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比较经典的五言和七言诗词_诗词选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锡比较经典的五言和七言诗词_诗词选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刘禹锡比较经典的五言和七言诗词_诗词选录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全文赏析 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诗前有一篇小序。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晰,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始终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2、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连续。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由于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观中特别宽敞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常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这两句写出一片荒芜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芜。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剧
3、烈的对比。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予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转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
4、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莫非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视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连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大事加以讽刺,除了寄予的意思之外,仍旧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刘禹锡比较经典的五言和七言诗词(篇二) 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全文赏析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
5、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绽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呈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示意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绽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想,有所期盼,因而能用乐观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好像看到这样一幅生
6、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布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非常,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
7、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支配“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状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别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
8、。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致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刘禹锡比较经典的五言和七言诗词(篇三) 刘禹锡:秋江早发 轻阴迎晓日,霞霁秋江明。草树含远思,襟杯有馀清。 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 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 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沧洲有奇趣,浩然吾将行。 刘禹锡比较经典的五
9、言和七言诗词(篇四) 刘禹锡:更衣曲 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 全文赏析 这首乐府以汉平阳公主家歌者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被立为皇后事为题材而作。汉武帝故事曰:“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初,上行幸平阳公主家,主置酒作乐。子夫为主讴者,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动,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头解,上见其美发悦之。主遂纳子夫于宫。”刘禹锡比较经典的五言和七言诗词(篇五) 刘禹锡:百舌吟 晓星寥落春云低,初闻百舌间关啼。花树满空迷处所, 摇动繁英坠红雨。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鹂吞声燕无语。
10、东方朝日迟迟升,迎风弄景如自矜。数声不尽又飞去, 何许相逢绿杨路。绵蛮宛转似娱人,一心百舌何纷纷。 酡颜侠少停歌听,坠珥妖姬和睡闻。可怜光景何时尽, 谁能低回避鹰隼。廷尉张罗自不关,潘郎挟弹无情损。 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变乘春晖。南方朱鸟一朝见, 索漠无言蒿下飞。 刘禹锡比较经典的五言和七言诗词(篇六) 刘禹锡: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全文赏析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
11、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制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查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欣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实行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制造了一个奇异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精确地点明白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识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
12、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照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楚,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缘由。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
13、,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乐观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行的艺术写照。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进取,奋勉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全都,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月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月太远。公元836年秋天,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始终疾病缠身。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刘禹锡比较经典的五言和七言诗词(篇七) 刘禹锡:句 湖上收宿雨。 故国思如此,若为天外心。 (寄白公。并见张为主客图) 东屯沧海阔,南让洞庭宽。(秋水咏。纪事) 翠粒照晴露。(见侯鲭录)。 银花垂院榜,翠羽撼绦铃。(雪。天中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