在1950年代,玛勒在纽约市的马斯特儿童中心建立起她的观察方面的研究。玛勒开始其开创性的把有关孩童期精神病用精神分析观点加以概念化的工作。之后她扩展了范围,把对正常婴儿以及他(她)们的母亲的观察也包括进来(Mahler & Furer,1968,p.13)。她的方法学基本上是针对母
2、亲与其婴儿间互动的观察。从这些母子或母女间互动的重复、外显行为的观察,玛勒推断有所谓前语言期的心理过程(preverb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正在孩童身上发生。她的这些关于生命头三年所发生内在心理事件(intrapsychic events)的描述和整合陈述给予有关发展和客体关系的研究一个非常重大的贡献。就概念上来讲,玛勒很小心仔细地把她的工作和传统的本能模式以及梅兰尼?克莱茵、D.W.温尼可、雷诺?史必兹(Rene Spitz)及其它人的工作连结在一起。虽然她和其它精神分析作者们的连结,范围从传统的本能理论家到自我心理学家,玛勒本人并不列入某一合宜的类别中。或许
3、她最适合被描述为一发展学家,因为她和她的同侪研究者们(Mahler、Pine & Bergman,1975,pp.5,6)运用了客体关系概念并把焦点放在人的心理诞生上面。心理诞生不同于生物诞生。生物诞生是看得到且富戏剧性的,而心理诞生则是逐步性地揭开,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只有部分是在可看见的行为中显露出来(Maler et al.,1975,p.3)。心理诞生是婴儿藉由和母亲的分离而个体化而成为一个个体的过程。这个分离和个体化过程大约是从4到5个月大一直进行到30或36个月大。虽然她受正统的精神医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滋养,玛勒的发展模式并不同于传统弗洛依德有关发展的本能模式。她视自体的整个进展性机体
4、为经由共生、分离和分化(symbiosis,separation anddifferent iation)的种种过程。玛勒相信人类的人格发展开始于和另一个人之间的心理融合状态中,然后慢慢进展到分离的心理过程中。玛勒的模式所诉诸的是暗示最早的人类存在状态是一种连结、一种依附、一种结盟关系(connectedness,attachment and affiliation)。然而,在此意义下,她的模式又不同于丹尼尔?史登(Daniel Stern)(1985)及其它依附理论家(Ainsworth & Bowlby,1991;Ainsworth et al.,1978;Bowlby,1980),他们视
5、人类对有关连结性的意识之达成是婴儿发展过程的终点,而不是玛勒所认为的起点。玛勒认为早期共生状态的未完成危机及残留物和分离过程及成为个体化一样都会终生地影响着关系。然而,玛勒集中重点在这些临床议题上作为之后成年期的精神病理的预测,有时候会遮蔽了纯粹的发展议题。本章集中在探讨玛勒所使用的名词与概念,对发展阶段和次阶段的相关理论,以及其病理学和治疗。本章的结论是一案例研究以及从丹尼尔?史登(1985)的观点所做的一项评估。二、关键概念:共生:共生一词是玛勒从生物学借来以隐喻方式来指称婴儿在和母亲无法分化时的精神内在经验。在一原始的认知和情绪层次上看,婴儿具有和母亲融合一起的经验,就如同和她合而为一的
6、意象(Mahler et al.,1975,p.8)。分离和个体化:分离指的是孩童达成一种和母亲分离开来的精神内在意识。此一分离意识涉及一清楚的、自体的心理再现,是和客体世界以及客体等的(心理)再现相互区别。个体化和认同是不一样的,但却相关。一个完全的认同意识感是来得较晚,是在孩童较早期的分离与个体化过程完成之后。要成为个体化必须是一种我是(I am)的感觉-一种存有的意识感、一种实体(entity)的意识感的觉察-而认同则是之后对我是谁(who I am)的觉察(Mahler et al.,1975,p.8)。分离与个体化具有两种互相牵连且互补的轨迹。个体化这一轨道包括精神内在自主性的演化,
7、藉此孩童假设其成为(being)他或她自己的个体的各种特质。而分离这一轨道则牵涉到孩童从与母亲间共生融合关系的浮现,然后才有从她那儿分化及脱离(disengagement)的过程。分离和个体化都终将建立起清楚分化的自体再现以区别于客体再现(Mahler et al.,1975,p.63)。向外的行为及互动会彰显出这些向内的发展。个体化及认同形成预设了自我的结构化以及驱力的中立化。刺激必不能过于强烈,大到导致结构无法形成。在没有一个内在组织者的状况下,母亲不得不做为一缓冲者以对抗内在和外在的刺激。结构化会藉由一序列的满足与挫败而实时促成。母亲借着供应婴儿需求上的满足及防止过度的挫败而成为婴儿的附
8、带自我(auxiliary ego)。她的各式各样抱持行为可使婴儿免于过多的紧张及挫败且防止婴儿不致过早发展出它自己本身的资源。当婴儿实际上接收了母亲所执行的功能时,就会发生过早的自我发展;其结果可能是温尼可意义下的一种伪自我或所谓的就好象(as if)机制(Mahler & Furer,1968,pp.11,16)。当需求不是那么紧急不可避免,婴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暂时搁置紧张,且当婴儿能够等待且有自信地期待满足,一个自我其结构形成的过程就产生了。简言之,有一些可处理的挫败其实是有助于发展,但太多的话反而会阻碍发展。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s)在正常上依弗洛依
9、德学派的意旨来看是指:一个人赋予(endowing)另一个人以客体力比多(object libido)(Mahler & Furer,1968,p.52)。以此意义,客体关系一方面是评估心理健康的最可靠方法,另一方面则是最可用来做治疗的。反对客体关系具有这方面意义的是自恋关系,因为其投注的是在自体身上,它并没有和另一个人有真正关系存在。精神病性的(psychotic)客体关系指的是温尼可也曾描述过的互动关系。适度的利用过渡性、无生命的客体可促进孩童自我的自主性,然而在人类关系中太僵化的使用过渡性客体可能会造成日后产生障碍的一项可靠的症象。精神病人,因为模模糊糊且无法分辨出人类的客体世界与无生命
10、的世界,而把人类客体去生命化(de-animate)并把无生命世界生命化(animate)(Mahler,1960,p.548;Mahler & Furer,1968,p.54)。互相给线索(mutual cuing):互相给线索是母子间互动的一种形式并发展成互相的语文沟通。婴儿给的是有关其需求、愉悦和紧张的线索,而母亲只选择性地对其中一些线索做响应。婴儿渐渐地改变行为以响应母亲所给予的选择性响应。母亲潜意识的需求把婴儿那些让它成为这个特定母亲独一无二的孩子的潜能特质给激发出来(Mahler & Furer,1968,p.19)。母亲传达了一种如镜像反射般的参考架构让婴儿那原始自体加以调适。从
11、这些循环的互动中,乃浮现出孩童人格的特质(Mahler & Furer,1968,p.18)。如果母亲的镜射是无法预期的或富敌意的,那么孩童就具有一个不可靠的参考架构以便予以检视回去。这么一来会影响或干扰到孩童的自我价值感。三、发展阶段:玛勒描述过三大发展阶段:即正常自闭期、正常共生期及分离与个体化。在分离与个体化期间,有四个次阶段。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会有很大的重叠产生,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是可以由后一阶段所完全取代。正常的自闭:正常自闭期间是从一出生即开始,持续约一个月。在此期间,婴儿绝大部分时间花在睡眠,似乎是处在一种原始的、幻觉性定向感不清的状态。玛勒利用鸟蛋的意象来作为婴儿封闭的心理
12、系统的一个模式。这个阶段的主要职责是让新生儿能达到平衡,一种在子宫外机体的衡定性平衡(Mahler et al.,1975,p.43)。在这个早期阶段中,婴儿无法分辨到底是它自己本身想要降低紧张()抑或是母亲的动作想要降低饥饿及其它的紧张与需求(mahler & Furer,1968,.p.7)。这真是一个未分化完成的阶段(Mahler et al,1975,p.49)。用客体关系的立场来讲,这头一个阶段是无客体的。玛勒保留了弗洛依德对原初自恋的概念,而这正常自闭期间则是绝对原初自恋症之一。婴儿逐步获得一点点模糊的觉察,认为需求的满足是无法由它本身来完成的,必须是来自自体之外的某些地方。正常的
13、共生:大约在生命的第二个月,自闭的壳开始破裂,而另一个不同的、正面的心理壳或膜开始形成。这个保护膜从心理层面上包住了母亲与孩子间的共生窝,并视其为一二元实体(a dual entity)。从第二个月开始,婴儿具有一模糊的对满足需求的客体(need-satisfying object)的觉察,而这就是正常共生的开始,在这期间,婴儿的功能及行为举止就好象它和母亲是一个全能体系,一个二元实体(Mahler & Furer,1968,p.35;Mahler etal.,1975,p.44)。在这共通的界限里,婴儿就好象具有一无垠的广阔感受,而这个状态类似于柯胡和其它人所描述的早期自恋症之原始古老状态般
14、。共生的基本特征是与母亲的再现形成幻觉或妄想式的全能融合,特别是两者(具有)一共通界限的妄想。严重受扰的孩童其退化就是退到这样的融合精神状态中(Mahler & Furer,1968,p.9)。好的母爱把婴儿从朝向负面退化的倾向拉向一种对环境感官觉察方面的增强(Mahler & Furer,1968,p.10)。肉体内力比多的精神集注,特别是腹部的器官,会有一种转移,转到外围来(Mahler et al.,1975,p.52)。此一从肉体内(这是张力经验藉由排尿、呕吐等所排出的地方)的转移转到肉体外围(有比较多的触觉、近距离视觉和听觉上的觉察)大约是发生在生命第三到第四个月大时(Mahler
15、et al,1975,pp.291-292)。婴儿逐渐地在愉悦和好经验与痛苦和坏经验之间做区分。从子宫外生命最初的取向是好愉悦的对照坏痛苦的刺激。小小的婴儿是暴露在一个需求、紧张和饥饿的具律动性型态中。这些内在需求只能有限度地缓解,除非在自体之外有着某些缓解。那最终传达了一模糊的自体与非自体间情感上的区辨是来自一满足需求的、好的外在来源的重复经验。从外在或内在来的坏刺激,婴儿的反应是攻击,且是藉由跨骑及喷射机制。对来自外在或内在的好刺激,婴儿的反应是喜悦和伸出迎接(Mahler & Furer,1968,p.45)。在分化的这个层次上,明显是好的记忆岛或记忆焦点被配置在自体上,而明显是坏的记忆
16、片断段落则配置到非自体上-虽然要明示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产生愉悦或担负痛苦其种种性质都是和母亲结合一起的。同时,透过婴儿自己身体内所来的愉悦和不愉悦感觉所形成的原始记忆岛乃成为客体及身体自体(body self)四下散落的部分意象(Mahler & Furer,1968,p.44;Mahler & Gosliner,1955,p.198)。在此发展期间,婴儿倾向集中在它的嘴巴上并且尽可能地吞没掉愈多的外在客体,时而以喷射的、跨骑的(机制)倾向代之。爱的客体的意象和身体与精神自体的意象是从愈来愈增加的愉悦(好的)及不愉悦(坏的)的本能与情绪经验浮现出来的(Mahler & Gosliner,19
17、55;Mahler et al.,1975,p.48)。婴儿逐渐发展出一身体意象,而这内在感觉乃形成自体的核心。这些感觉仍是自体感觉的具体成形点,围绕着它而形成一种自我认同的意识感(Mahler & Furer,1968,p.11)。从生物移转到心理生物,这很可能在三个月大时就产生了,因为记忆遗迹的存在可容许开始有学习而不仅是制约的心理形式。在这早期阶段中,关于内在与外在自体与他人的分化尚未存在。我还未与非我分化清楚。客体关系的层级是属前客体,但是在模糊的两元单一体之内于母亲身上的投注是一项攸关重大的要点,从那里乃形成所有接下来的人类关系;这个阶段所遗留的痕迹会跟随着我们一生(Mahler e
18、t al.,1975,p.48)。微笑,作为对母亲的一项响应,是一个重大的征象记号,意指那母亲与孩子间的结合已经建立起来了。在一岁的后半年中,对婴儿而言不再可能去改变那共生的伴侣关系了,因为婴儿已经建立起和它母亲间的一种特定共生关系(Mahler & Furer,1968,p.13;Mahler et al.,1975,p.52)。如果婴儿和母亲间具有一个共生联合关系的恰当经验,那么婴儿就可以从母亲处有一个顺利的心理分化,进到一个越过共生状态的心理扩展(状态)。分离与个体化:发展有两种同时进行的路径:其一是个体化的发展轨道,意指演化中精神内在自主性另一轨道则是分离,指的是从母亲处分化(diff
19、erentiation)、间距(distancing)和脱离(disengagement)出来(Mahler et al.,1975,p.63)。分离和个体化过程涉及孩子在有母亲临在及母亲在情绪上随时可供利用的情况下其(面对)分离(所产生)功能(separation functioning)的成就度。在分离功能上孩童所获得的愉悦可使孩童克服掉由于分离功能新步骤所产生的分离焦虑(Mahler & Furer,1968,p.20)。婴儿在这个阶段的职责是加强对自体与他人个别分开性(separateness)的觉察,而这是和自体感(a sense of self)、真正的客体关系的起源,以及对外在世
20、界实体的觉察等不谋而合。在这个过程当中,自我以一个退化残留的(rudimentary)结构浮现出来(Mahler et al.,1975,p.48)。四、四个发展的次阶段:第一个次阶段:分化与身体意象大约四或五个月大时,正是共生期的最高峰,婴儿展露出似乎意味着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过程的开始。在这第一个阶段中,婴儿会把它的身体和母亲稍为隔开,并且藉发展出动作技巧从她膝盖滑下来在她脚边嬉戏以便开始和她分道扬镳。大约七到八个月大时,婴儿开始出现一种视觉上回头检视母亲的型态以便作为定向点,这意味它开始从母亲处做出身体与精神分化的一个重要征象。婴儿似乎在视觉上去
21、扫描他人,拿他人与母亲对照,拿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对照。婴儿检视着属于和不属于母亲身体的事物,诸如眼镜、胸针、衣服等等(Mahler et al.,1975,p.55)。玛勒使用孵化(hatching)这个词来描述从向内注意力(inward-directed attention)移转到向外(outward-directed)注意力以及警觉性的情形(Mahler & Furer,1968,p.16;Mahler et al.,1975,p.54)。孵化会延迟或早熟。如果孩童有很强烈且不舒服的共生关系,那么他可能提早孵化,很快进到分化期以作为逃避那不舒服的共生关系的出口(Mahler et al.,1
22、975,p.59)玛勒曾描述过一个小男孩,他并没有从母亲处得到足够的共生性的情绪供给,他似乎能够延长那共生关系而他自己和他的母亲有时间去赶上。如果这个共生期太过让他喘不过气时或太过侵犯性时,那么这个分化就会产生各种程度不一的障碍。一位男孩发现他的母亲在共生上太过包蔽,似乎会很强力地把她推开且似乎很主动地会比其它小孩更早地和她保持距离(Mahleret al.,1975,p.60)。 第二个次阶段:实践实践阶段会和分化重叠,且是孵化的一个高峰点。早期实践阶段是以婴儿如何能藉爬行及扶着东西站立而移动身体离开母亲的能力来做划分。实践阶段的主体本身是以能自由直立走路来做开头。孩童愈来愈会冒险地离开母亲
23、,并且非常沉浸在自己的活动里,似乎会忘却了母亲的存在。会有周期性回复到母亲身上以求情绪的再充电(refueling),一种身体或情绪上的接触。有些母亲和她们的小孩似乎看重独立的功能而可以就近给予再充电;也就是说,他们透过言语的方式维持联系与接触(Mahler et al.,1975,p.68)。如果母亲可以适度地提供婴儿的需求,那么孩童就可以从共生之窝中孵化出来而不需过份强求其资源。孩童将可更准备妥当而往外分离,并且从以前融合的自体客体再现中把自体再现分化出来(Mahler & Furer,1968,p.18)。但是这个自体再现并没有坚定地确立并以一种完整的自体再现将之整合起来。爬行,然后走路
24、,身体上离开母亲,这些能力在我(I)的清楚心理再现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身体上和母亲分离的能力可能和情绪上准备好做心理上的分离是无法配合的(Mahler & Furer,1968,p.41)。有些小孩他无法和他们共生的伙伴(母亲)分离,就可能再度进入他是和全能母亲合而为一的妄想性幻想中,然后迫使她作为其自体的一个延伸(Mahler & Furer,1968,p.42)。实践阶段大约是在一岁半左右可以自行走路时达到极点此阶段的学步小孩似乎最是相信他们自己的全能,这是衍生自他们自以为享有母亲亲神奇能力的自觉(Mahler & Furer,1968,p.20)。16到18个月大的期间,是发展上的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管 资料 个体 心理 诞生 读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