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重点知识点高频考点总结归纳整理笔记.pdf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重点知识点高频考点总结归纳整理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重点知识点高频考点总结归纳整理笔记.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校情景中的学与 2.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 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学习的基本理论; 各种类型的学习; 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2、; 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 从 1903 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 20 世纪 80 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创时期(1903 年20 世纪 20 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 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过渡时期(20 世纪 30 年代50 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 但无真正突破; 发展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80 年代):发展显著,出现 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 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 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布
3、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 的理论; 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 年与富 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 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 统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 性 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
4、动的表现; 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 活动; 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 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 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 表现;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 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 的表现; 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 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第一节 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
5、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 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 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 : 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 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 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 的过程。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终身教育;自我教 育 三、教学与课三、教学与课: : 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 制度。 什么是课
6、: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 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 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有效教学的指标: 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 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 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 师生均有方向感; 有令人愉快的气氛; 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第二节第二节 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 学生及学生群体学生及学生群体: : 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 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学生班集体具有育 人的目的性;组织的
7、指令性;成员发展的相近性; 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伙伴关系的平等性; 教师的影响性。 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 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 批准,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 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 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 破坏型; 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的 依赖性、有较突出的领袖人。 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 : 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填写调查表(问卷); 根据调查结果制出矩阵表; 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怎
8、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 承认,了解,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其发挥积 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后果。 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素质; 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特别是领袖的工作, 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积极作用; 对破坏性团伙,坚决拆散。 二、教师心理二、教师心理: : 教师角色教师角色: : 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行为的概括。 教师角色:教员;学生模仿的榜样;课堂管理者; 办事员;团队活动领导者;公共关系人员;学习 与学习者;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父母; 权威人物。 教师对学生的期
9、待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 : 美国,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 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 : 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 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 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 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课堂上的课堂上的”讲台效应讲台效应”: : 课堂上,台上台下师生虽处同样的客观情景,但其心理 感受却各不相同,如台上老师扫视学生,自己并不觉得 在刻意盯着听讲者,但每位听讲者可能感到老师在专门 看自己。 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 : 热爱学生
10、,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组织班集体 能力;了解或研究学生及进行家长工作能力。 2.表现在情感、意志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忠诚教育事 业,稳定的专业气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 关系;要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的信格;公正 不自私。 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技能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技能: : 优良的课堂教学行为;理解学生。(虚心、敏感性、 移情作用、客观性);与学生的有效交际;理解自己。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学生心目中的教师: :理想的理想的;
11、;最不欢迎的最不欢迎的: : 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 : 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 : 1.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和特点: 是一种正式交往;是一种代际交往;是一对多式 交往;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 不要把教师的需要理解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 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 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3.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 4.课堂的促进师生交流的技巧。 5.课堂交往障碍:课堂语言障碍;课堂交往中的心 理障碍;角色地位障碍;交往技能障碍;课堂结构 障碍;
12、 第三章第三章 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 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 承认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权;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 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 持理解和宽容态度;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精神;事 业心;创造性;尊重男女平等;对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学习的四个层面:自尊;生活技能培训;学会怎样 学习;具备特殊的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学习的三重目的: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
13、; 培养综合概念技能;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 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 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 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第二节第二节 教师发展的方向教师发展的方向 一、教师的责任一、教师的责任: : 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对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进 取心)。 2.对教师的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时代色彩的 要求。(要有参与意
14、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高尚的 情操、丰富的想像力)。 二、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二、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 : 1.教师更多的是作一名向导和顾问; 2.并非全部教育都在学校中进行。 三、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三、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 : 专业化:不但要胜任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 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 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 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即专业能力)。教师 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 和行为上作学生典范(即职业道德)。 人性化:立足全面育人的需求,形成更具人情味的新人 道主义态度。
15、(爱护、关心、体贴)。 第三节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一、有关概念和背景一、有关概念和背景: : 教学过程:指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 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教育目标群体系: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 习目标。 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作什么的一种明 确的、具体的表述(也称行为目标)。 泰勒,当今学习(或行为)目标之父。 二、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二、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 启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激励作用=效价 期望;聚合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三、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 价值性标准:指目标对于需要满
16、足的意义; 可能性标准; 低耗性标准; 丰富性标准; 就高性标准。 四、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四、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 马杰,1962 年,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提出学习目标三 要素: 说明具体的行为;(做什么)。 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怎么做)。 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做得如何)。 改进的学习目标描述:(A,B,C,D 模式学习目标)。 明确教学对象;(Audience)。 通 过 学 习 后 , 学 习 者 应 能 做 什 么 , 即 行 为;(Behaviour)。 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onditions)。 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Degree) 五、教
17、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五、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 对象与行为描述: 行为的描述应具有可观察特点; 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短语。 条件的表述: 条件是指学习者表现为当时所处的环境等因素。 包括:环境;人;设备;时间;信息;问题的 明确性。 标准的表述: 标准是指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 据。(标准要具有可测性)。 六、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六、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般将教学目标分类为:认知的情感的、心因动作的 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 1.知识(了解、对信息的回忆); 2.理解(用自己语言解释信息); 3.应用(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4.分析(分解知识,找出之间的联系
18、) 5.统合(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整体); 6.评审(根据一定标准判断)。 情感的教学目标: 柯拉斯沃的分类法:情感的教学目标五个程序 1.接受;2.反应;3.评价;4.组织;5.价值的性格化。 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 1.整个身体的运动;2.协调细致的动作;3.非语言交 流;4.言语行为。 第四章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 一、发展的概念一、发展的概念: : 发展是指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 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机能构造上的变 化过程。(发展是不可逆的)。 成熟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强烈内部过程的变化 而产
19、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成熟是指生理上的)。 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二、发展的方向与顺序: : 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方向一致的梯度。 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发展,叫头 尾梯度。 从身体的中心部向末梢部发展,叫近末梢梯度。 三、发展的一般趋势三、发展的一般趋势: : 综合的分化: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 的过程。 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而系统化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 衡。 概念化: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 能概括地、抽象地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 功能关系。(有动作表象、映象表象、象征表象) 社会
20、化: 个性化: 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四、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遗传与环境: 对一切的机能发展可以直接观察测量到的,都是由遗传 素质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反应。 环境是作为实现遗传因素的阈限值而起作用一种因素。 成熟与学习: 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成熟条件不具备 的学习是无效的。 “印刻”说明经验和学习对于发展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 力。(洛伦茨)。 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要作用,表现在: 能充分利用儿童作用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 积极影响; 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 有选择性的; 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
21、方向和水平 。 主观能动性因素: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乳儿期(0-1 岁) 婴儿期(1-3 岁) 学龄前期(3-6,7 岁) 学龄初期(6,7-11,12 岁) 学龄中期(11,12-14,15 岁) 学龄晚期(14,15-17,18 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并不经常发生根本 变化);可变性(并非固定不变和完全相同)。 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第二节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及教育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一、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 : 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的行为倾向 组织:促使
22、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的倾向;适应:调 节环境的倾向。 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 概念趋于连贯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 东西。 同化:儿童供以使新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 模式,即图式一体化过程。同化不是导致一个人的图式 的变化,而是给原图式增添新的内容。 顺化:当遇见的刺激不能与儿童原有的图式配合时,儿 童就会求助于顺化,即改选原来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 以适应这个图式。顺化可导致人的图式的发展产生变 化。 同化说明成长,是量的变化,顺化说明发展,是质的变 化。 二、认知发展的分期二、认知发展的分期: : (一)感觉运动阶段(0-2 岁): 认知活动的
23、建立于感官的立即经验上,主要心智活动为 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思维准备阶段(27 岁): 开始以语言或符号代表其将经验的事物,其认知活动为 身体的运动与知觉经验。 (三)思维阶段(711 岁): 能从具体的经验或从具体事物所获得的印象作合乎逻 辑的思考。(使用的操作法为综合、追溯、组成)。 (四)抽象思维阶段: 思考为假设与演绎的; 思考为命题的思维; 思考为组合性分析。 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 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可据此编制新的智力测验; 课程专家应据此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教师可据此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第三节 艾里克森的
24、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 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一、艾里克森论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核心理论是新生论原理。 二、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二、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 : 1.信任对不信任(01 岁); 2.自主对羞怯,怀疑(23 岁); 3.主动对内疚(45 岁); 4.勤奋对自卑(611 岁); 5.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 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 7.创造性对停滞(成年中期); 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三、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应用三、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应用: : 与其对不良人格防微杜渐,不如积极培养健全的人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教师 资格考试 教育 心理学 考前 复习 重点 知识点 高频 考点 总结 归纳 整理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