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民政局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政局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政局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已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根底,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特殊困难残疾人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慈善援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广覆盖、多层次、斜坡式的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困难群众根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系框架如下列图所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正视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社会救助工作现状与困难群众需求、社会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民惹事业高度重视,保障标准不断进步,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社会各界对社会救助的关注和期待
2、也随之越来越高。加之社会民主化进程推进,群众权利意识日益提升,权益保障诉求越来越强烈,客观上对社会救助制度的体系化、管理效劳的标准化、政策执行的公开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工作手段有限。家庭经济状况核定是社会救助准入的直接根据,针对当前居民收入及财产多样化、复杂化的现状,各地民政部门普遍缺少信息化、综合性的调查手段。虽然我省近年来积极推进跨部门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比对工作,获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建立程度差异性较大,且上位法如银行法、证券法对居民信息查询有所限制,实际工作中民政部门通常只能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民主评议等传统方法来核定申请救助家庭的经济状
3、况,难以保证核定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三是基层才能建立与工作要求不匹配。长期以来,基层民政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数量缺乏、年龄构造不合理、知识构造老化,工作经费缺乏,工作手段落后等问题非常普遍,与社会救助工作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虽然去年9月以来,各地按照省委省要求,通过编制内调剂、公益岗位购置效劳等方式装备了一批基层民政工作人员,但是由于薪酬待遇较低而工作任务繁重,仍然面临着人员流失、岗位不稳定的现实问题。四是经济薄弱地区资金支出压力增大。医疗救助政策要求取消起付线,对门诊和住院都进展救助,而省级资金补助方法还是延续以前突出对大病自付3000元以上局部的补助,资金补助方法和政策
4、导向不一致。2022-20_年,医疗救助省补资金分别占全省医疗救助总支出的19.2%、13.6%、12.4%,特殊困难残疾救助省补资金分别占全省残疾救助总支出的8.3%、6.9%、5.3%,省补资金所占比例连年下降,制约了经济薄弱地区救助程度的提升。临时救助建制以来省级财政一直未安排专项补助,所需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苏北5个市临时救助支出仅占全省支出的15。为顺应江苏全面建成更高程度小康社会、开启根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展要求,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丰富、拓展社会救助体系:注重制度衔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注重不同救助制度之间标准的衔接,合理确定救助程度。就民政系统而言,优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政局 关于 完善 社会 救助 体系 调研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