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_学习方法指导丛书——其它各科学习方法指导.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o_学习方法指导丛书——其它各科学习方法指导.pdf(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其它各科学习方法指导 生物课堂学习指导法 生物学法指导的几个关系 1 . 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学生中好的学法有赖于教师的 指导和培养,教法对学法有指导意义。教师备课时,用什么方法来掌握熟悉 教材内容,这是教师的学法。同时,教师还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也能掌 握好教材内容,这是教师的教法。教师的学法与教法,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 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能否用科学的学法来掌握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 可见,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由学转化为教,又由教转化为学的过程”。在 教法的指导下,学生一旦应用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学法后,就会进一步丰富、 发展教师的学法和教法。认识教法与学法
2、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2 .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我们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病就是老师讲, 学生听, 最后造成 “满堂灌” 、 “一言堂”。表面看似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突出,实质上是抹煞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教学中,教师虽然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但是可以促进学生的认识、 学习过程,并提高这一过程的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寓于学生的认识、学 习的过程中的。 3 . 基础知识教学和学法指导的关系 重视“双基”教学,这无疑是正确的。进行学法指导的目的之一,就是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进而去学习、探索新知识。学习都要有一 定的方法,学法科学
3、会促进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双基”教学就成 为学法指导的基础,而搞好学法指导,又会提高“双基”教学的质量。 明确几个关系之后,结合生物教学,根据不同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学 习运用有关学法。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基本观点,让学生逐 渐学会归纳并掌握生活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1 )“进化”的原理。生命起源后,其运动是沿着从水生到陆生、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向前发展的。这个原理在各年级教材中 都有突出的体现。 (2 )“统一”的原理。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统一;生物体与其功能的 统一;生物体局部与整体(包括微观与宏观)的统一;生物个体与群体的统 一。这几个“统一”集中
4、反映了生物的“适应性”和“整体性”,它贯穿在 整个生物教材的始终。 (3 )“矛盾”的原理。它体现在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上,如生物新陈代 谢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生物的遗传与 变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等等。 所以,在教学中注意上述几个基本原理的引导、归纳、总结,将有助于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除从辩证法和 学科基本原理的教育上入手外,还应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 的培养。 指导运动“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阶段小结)的自学 方法,必须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适应,教学成为有的放矢的双边活动。 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问题
5、,往往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二者兼之,这也正 是教师需要集中时间、精力引导或讲解的地方。这时教师与学生的两种需要 集中在一点上,教与学的矛盾统一起来。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如能在教师指 导下采用讨论方法加以解决,则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学 生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学中还要注意使知识教学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像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等内容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列表 法、图解法;结合其他内容可向学生介绍卡片法、联系实际法等等。总之, 教法的改革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中学生物兴趣学习四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
6、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促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学习。兴山县一中黄祖德老师总结 了四种方法。 1 . 直观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或实验等实践 活动,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不断转比。尽管目前有的中学的实验条件 还很差,但还应看到有利条件的一面,即很有一些动植物和实物时以拿到课 堂上让学生观察实验的。例如讲种子结构时,可事先布置学生每人带几粒黄 豆和玉米,上课时学生边观察实物边结合挂图进行教学,学生就能留下较深 刻印象,避免了空对空地照本宣科。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对初一学生来说 是个难点,教师也只需举手
7、之劳,用萝卜或洋芋做演示实验,课前布置学生 做这个实验并带到教室上课时观察思考。这样能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既能 较容易地突破这一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否则,教师单靠讲授, 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这方面的知识的。总之,只要肯动脑筋,不怕麻烦,尽 量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就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 对比 一般运用于既有相似又有区别,而为学生易混淆的知识内容,此法以复 习课型为最宜。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各纲动物特征等均可用此法,即 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知识,用列表的方法加以比较,通过对比能 较好地使学生明确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在头脑里易 于形成知识网络,
8、使学生在有效时间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要比学生孤 立地去记忆和理解这些知识强得多。 3 . 归纳 在生物考试的各类题型中,学生失分较多的是“名词解释”,有的丢三 忘四,有的答非所问。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些知识未能真正理解,只单 靠死记硬背。科学的做法是: (1 )先设疑后归纳。即向学生先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 归纳出基本概念。如讲授植物的呼吸作用概念时,先提出:把新鲜水草放在 养金鱼的缸内的目的是什么?缸里的鱼呼吸时吸入什么?呼出什么?水草在 光合作用的同时是否进行吸呼?吸入和呼出各是什么?从而得出水草和鱼的 呼吸作用其性质相同的结论,最后归纳出呼吸作用这一概念; (2 )先小
9、结后归纳。即在复习已学过知识基础上,通过小结归纳出某个 基本概念。例如学习“器官”这一概念时,先引导学生复习“组织”,而归 纳出“器官”,最终给学生头脑里留下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两者既有区别 又不能分割的关系。此法比较符合初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在 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概括规律,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4 . 图解 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动脉、静脉、动脉血和静脉血等均属于 重难点内容,其知识本身较为抽象,教学时处理不当,就会使学生有枯燥乏 味之感。这部分知识在目前还不能进行模拟直观的情况下,结合挂图适当运 用图解,使知识的呈现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
10、提高课堂 的教学效果。例如讲鲫鱼的血液循环途径时,可边讲边板书以下图解: 至此学生对动脉、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易混点就容易区分清楚了。 此外,运用下面的图解可表示某节或某章或某部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结 构,如青蛙的骨胳肌肉系统用下图表示: 骨胳肌肉系统 骨胳 中轴骨胳 头骨 脊柱 附肢骨胳 前肢骨 后肢 肌肉附着在骨胳上 运用此类图解不仅能便于学生记忆,而且有利于学生明确它们各自的涵 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上述各种教法可一种单独运用,也可 多种结合作用。总之,要根据内容、对象等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问题情
11、境”学习指导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 学论探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围绕这一目标,几年 来,张家港市梁丰中学王松石、山东费县教育局教研室窦福良等老师尝试着 以创设“问题情境”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 以教帅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和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 设疑就是教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 识面和知识掌握程度,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让学生通过阅读教 材,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解
12、惑总结,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巨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有 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系到课堂成败的首要的决定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1 . 问题结构模式 (1 )“全课问题情境”与“阶段问题情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 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地 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牢牢地把握这一有利 时机,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 动的语言
13、提出来,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些创 设于课堂教学初始时的整节内容概要性的问题情境称“全课问题情境”。它 的基本要求一般有: 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的;能包含本节教材的知识重点;有一定的 趣味性和迫切性。 如在讲授猪肉绦虫这节教材时,首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猪肉 绦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使学生了解到猪肉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内,幼虫 寄生在猪体内,猪肉绦虫对人和猪的危害比较严重。接着就提出了如下三个 全课情境问题: 猪肉绦虫有哪些适应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为什么猪肉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内,而幼虫却寄生在猪体内? 怎样预防猪肉绦虫病? 这些问题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
14、学重点,也为全课的教学提 供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 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 性。不断地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 入的好方法。这里所指的“阶段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 围绕每一个全课问题情境创设的一系列小问题。比如在讲蜜蜂的舞蹈这一内 容以前,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蜜蜂能向伙伴正确地报告在东北方向 5 公 里远处,盛开着大片带花蜜的鲜花,蜜蜂究竟用什么绝招传递这种信息的 呢?” 在讲“叶的结构”中“叶肉”一节内容以前,可安排这样两个问题: 叶的颜色为什么上面比下面深些? 许多叶子在落地时为什么往往腹面朝下?
15、这些连续的阶段问题情境持续地激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能 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 )“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从根本上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就是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学生思维最活跃 的时候,往往是在教师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这些能调动学 生思维积极性的提问被人们称之为为“有效提问”。它一般须具备三个基本 要素: 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探究 和解决;有新的要求,使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 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 解。 与有效提问相反的是无效的提问
16、,它存在以下弊病: 一是同标不明确; 二是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 三是无助于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 四是零碎、不系统。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努力使所创设的每个问题情境都成为有效的提 问。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和透彻地了解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3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 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的本 质特性。在讲授“输血和血型”一节
17、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血型的知识及输 血的原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 (1 )什么叫血型?什么是 A B O 血型系统? (2 )血型是如何判定的?你会验血吗? (3 )为什么 O 型血的人被称为万能输血者? (4 )在输血前为什么要做交叉配血实验? 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 有效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 创设这种“阶梯式”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的 意义。 (4 )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以某一 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在尽可能
18、短的时间内, 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它对培养学生思维 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复习“细胞的化学成 分”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均能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那么,统一性的另一些方面是什么呢? 问题提出后,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寻找与此问 题有联系的内容。学生通过思考,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联系: 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均可找到;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遵循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生物界起源于非生物界;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非生物的环境条件。 又如,有些老师在复习“
19、染色体”这部分内容时,列出了下面的图解: 要求学生对图解中每条连线两端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弄懂弄通。实践证 明,这些“辐射式”问题的情境的创设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也 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教材的内容。 2 . 设疑方法 以下谈几种设疑的方法: (1 )直接设疑。这是一种传统的设疑方法,一般是就教材中的某个知识 点提出问题。这种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就能直接回答出 来。 (2 )要点设疑。对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生物体的结构等知识,教师通 过归纳,以要点的形式提出问题。如光合作用这个概念,若直接提出“什么 是光合作用?”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出现丢三拉四的现象。若是提出这个概
20、念有场所条件物质转变能量转变四个方面,学生看书时必然深刻挖 掘这个概念的内涵,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回答出问题,显然学生这样掌握这个 概念要牢固得多。再如讲述小肠结构时,对于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这 个问题,教师可指出要点有五个,而且每个特点是适于消化,还是吸收,还 是与二者都适应?学生看书时,必然对课文内容认真细致地阅读,从课文文 字中找出这五个要点,而且加以分析。教师若是直接提出“小肠适于消化和 吸收的特点有哪些?”学生看书就粗略得多,往往只找出其中几个。两种设 疑方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同,后一种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综合 的能力。 (3 )对比设疑。对于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
21、生理过程,教 师可适当联系加以对比而设出疑问,不但可使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而且能对前面的知识加以复习,温故知新。如在讲呼吸作用时,可从 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光合作用加以比较, 找出它们的区别。再如讲述生物种间斗争关系时,对竞争、寄生和捕食这三 种关系,分别提出什么是什么?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如果让他们同时找出这 三者之间的区别,学生就要进行思维和分析。竞争,寄生和捕食都是生物种 间斗争的方式,但从以下三个方面比较,它们是不同的: 从范围看:寄生是寄生物生活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竞争和捕食并 无此限制,但捕食是动物所特有的。 从斗争的目的看:寄生是寄生物从
22、寄主体内或体表获得生存所需要的 养料;捕食是某动物以另一生物为食物,从那里获得食物和能量;竞争则是 两种生物为争夺资源(包括食物、水、光、肥等)和空间而发生斗争。 从斗争的结果看:寄生关系,对寄生物有利,对寄主不利;捕食关系 则是以捕食者胜利和被捕食者失败而告终;竞争的双方谁胜谁败则不一定, 也可能两败俱伤,这与生物种类和时间不同而异。这样通过对比,学生不仅 掌握了这三个概念,而且在应用中不会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再如对保护色 和警戒色以及拟态也可以这样处理。 (4 )观察设疑;对于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类和生理现象等知 识,教师可以利用挂图、幻灯、实物、标本、模型和演示实验等让学生通过
23、观察,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不仅直观性强,而且对 于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都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对人 体内脏器官的分布,可以利用挂图或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一些器官 的形态和位置。学习植物学中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利用实验设计疑问。 这样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维、去探索、去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 通过实际观察,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学效果。 (5 )反驳设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有些学生容易 出错的知识以错误的说法提出,计学生通过自学后,判断该说法的对错与合 并说明理由。比如,在讲述内外分泌腺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 “有人说:在计
24、划生育手术中,结扎输精(卵)管之后,人会逐渐发生异 性化。你认为对吗?为什么?”二是“结扎实验动物如狗的胰管,会引起 该动物消化不良和糖尿病,你认为对吗?为什么?”第一个问题是不对的。 因为人的局部性征主要指第二性征,它是由性激素激发并持续的,性激素是 由性腺这种内分泌腺产生的,产生的性激素不经输精(卵)管输送,而是直 接进入腺体内部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结扎输精 (卵)管后,只能是影响性细胞的输送,而并不能影响性激素的产生和输送, 故不会引起异性化。第二个问题不完全对,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经胰 管输送进入小肠,而内分泌部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腺体的毛细血管。因此, 结扎
25、胰管后,只能引起消化不良而不会引起糖尿病。通过对这两种错误说法 的分析,学生就将内外分泌腺严格区别开来,在反驳错误中提高了自己。这 种方法要比反复从概念上强调二者区别好得多,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举例设疑。讲课时,教师通过举一些具体的典型的事例提出疑问, 让学生加深对某一知识的理解或者检查理解程度。例如在讲述生物的七大基 本特征时,举些生活现象例子让学生判断,分别说明生物的那些特征。在讲 生物适应环境问题时,提出:“东北虎的花斑体色是哪种适应方式?”不少 同学一看“花斑体色”就答出是警戒色,那就错了。警戒色是指具有恶臭或 毒刺的动物体色鲜艳而易被发现,其敌害捕食
26、一次后受到伤害,以后由于记 忆而不再去惹它,这样起到保护自身免被捕食的作用。而具保护色的动物色 彩和斑纹与其栖息环境异常相似而不易被发现,起到免为敌害所捕食和利于 自己去捕食食物两方面的作用。很多同学认为保护色的作用就只是免被捕食 这一点,是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号称“动物之王”的老虎具有保护色当然 是利用自己去捕食别的动物了。 设疑的方法还很多,绝不仅局限于以上所谈的六种方法。例如可以通过 诗歌、故事等内容创造出新情境,从而提出问题。有时同一知识点也可以用 不同的方法来设疑。无论如何,教师在设疑时,必须注意具有启发性、趣味 性、灵活性、探索性和科学性。 设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是常用的,但同样一个
27、知识,如何设疑,教学效 果却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透彻地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目的 要求,针对不同的知识层次,分析每个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找出 它们内部的因果关系;其次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面和对前面已学知 识的掌握程度,注意因材施教;再者教师必须不断地继续学习,了解生物学 以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和业 务水平,去丰富教学的内容。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趣味无穷的科学,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 设疑方法不但可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从而使 教与学的
28、过程变成了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知识和不断进取的意向活动。 生物课堂学习结尾九式 1 . 总结式结尾 教师以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挚领地归纳概括出本节课的内容,以便促 进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如讲“原 生动物门”一课,在结束时可总结为: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是由 一个细胞构成的。 2 . 悬念式 结尾教学时可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但教师不作答复,以造成悬 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打下埋伏,使此课的结 尾教学变成下一节课的开头,以便与下一节课有机地衔接起来。例如,学习 了营寄生生活的猪肉绦虫,知道它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在结尾教学时告诉学
29、生:“除了猪肉绦虫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蛔虫,它是怎样寄生在人的小肠 里呢?对人有什么危害呢?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3 . 探索式 新课讲完后,教师有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寻求 答案。如讲“叶的光合作用”,总结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 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能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在 讲完新课后,老师提出:有一个小朋友起的很早,太阳还没有出来就到公园 跑步,他说公园空气好(氧气多)。这种说法对吗?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4 . 实验式 生物演示实验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开始时进行的。我们可以把下 节课的演示实验放在本节课的结尾来做,这样更能引起学生
30、的兴趣,为下一 节新课的开始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完蝗虫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之 后,教师做一个演示小实验:把一个蝗虫头部浸入水中,蝗虫没有死;把另 一只蝗虫头以下部分浸入水中,蝗虫不久就死了。为什么?下节课讲吧。 5 . 故事式 叶的光合作用讲完了,还剩下一点时间,老师给学生讲了如下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去菜窖里取白菜,一下去就没有上来,后来又下去一个人,同 样也没有上来,第三个人拿着点着的蜡烛顺着梯子下窖,才下到一半时,蜡 烛就灭了,他大喊大叫:“有鬼!”同学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到下节课时 就知道了。你们回家预习“叶的呼吸作用”吧。 6 . 延伸式 有些生物知识讲完后,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
31、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 延伸,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去观察、思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联 系。比如,初中植物学科,在讲到叶的蒸腾作用时提到:温带地区,冬季寒 冷,大部分树木的叶子脱落,以减少蒸腾,保持体内水分。这是树木度过寒 冷或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老师接着说:“你们回家后作个调查,落到地面 的叶子,是背面朝上的多还是正面朝上的多,结合叶的结构及光合作用,就 可以解释你所调查的现象。”又比如,在讲完蛛形纲之后,教师略加点拔: 蜘蛛结网是一种本能,你知道第一根线是怎样接的吗?网的形状怎样?这样 课内指导课外,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浓厚的兴趣。 7 . 练习式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
32、的环节。一堂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 大纲和教材编制练习题,通过练习,使他们掌握教学中的重点知识。 8 . 预习式 根据下一节课的内容,布置适当的预习题纲,使学生对下一节学习内容 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掌握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 生物教学离不开直观教具。目前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缺少教 具,可以发动学生准备教具,准备教具的过程也是学习、发现的过程。例如, 在讲植物种子之前,叫学生准备各种种子;在讲叶的形态之前,叫学生采集 各种形态的叶子;带形叶、披针形叶、卵形叶。 9 . 答疑式 讲完课后,叫学生提问题,提问题的范围可以宽一些。通过学生提出的 问题,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情
33、况,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不太明白,这节课的 难点在什么地方,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通过提问答疑,可以拓宽学生的 视野。 自然常识课堂学习指导法 自然新课学习导入六法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自然课必须一开始就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针对 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导入方法。 1 . 情境导入法 教学新知识前,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声 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先让学生静听周围的声音。师问:在我们的课堂周 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后再问:在家里你听到过哪些声音?上学的 路上你听到过哪些声音?进而提出:这些声音是怎
34、样产生的呢?学生感到新 奇有趣,急着要了解原因,于是因势利导,出示课题,顺利地转入新知识的 教学。这样从已有经验或运用已具有的感知事物的能力出发来进行提问,让 学生形成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 2 . 设疑导入法 “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索、 探求。引入新课时,设置一些实验让学生在观看中产生疑问。如在教学大 气压力一课时,选择“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在一个锥形烧瓶里倒进一 点开水,用手晃几下后,将瓶里的水倒掉,然后将一个剥了壳的熟鸡蛋放在 瓶口上,鸡蛋会慢慢地向瓶内移动,“为什么鸡蛋能到瓶子里去?”疑问油 然而生,好奇心使学生急着要了
35、解原因,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 3 . 操作导入法 心理学认为:“只有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通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和正确的表象。”通过对学生多种器官的 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摩擦起 电一课,教师用一把塑料梳子,在一名学生的头上轻轻梳几下,然后将梳 子接近另一个同学的头发,奇迹出现了,梳子像着了魔似的把头发吸引住而 掉不下来,在学生惊奇不已之时进入新课,此种导入有较好的激发学生求知 欲望的效果。 4 . 竞赛导入法 好胜是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根据这一特点,以竞赛的方法导入新课,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36、如教学电流一课,先让学 生动手将导线、电池和灯泡等组装起来,比一比看谁能先使小灯泡发亮,使 学生带着一种竞争的心态,进入新知识探索的最佳状态。 5 . 游戏导入法 游戏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观察能 力的培养,诱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怎样认识物体空气一课,取一 只干燥的杯子,将一块干的手帕塞到杯底,并把杯子倒过来,全部按入水中, 再把杯子拿出,让学生取出手帕,摸一摸,手帕还是干的,此时学生会对手 帕没有潮湿感到惊奇,接着导入新课,这样学生怀着有趣的心理,仔细观察, 思维活跃,积极主动。 6 . 观察导入法 要求学生观察,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感觉器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
37、、 有顺序地从自然界或实验中,获取自然事物与现象的信息。如教学植物的 叶一节,由于学生随处可以捡到植物的叶,对它已失去了兴趣。这时,教 者可给学生两片同种植物的叶,然后问:有人说全世界也找不出两片完全相 同的叶子,请你仔细观察手中的叶子,哪些地方相同?有不同的地方吗?这 样自然和谐地导入新课,直观性强,趣味性也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观察能 力得到了训练,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然课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诸如:讨论导入、阅读导入、谈话导入和 故事导入等,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相宜的方法。 附:小学自然学习常规 沅陵县教研室 小学自然教学要改革。改革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正常的教学 常规。
38、学生学习方面 1 . 预习: (1 )阅读课文,弄懂课文基本内容; (2 )记下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 )准备好学具; (4 )按教师的要求做好课前其它准备。 2 . 上课: (1 )带齐上课所需学习用品; (2 )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 (3 )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做好实验,做好笔记; (4 )敢于质疑问难; (5 )深刻理解掌握每节课所学知识。 3 . 作业: (1 )如数独立完成布置的作业; (2 )作业格式规范、卷面整洁,书写字迹工整; (3 )实践性作业必须自觉、主动去做,并将记录和实物交给老师评定、 考查; (4 )对老师的评改要认真地看,错误之处要主动更正或
39、重做。 4 . 课外活动; (1 )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2 )自觉阅读合适的科普书刊; (3 )养成善于观察自然界的习惯,坚持写观察日记; (4 )应用所学知识,为经济建设服务。 自然课提问学习指导法 儿童有一种表现欲,一般来说,他们很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但有时也 会出现学生不愿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回答老 师的问题。如果常常答不上来,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教师要根据这种反馈信 息,迅速作出判断,调整、改变提问的方法。 1 . 提问原则 使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大,一定要具体,针对性要强。小学生思维 水平还处在
40、混合思维和前概念思维阶段,他们往往在分析因果关系时“胡子 眉毛一把抓”。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这一特点,提出的问题过大 势必会成为教学中的障碍。例如关于烧瓶内水蒸气变为“白气”的观察实验 中,如果将教师的提问改为:“烧瓶内没有白气烧瓶外才有白气, 烧瓶内的温度与烧瓶外的白气发生部位的温度一样吗?”(学生根据已 有的经验会作出正确的判断。)“怎么不一样?根据这一事实,你认为水蒸 气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白气的呢?”这样将原来的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具 体问题提出,就会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引起现象的本质原因。教学中教 师的提问针对性强,就会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明确的方向发展,课堂上也不 会出现学生的回
41、答与教师的希望相差甚远的现象。 (2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必要时作一些提示。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知识 出发作出回答,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在提问前需要有一个向学生提 示的环节。这一环节极其重要,否则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 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思考,作出正确的回答。如,在学生学习了“白气”形 成的知识后,教师如果直接问:“你知道云是怎样形成的吗?”学生的回答 就很容易“走调”,云的形成过程很抽象,云的形成过程和“白气”的形成 过程的条件变化虽然都一样,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没有完全 形成,所以他们很难将已知的“白气”形成的过程同
42、云形成的过程联系起来 思考。教师如果在提问中增加一点提示,(你能从“白气”的形成过程中知 道云是怎样形成的吗?)就会启发学生把已有的“白气”形成的知识进行迁 移,进而知道云的形成。教师在提出综合性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把已有个 别、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找出这些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从中得 出一定的结论),也需要作一些提示。如,当教师提出“白气是什么?” 之前,教师可以作如下提示,教师说:“我们已经知道白气是由水蒸气 变成的,而水蒸气又是在受冷的条件下变成白气的,我们曾经学过水蒸 气在受冷的条件下会凝结成水,根据以上事实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变化规 律,你知道白气是什么吗?”学生听了教师前面的提
43、示,他就会依据事 实进行推理,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3 )教师提问时用词要准确。教师提问中用词推敲不够,学生 回答的意思往往面目全非。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课前要反复斟 酌,找出最恰当的问话。如,学生完成了“白气”发生的实验并且汇报了实 验现象后,教师提什么问题才能使学生知道形成烧瓶外的“白气”的物体是 从烧瓶中里出来的呢?提“变成白气的物体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容易 乱猜,提“根据实验中白气发生时的壮态,你认为形成白气的物体 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对“状态”一词不够理解,这是容易造成障碍,如果 将上述问话中的“状态”一词改为“样子”(尽管两个词的意思相近,但学 生对“样子”一词的理解比“状
44、态”一词的理解具体一些),学生就更容易 理解了。 2 . 提问八法 (1 )方法转移提问法。这种提问方法好像是射击一个靶子,当靶子的正 面有遮挡物,而不能击中时,射击者必须转移射击方位,到侧面或其它方位 寻找最佳射击点。例如,下列的一组问题,很显然它们的答案都是同一个, 只是提问的方法不同而已。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系吗?为什么? 地球不公转会形成四季吗?为什么? 地球上的四季是在什么样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教学中,可先提出其中的一个问题,学生不能回答时,再逐一提出其 它问题,以变换提问角度,使学生能答得上来。 不难看出,这一组提问,处于同一层次。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而已。 因为是同一层次的
45、提问,问题的指向不是逐步深入的,所以当学生的认 识仍然处在一种“启而不发”的状态时,教师应再一次进行教学调整。 (2 )步步逼近提问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大殿,好比 一位明眼人引导一位盲人一般。倘若这位盲人有很强的认路能力,即使在离 目的地很远的地方,你也只要告诉他怎么走,他就能摸索着到达目的地。若 他不会走,你则应引导他一段,使他离目的地近一点;若还不会走,你又要 再送一程。对于认路能力很差的盲人,甚至要把他牵引到目的地。课堂提问, 也要采取这种牵引盲人的方法。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应该把问题的指向更明 确一点,范围再缩小一点,让学生的思维一步步逼近应该感知的内容,达到 最后让学生
46、自己认识的目的,这就叫做“步步逼近提问法”。 例如,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的教学,其中要求学生用刚学过的知 识来解释自来水笔上墨水的现象,可设置如下提问: 自来水笔为什么能把墨水“吸”进去? 自来水笔上墨水时,为什么要捏一捏皮胆? 捏皮胆时,胆内的空气会有变化吗?这对“吸”墨水有什么作用? 空气稀薄的地方压力大,还是压力小呢? 胆内的压力小, 胆外的压力大。 你想一想, 墨水是怎样钻进皮胆的呢? 这一组问题一个比一个更逼近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提出第一个问 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再依次提出其它问题。 上面的提问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于每一个问题,不能只准 备一个提问,而应该是一组或两组
47、提问,这对教师钻研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3 )填空式提问法。填空式提问法的提问,就像填空题一样。例如,认 识昆虫的身体特征时,教师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昆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 它头上长有什么?胸部有几对足? 这种提问方法,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功效是比较差的,但也有它的用 处。一可用在教学的非关键处或可不设问处,其作用,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的 对话,目的只是为了沟通教学双方,对教学本身意义不大。二可用在对较差 学生的提问上,在低年级教学中,也常用到这种提问方法。 (4 )分层提问法。对于较难或较大的问题,教师应当采取分层设问的办 法,或化大为小,或化虚为实,做到各个击破,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
48、 如怎样使物体放得稳,课题本身就是个大问号。因此,引导学生回 答这一问题时,就可从学生所熟悉的学习用品着手,一一分析这些学习用品 在桌面上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平放、侧放、竖放)哪种摆法最平稳,不易 倒?通过逐个解决问题,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分层提问,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学生分析、辩论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5 )铺路搭桥提问法。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很难直接回答,因此, 教师应在设计提问时,由易到难,逐步引进,以逐渐打开学生的思维之路, 最终由学生自行找出答案。 教学家乡的商店时,如把课本上给出的问题“如果家乡没有商店, 我们的生活会遇到什么困难
49、”直接提出,由于难度大,一般学生不能直接回 答。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铺路搭桥,化难为易,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 小问题,逐步引导,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家里、学校里有哪些物品是从商店里买的? 要是有一天没有商店了,那还会有这些东西吗? 这些东西没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会怎样? (6 )情境提问法。创设情境对于渲染课堂气氛、完成教学目的要求具有 积极作用。在情境中提问,能收到较好效果。 如我的家教学,首先,教师要学生说说自己家住在什么地方,教学 中就可采取师生或学生之间表演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师扮作外地的客人,教 师问:“小朋友,你家住在什么地方?”全班学生齐答后,教师马上接下去: “哦!我知道了, 过些日子我到你家来做客好不好?” 学生肯定齐声答 “好” 。 有谁能说,此时的学生哪个不是兴趣盎然呢?随后,再让同桌学生互扮角色 对话,始终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教学目的。 (7 )示误提问法。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故意引进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 树立对立面,让学生在争论中揭示问题,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如教学春天的花中,在激发学生爱花、爱美、爱大自然的情感时, 一开始,教师即可发问:“学校里的花美不美?”学生答“美”后就可故意 示误:“是啊,这花真是太美了,我们赶快去摘一朵,插到自家的花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