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_学习方法指导丛书——思想政治学习指导与解题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o_学习方法指导丛书——思想政治学习指导与解题方法.pdf(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思想政治学习指导与解题方法 思想政治课堂学习程式 几种课堂常用学习结构 1 . 演示议论小结再议论课堂结构 这是一种适合低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的程序。它是由演示开头,议论展开, 小结后再议论收尾的四段式的结构。 演示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而设计 的。演示方法很多,如图片演示、幻灯演示、实物演示等等。演示的运用在 课堂上造成了一定的情景和气氛,这种演示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拨动 学生的心弦,引动学生的思维。 议论是在直观的感知给了学生对问题感性上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在于让 学生明理,并以理导行。这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它力避教师讲、学生听的 枯燥形式。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
2、上引导学生由受教育者转化为自我教育 者。 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在的内容进行概括,给学生以明晰、深刻的印象,达 到一课一得。 再议论,小结之后有没有再议论的必要,这因情况而异。 2 . 学议联教学结构 这是一种较适合高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程序。 从生理特征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开始形成各 种能力,开始明辨是非、真伪,懂得善恶、美丑,这就是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因此可以实施学、议、联的教法。如:教师在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教 学时,先给学生讲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如何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 又让学生一道学习有关事例。然后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最后联系实际,对 照自己,对照同学,赞扬好
3、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教学时运用大量的互相 对立的观点和材料,对学生实际具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良好。这样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3 . 创讲议练课堂结构 它适用于侧重明理的课。 “创”指的是创设精神;“讲”是指讲清道理;“议”指的是联系实际 组织讨论;“练”则是指提出行为要求进行行为训练。 4 . 评联课堂结构 它适用于侧重提高分辨是非能力的课。 “评”是“评议”的意思,即针对某一种行为,某一种认识或某一个问 题进行“评议”,从而明白这样做或不这样做的好处或害处。 “联”则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或为学生 提供身边的学习榜样。 5 . 做评课
4、堂结构 它适用于侧重指导生活实践的课。 “做”是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特定环境中不经过教师或他人的指导所进 行的一次尝试性的行为练习。 “评”是组织全班学生来评价哪些同学做得好, 哪些做得不够,应当如何纠正,并且按照正确的做法进行多种形式的模拟训 练。 6 . 综合课堂结构 思想品德综合课是在一节课上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型。基 本结构可分为四个环节: ( 1 )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开讲的内容和方法设计得好, 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上好一节课奠定基础。具体方 法有:谈话法、释词法、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和温故知新法等。 ( 2 ) 启发明理。是解决“知”的问题
5、。启发学生弄清是非,明白道理,树 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这是思想品德课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 教材类型,例如,故事型教材、事例归纳型教材、事例论证型教材和说理型 教材等,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 3 ) 指导实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 目的。在学生明确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实践,这阶段的教学任务 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 成。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行为方式训练,设计辨析题,评论小故事人物,表 扬先进等。 ( 4 ) 归纳总结。利用下课前的较短时间,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 要点,教师也可直接揭示教学要点。这对
6、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学生的 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串珠法”学习指导设计 由甘肃清水一中王贵熙老师实验的“串珠法”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 章节框题顺序之局限性的学习指导方法。它要求教师把握教材的整体联系、 逻辑关系和结构特点,在授新课中经常温故和延伸( 即把学生还没有接触,但 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内容提前指出) ,并在温故和延伸中,找出线索,区别体现 内容之间的逻辑性、系统性,使分散的知识趋于集中、零碎的知识归入系统、 杂乱的知识构成条理。 “串珠法”教学是布鲁姆“学科结构论”的具体运用,有利于“迁移” 的顺利实现。“串珠法”通过精通前后各章节的教材结构,为顺利实现原理 的迁移打下基础。它不仅使
7、学生全面系统而又有重点地掌握了基础知识,而 且开拓了学生的认识领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串珠法”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对教材内容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为此, 须通览教材,在阅读中提出可供串珠的内容,然后再行串珠。“串珠法”的 关键在于选“珠”。所谓“珠”就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它包括教材的重点、 难点、要点和实际生活中有代表性的观点等。选“珠”既要紧扣教材,又要 联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社会生活实际,恰到好处地选择和设置具备贯通条 件的“珠”。选珠精到准确,才能使串珠顺理成章。而串珠就是教师或学生 把精选之珠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连贯起来。串珠的基本方式是叙述与图 表相结合,具体
8、方式有以下几类: 1 . 顺序串珠 例:将 A . 资本积累;B . 获得剩余价值;C . 货币转化为资本;D . 劳动力成 为商品;E . 可变资本;F . 不变资本;G . 扣除工资和生产资料价值;H . 扩大再 生产;I . 形成新商品价值等内容,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顺序排列。排列如 下: 2 . 数量串珠 例:通过“”、“”、“= ”符号,表示下列概念间量的关系: 3 . 类比串珠例: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 A . 所创造的价值总量: ( 不 变) B . 所创造的使用价值:( 越多) C . 所创造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越小) 4 . 关键词语串珠 例:竞争
9、在私有制条件下的作用: A . 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 B . 刺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C . 迫使资本家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D . 迫使资本家互相倾轧,以维持其垄断地位。 5 . 扩展串珠 例: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出发,将其实现条件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的表现、特征、实质、根源、后果层层扩展,可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 机的基础理论系统化、条理化。 “学导联绎”课堂学习指导法 当今世界的发展,知识的激增,要求教育必须采取“省时”与“高效” 相统一的措施和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当代“教学教育过程最优 化”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该理论的创始人,前苏联教育家 巴班
10、斯基提出:学校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要求在最低限度的时间内通 过合理的努力达到最大限度的效果。 “最优化”理论为我们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借鉴。刘振友老师以 该理论的宗旨:“省时”与“高效”的统一为原则指导,从实际出发,在高 中政治课教学中,尝试性地运用了这样一种办法,即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对 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法的正确指导、基本技能的合理训练,使学生主 动地接受知识,并使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在学生自学中出现的 疑难问题,由学生提出,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和解答,以教学双边直接见 面、紧密配合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并将这种学与教的方法概括为“学导 联绎法”( 绎为寻究事理之意) 。
11、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基本符合“教学 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要求。 “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联系观和动态观。 “学导联绎法”的教学,既要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方法的系统;还要注重知 识的动态和方法的动态联系。该方法的本身即是对呆板教学方式的冲破,为 此,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最优化”的 原则。 第一,“省时”与“高效”统一 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说,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教材所阐述的内容。“学 导联绎法”就是采取自学教材为主的方式,联绎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这 样学生对教材有了直接、系统而完整的把握,也是省时高效的基础。从某个 教学环节上看,它克服了“
12、听老师讲一套,读书再对号”的费时费力之缺点。 在这里,教师所讲的是学生在接触教材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随着这些问 题由教学双边共同努力而得到解决,学生就能牢固而准确地掌握知识。如过 去在讲到事物量变的原因时,强调“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讲到 质变时也强调“质变也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由于学生们还没有直接系 统地感知教材,错误地认为“量变就是矛盾的统一,质变就是矛盾的对立”。 采用“学导联绎法”教学,自学时就联系起:“量变时是矛盾双方的力量增 减,保持依存关系;质变时是双方的地位发生变化,依存关系破裂,统一体 瓦解,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再通过联绎就更加明确,这既节省时间又取得 了好效果
13、,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是遵循教学规律与最优化要求的统一。 第二、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相结合 该法本身是以打破“封闭式”教学过程和教学体系为目的的。它不以教 师的讲为主,而是以学生学为主,使“讲堂”变为“学堂”;教师不只是传 授知识,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将“单向”变为“多 向”;不是只由教师提问和答疑,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和解答疑问,把“单调” 变为“和弦”,它一扫由教师主宰的一言堂气氛,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深刻理 解知识的场所。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同时也使自己 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让学生准确而公开地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学 双边的活动集中于共同探讨回答问
14、题上,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述能力、 应变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当 学生体会了这种方法的要领时,便能主动地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真正发挥出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导联绎法”能动地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较好 地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能力开发的培养上做到了系统化与多样化的 有机结合。 第三、在教学双边的互进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教学规律看,学的长进在于教的长进,而学的长进又能促进教的长进。 “学导联绎法”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促使教学双边互进的过程中。教师 是否能直接把握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心理及其它状况,是教师主导作用 发挥得好与差的前提。只有这样
15、才能“教学相长”。如学习“辩证否定”的 原理,教师依据教材确定“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为教学难点,认为 突破这一关,学生就掌握了原理。但通过自学,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一问题, 却随即提出:事物的自身否定就是质变,是其内部肯定与否定方面发生地位 变化的结果,那么肯定方面是不是完全转变为新的否定方面,将来再否定这 个新事物?资产阶级将来还会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吗?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教 学中的实际难点,教师就要重新组织突破这一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加深 了对原理的理解:“辩证的否定,一方面是对旧事物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 留;另一方面又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绝不是 肯定与否定方面
16、的简单互换,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可见,教学双边直 接见面,相互交流,推动对原理的深刻理解,也使双方相互促进。在“教学 相长”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学导联绎法”是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在中学政治课教学实践 中的具体应用的方法之一,它符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激增和教育本身 发展的要求,也为教与学提供了具体而灵活的方法,它一定能在教学、教育 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教学步骤 政治课教学、教育过程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也要体现本体系的特 点,符合客观条件地、系统地部署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取得以“既定标准” 衡量的“最好效果”。具体的教学程序体现着一定的方
17、法,方法也包含着具 体的要求。“学导联绎法”整体上分为五个教学阶段: ( 1 ) 由教师的引导到学生“自学”阶段。这是单位知识学习的开端,主要 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之进入自学,初识教材。同时要求学 生通过读书,将注意力凝聚于未解决的问题上,并经反复推敲,提出反映知 识内在联系的疑问,这就使学生能在读书和提问中抓住知识的集结点。 ( 2 ) 在自学基础上的教学双边的“联绎”阶段。在课堂上,学生将其自学 中的疑难问题自由而公开地提出,由师生共同探讨解答。联绎时,教师要通 过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使对问题的探讨紧紧围绕着知识体系进行,为使学 生建立起知识系统扫清障碍。 ( 3 ) 通过教
18、师总结的“系统”知识阶段。对较大单位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 化整理,必须由教师概括、强调地表述出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的网 络。 ( 4 ) 学生从整体的 “再表” 知识的阶段。 这是学生根据多方面的知识信息, 经过自己的思考,联绎性地表述知识。教师要使学生随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并注意其对术语的掌握和运用。 ( 5 ) 指导学生练习提高“能力”阶段。所学的知识,必须通过训练来强化 和加深。教师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辅导性训练,使之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做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该教学过程可以辅之以现代教学工具,如打投影、 放幻灯、挂图片、放录音等
19、,更能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小学思品课协同教学模式 “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小学协同教学实验集现代教学各 流派之长,融教学法、教学论和教材改革于一体,强调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协同性和综合性,使教学系统内部形成协调、同步、互补和合作的关系,建 立一个教学内部关系协调、结构合理的机制,提高教学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 达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从而使全体学生的素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根据 协同教学原理与小学思品课的特点,通过实验,我们初步构建了思品课协同 教学模式。 该项实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协同理论作 为一般科学方法论,协同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内部结构,
20、 形成各科知识有机渗透、能力最大限度地综合发展和本身学科知识体系纵横 相通的知识网络,以构建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思品课协同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其基本 程序构成以下模式图: 小学思想品德课协同教学模式图 为了较具体地介绍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要领,沅江市区联校 冯介文、教研室夏松云老师以一年级爱护花草树本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对 该模式作了说明。 1 . 引入课题 在上新课前利用多种形式,或引起遐想,或激发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 的求知欲。课伊始,趣亦生,确立好本节课的思品协同教学目标,使学生的 思维迅速走向,很快进入对课文内容的思索。对于导入,有
21、多种形式,如实 例导入、设问导入、启发谈话、表演导入等等。如教爱护花草树木这一 课,采用启发谈话的方法:“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朋友。”这时 学生会感到奇怪:什么朋友呢?接着就是摆出花、草、树木的彩色图片,学 生兴趣盎然,教师抓住这一情感萌动,侍机揭示课题。这样开门见山,点出 花、草、树木是我们的朋友,释疑导出课题,贴切而自然,简明而精炼。 2 . 讲明观点 讲明观点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 导下,对具体形象的材料通过感知和分析,逐步形成抽象的、一般的概念和 观点,即道德认识。它是形成道德行为的基础。要求教师把观点讲准确,把 概念讲清楚,把道理讲充分。这个过
22、程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要“剖细蔑”( 深 入细致) ,注意认识形成的层次性。如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中,教师首先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1 ) 你们认真地看,仔细想,看到了什么? ( 2 ) 你们觉得这幅图美不美?接着在此灯片基础上覆盖动片加上花、草、 树木。让学生回答:( 1 ) 又看见了什么?( 2 ) 你们觉得比上幅画怎么样?为什 么更加美呢( 学生对花草树木的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心理上产生了与教学 目标一致的趋向) ?教师不是就此罢休,接着组织学生观看花、草、树木的录 像带,并配以明快清新的音乐,让学生分组讨论:花、草、树木的本领大不 大?它们谁的本领最大呢?学生情绪高涨,教
23、师抓住这一情感契机进行疏理 小结。这样通过课文内容、事实材料进行说理,灯片、录像带、录音带多种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协同运用,形象直观,生动鲜明,浅化课文难点,情理结 合,符合儿童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明理水到渠成。 3 . 深化认识 学生在明白一定的道理后,道德认识还不够稳固,深化认识则起补充、 强化作用,又为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过渡奠定基础,在进行深化认识中, 对明理进行检测,发现漏洞,及时补救,及时反馈。这五阶段一般采用游戏 竞赛、互谈体会、联系实例和儿歌助记等形式来完成。如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竞赛游戏:( 1 ) 为什么不能摘花?( 2 ) 怎样 才能保持绿
24、草的洁净?( 3 ) 怎样使树木健康生长?回答正确的分别给花、草、 树木图形。这些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更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的道德认识,寓情于理,寓理于趣,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创造了条件。 4 . 指导行为 如果说思品教学中明理是前提,那么导行就是归宿,是最后的目的,是 依仗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付诸实践,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而且还能加深道德认识,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中通常 有实例剖析、讨论辨析和行为训练等形式,如爱护花草树木导行反馈分 三个部分: 一是三月十二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我们应怎么做?教师出示春、夏、秋、 冬四个季节的幻灯片,让学生讲,图中的小朋友
25、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 做? 二是“放学路上”的小品表演,让学生分析剧中小朋友的做法对不对? 并讲道理。 三是提出行为要求,搞好教育的延伸。这样融知识于有趣的表演活动之 中,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儿童的认识,学以致用,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划 上了满意的句号。导行中课外延伸这一形式也要重视,我们知道,影响小学 生思想品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思品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一条渠道,还 必须向课外校外延伸,必须与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其它学科教学及家 庭、社会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协调配合,才能收到实效。 在思品课协同教学中,与其它学科知识巧妙渗透,贴切协同,充分体现 各科知识纵横交错,合作互补。在爱护花
26、草树木的教学中,关于“不” 字的读音、“爱护”的意思、美的图片、愉快的旋律、录像中美丽的大自然 等等都体现了各科知识的渗透。在此强调一点的是:渗透要做有机、有度, 不可冲谈课题,要十分帖切而决不能牵强附会,为“协同”而须勿去盲目拼 凑。 思品教学是在“境、情、理”交融之中进行的,师生情感协同,产生情 感共鸣,对形成的道德认识产生心理上的认同,进而激发道德动机,支配道 德行为。这是贯穿整个教学的“隐形主线”。一般来说,整个课堂教学在激 情上经历入境引趣、激励发展和升华共鸣三个阶段,每个环节随着知识的不 断递进,情感亦大致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在教学中要适时把握。 政治理论课堂四步学习指导 启发式教学
27、方法的关键在于启迪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把读、议、讲、练有机地结合起 来,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有效保障。 读、议、讲、练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它不是程式化的四个环 节,而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高低,以及他们 身心发展的特点灵活地运用。 第一步:读 读是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教材和有关资料,以读教材为主。现行中学 政治课教材,虽然概念抽象,原理难懂,但由于列举了大量事例进行说明, 学生又有一定的语文和数理化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师引导下是可以读懂教 材内容的大部分的,读不懂或较难读懂的是教材的体系、难点、重点和一些 容易
28、混淆的地方。 引导学生读教材分为粗读和精读两个步骤: 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顺序列出题目,学生根据题目阅读教材并写出阅读 提纲,目的在于大略了解教材的体系和基本内容,这就是粗读。 在粗读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着重阅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加深对 概念、原理的理解,这就是精读。 例如,讲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据时,在粗读的基础上,要 求学生精读教材中的这句话:“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着的双方既互 相依赖,又互相斗争,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于是推动了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学生在阅读这句话时,常常注意了矛盾双方的 斗争,而忽视了矛盾双方的依赖,或只注意了矛盾双方既互相依赖又
29、互相斗 争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忽视了这种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矛盾双方 力量对比和地位变化两种状态,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这句话的几层含义, 教师要通过提问、议论,使学生读懂这样两个问题:即只有矛盾双方既互相 依赖又互相斗争,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 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地位的变化,紧接 着教师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讲解。 即使是枯燥的理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也是喜欢去读的。在读的 过程中,他们眼脑手并用,读得很专心,秩序井然。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 缩短教师讲解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和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地
30、依赖教师讲解变为主动地从教材中吸取营养;更深 刻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后继续钻研和深造打下基础,因为在人的 一生中,主要是靠自己读书来不断吸收和更新知识。 第二步:议 议是指在读的基础上,在讲、练中让学生议论。议论的形式可以是同桌 议,前后四人议,直到全班议;可以是一二分钟的小议,也可以是一二十分 钟的大议或大小议穿插进行。议论应贯穿于读、讲、练的过程中。 ( 1 ) 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议论,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内容的层次。例如, 教材对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第一个条件是这样表述的:“深 入实际,反复实践,取得十分丰富( 不是零碎不全) 和符合实际( 不是错觉) 的 感性材料。这
31、是正确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基础和前提。”学生通过 阅读,一般可以掌握这段话含义的两个层次,即前后两句各是一个层次。为 了深入掌握这段话的四层含义,教师可以提出下面四个问题请他们进行议 论,即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什么材料?需要什么样的感性 材料?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感性材料?这样的感性材料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 一次飞跃中起什么作用?这四个题目的答案,就是这段话的四层含义,学生 经过议论之后,很快就能读懂这段话的四层含义。 ( 2 ) 在讲的过程中穿插对具体事例的议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 例如,讲法律常识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讲一个真实的 案例,请同学们议论分析
32、是属于犯罪还是正当防卫。 在讲的过程中,对逻辑推理强的教材内容也可多议,特别是高中生对这 类议论兴趣浓厚。例如,讲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时,教材中有这样一句 话:“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 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 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除了用事例说明之外,还可 以议论这样一个问题:要是世界上真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殊事物,不是也可 以离开矛盾的普遍性吗?要求同学们经过议论,用推理的方法进行回答。多 数同学不知如何回答,但几乎各班都有少数同学能正确回答这一问题。他们 的答案有两个,其一是:既然这一特殊
33、事物是一个事物,在客观实在性上就 和所有的客观事物具有共同的性质,因而它不能离开矛盾普遍性。其二是, 它既然是一个事物,无论怎么特殊,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在存在矛盾这一问 题上就和自然、社会和思维中的任何一个事物具有共同性了。因而它也不能 离开矛盾普遍性。事例是证明原理的基础,但辅之以逻辑推理的证明,则更 能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讲述中,还应当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 政策问题,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进行议论。近年来,在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 中,对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一些模糊的看法。有的认为:允许外国投资 就是承认外资对我国人民的剥削,过去帝国主义
34、要用枪炮打开我国的大门才 能获得投资的特权,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请他们投资来剥削我们?在讲辩证 唯物主义常识课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时,有个别同学提出这一问题。 教师应立即抓住时机,请同学们进行议论。为了深化议论的成果,教师在总 结时,不仅要使之条理化,指出这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还应举出大 量事例说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学生,特别是 高中学生,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和党的方针政策,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 加之受到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一些同学对于形势和政策有着不同程 度的糊涂看法,这是不奇怪的。政治课教师应当及时抓住带倾向性的思想认 识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原理进行生动
35、活泼的讨论。这样的自我教育对提高学 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都是甚为有效的。 ( 3 ) 在练的过程中议,可以培养学生特别是中差学生审题和解题的能力。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不同类型的题目,都可以先由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再由 学生动笔做。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中、差生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因为,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不愿完成作业的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做题。 总之,通过议论可以及时返回学生的信息,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知 识和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议论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推理、 想象、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在议论中,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纠正,活跃 了课堂气氛,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步:讲 讲
36、是指由教师讲教材的系统、难点和重点。一门新课的系统、难点和重 点,学生通过读、议是不可能全部掌握的,需要教师讲解。讲清楚知识的体 系,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讲清楚重点,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 中心内容;讲清楚难点,才能扫除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由于中学政治课教 材的概念、原理抽象难懂;而人的认识过程也要遵循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 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生思维的特点也正处于由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 思维为主的过渡时期。所以,讲原理、概念时,不能采用从概念到概念,从 抽象到抽象的方法,应当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引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来。 以讲矛盾概念为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它含
37、义多而难于理解,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应当着力讲解。通过读、议,学生已 掌握这一概念的三层含义,教师可以举出自然、社会和思维中的典型事例抽 象出这一概念的含义,这就是从特殊到普遍,然后引导学生用普遍原理去分 析个别的问题。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日常生活中的上下、左右、大小、 轻重、长短、高低等都是矛盾。”教师应当选出其中一对矛盾讲透,学 生即可举一反三了解其它各对矛盾的具体含义了。例如,上和下怎么是一对 矛盾呢?由于学生不懂这一问题,不必进行议论,可用设问启发自问自答地 进行讲解。 上下这一矛盾双方存在于什么统一体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渴求获得 答案的心理,立即指出按照它的原意之一,应当存在于方位
38、这一矛盾统一体 中。上和下是方位这一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浅显易懂,不必多讲。 上和下矛盾双方是怎样互相依赖的呢?上、下两方面相比较而存在,没 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了。上、下两方依据什么条件各 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呢?转化的条件在于参照物不同。如果以三楼作参照物来 看二楼,则二楼为下,三楼为上;如果以一楼作参照物来看二楼,则二楼为 上,一楼为下。 上、下这一矛盾双方又是怎样排斥的呢?我们说二楼是下,就同时排斥 了它是上;反之,说二楼是上,就同时排斥了它是下,我们不能在同一条件 下,说它既是上又是下。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原因在于双方的性质不同。当 然也可从上、下的其它含义来讲解这对
39、矛盾的具体内容。 在政治课教学中放弃教师的讲解和讲述是十分错误的。教师不仅要讲, 还应当吸取传统讲法的优点,讲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事理交融,感情真 挚,并在讲述中用诱导式的提问,形象化的比喻,言简意赅的图表,富于哲 理的俗语、成语、寓言、诗词、名言警句以及学生熟悉的事物、乡土教材和 比较、归纳、演示等方法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讲 解时间不宜过长, 每节课一般讲 2 0 分钟左右。 根据教材的内容, 可以一次讲, 也可分成多次讲。对一些难度大内容多的教材,也可用几节课进行讲解。切 忌对教材全面讲、满堂讲、枯燥无味地讲解。 第四步:练 练是指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强化、巩固和运用
40、当堂所学的知识。有口练 笔练两种形式,以笔练为主,以弥补口练之不足,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笔练题要有系统的知识题和各种类型的灵活题。学生的书面作业可以当堂评 讲或抽改几本了解情况后再评讲。这样做,既可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也可 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压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议、讲、练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读 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运用,讲则贯彻始终。每节课的具体安排,可根据 学生的知识和思想水平,以及教材的内容难易而定。可以是边读、边议、边 讲、边练,也可以讲或议或练为中心,不能搞程式化,搞形式主义。 思想品德课“比较”学习指导 在思想品德课诸多教学方法中,比较法是比
41、较实用和常用的一种教学 法,因为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掌握道德 观念更清晰,获得道德概念的印象更深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能 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上好思想品德课的自觉性。 1 . 列图表比较 图表比较是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手段。一般是将老师和学生在课前通 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的数据和资料汇集于一表作比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可观性和可感性。如教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课时,为了说明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设计一张家用电器对比统计 表,课前印发给学生。回家由家长协助填写,然后在课堂上请学生交流比较, 使学生看到改革前后情况的变化,从
42、这一侧面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 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为实现祖国 的四化而刻苦学习。 2 . 正反面故事比较 正面教育性强的故事能对学生进行哲理的启蒙教育,是学生精神生活中 的“调节剂”;反面故事能激起学生疾恶如仇的情绪体验。通过正反面故事 比较,从中引出道理,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彰善抑恶。 3 . 设疑比较 设疑比较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设置疑问若 能恰到好处,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 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沉闷气氛。如教热心为人 民做好事一课时,可设置这样的疑问:在周一校会上,校长
43、表扬了学校出 现的好人好事,王开防同学用自己的钱给五保老人买火柴、买盐,赵红拾到 一块手表交给学校李伟想:做这些事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不愿意做哩! 我做大的好事。你说李伟同学的想法对吗?错在哪里?为什么?王开防、赵 红的品德为什么受人称赞?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热烈争辩,最后统一 认识: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都要热心去做,好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4 . 联想推理比较 联想能激起道德情感上的波澜,推理能促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巧妙 地运用联想、推理进行比较,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会礼貌 用语时,设计这样一道让学生联想推理的题目:“小锋踩着了小刚的脚, 道歉后,小刚仍不原谅,要是你是小锋怎么
44、办?”在大家热烈的联想推理中, 教师及时“导行”,围绕普及礼貌用语这个中心,坚持正面教育,表扬小锋 同学自觉运用礼貌用语的良好品德,使学生进一步“明理”。 5 . 创设情境比较 品德课教学中,在老师指导下创设情境进行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 德认识水平。如教遵守公共秩序这课,先让学生表演乘车让座的情景, 乘客中有抱小孩的阿姨,有残疾的叔叔,有老人有学生。学生表演自然纯真, 有的主动打招呼,把座位让给抱孩子的阿姨,有的让给有残疾的叔叔。然后, 再让学生表演乘车不主动让座情景。如抱小孩的阿姨在刹车时不慎把小孩撞 得“哇哇叫”,老人则由于站不稳而跌倒在少先队员身旁在课堂上再现 儿童熟悉的场景,使学生
45、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比较,在情趣盎然的心境 中接受教育,知道什么是美的行为,什么是丑的行为。 6 . 巧用谚语比较 谚语含有深刻的哲理,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辅导材料,深受学生的喜爱。 如教劳动光荣一课,针对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实际,寻找相关的谚语。 如“力贱得人敬,口贱得人憎”等。学生比较“敬”与“憎”的原因,引导 他们热爱劳动,培养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在虚心学,不畏难 一课中,选用“火要空心,人要虚心”的谚语,使学生明白火心空时火势旺 的道理,进而诱发出虚心的人在学习上如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去问别人,尝 到多问的甜头,学习的劲头会更足。总之,从谚语的比较中,接受思想品德 熏陶。 在思想品
46、德课教学过程中,比较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教师要多动脑筋, 精心组织教材本身蕴含的可资比较的内容;同时也要适当在教材以外提供比 较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在这门学科中多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那么,教学将更 趋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教学效果也会日渐提高。 三段学习指导法 这是由山东海阳实验学校孙守先老师为改革传统教学“上课讲条条,学 生记条条,考试背条条”的弊端而实验并总结的一种程序式方法。 基本作法是每一堂课一般都按“阅读解惑练习”循序提高的三 个阶段进行。这三个阶段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阶段:阅读 就是按照教师的要求读书。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粗读、细读、精读。 粗读,就是感知教材。导入新课后
47、,先阅读这一堂课所要讲的新内容, 对其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自学时间的长短由内容多少而定,一般需要 4 至 5分钟左右。学生读完教材后,对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往往抓不住主要 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自学引向深入。 细读,就是带着问题读。根据提纲从书上找答案、找观点、找线索,边 自学边思考,把读书引向自学深钻的阶段。这段时间要根据内容的深浅、题 目的难易而定,一般需要 1 0 分钟左右。 阅读提纲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教材内容的顺序,便于学生自学; 二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概念原理到分析说明现实问题; 三是有启发性、趣味性和现实性。 精读,就
48、是让学生吃透教材难点,深入全面地理解概念、原理。 “三到四遍”的读书方法可使学生阅读少走弯路; 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眼到、心到、手到。其中,心到最重要。所谓 眼到、心到,就是边读边思考;所谓手到,就是运用各种自学符号,点、划、 摘、记,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促进思考。 就阅读的顺序来说,要由浅入深读四遍。 第一遍,了解全貌,胸有全局。犹如登高远望,纵观全景,重在“全” 字。 第二遍,了解结构,分析层次。犹如缓步其中,逐层观景,重在“层” 字。 第三遍,把握要点,记录问题。犹如留连忘返,观赏奇景,重在“要” 字。 第四遍,前后贯通,探索内在联系。犹如归途回味琢磨,方知“理”在 景中,重在“联”
49、字。以上四遍可简称作“全层要联法”。 经过阅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上了解了,有些问题已经弄懂。对于还 没有弄懂的问题,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就会更认真地去听讲,从而 为解惑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阶段:解惑 解惑不仅仅是寻找答案,而是要打开思路,理解概念、原理,唤起对以 往有关知识的回忆,获取新知识。这一段所需时间的多少,要根据学生的实 际和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一般需要 1 5 分钟左右。常用如下几种解惑方法: ( 1 ) 层次分解法。就是对一些难点、难题、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解化简, 层层剖析,然后概括。 例如:法律这一概念,先分析第一层次,即“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 它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然 后再分析法律这种行为规则同其它行为规则的差别是什么,导入第二层次, 揭示概念的种差。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了法律同其它行为规则的差别: a 、它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b 、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c 、它是由国家 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 2 ) 划句成分法。就是用语文课学过的语法知识来分析理解概念。 例如: “我国的国家制度”,先分别找出这个概念的主语( 中华人民共和 国) 、谓语( 是社会主义国家) 、定语(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