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陆游的诗词作品十二篇_宋代陆游诗词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人陆游的诗词作品十二篇_宋代陆游诗词大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人陆游的诗词作品十二篇_宋代陆游诗词大全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全文赏析 当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非常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理想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宋史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陆游干脆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但
2、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经常布满了忧患、愤慨和悲伤,我们从他这一年所作的关山月可以看到。 关山月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善的作品。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 1 7 7),陆游5 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非常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照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
3、,对统治集团的生气责备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层意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这里是指金国侵略者。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 1 6 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头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疆,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空临边是白白地到边疆去。指将军不得作战,不是不愿作战,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由于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
4、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实行不反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其次段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
5、愤的心情,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斗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除敌人统一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间白白地消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家乡的亲人。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还在依照他们自己的乐曲去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尸骨。所以诗人说: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的
6、投降政策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还乡会亲,而只能遥望天涯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尸骨,听着哀怨的笛声,前途未卜,国家无望,内心何等的凄凉。这是其次段。诗人的感情也是哀思难忍,心情激烈的。“空照”、 “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终四句是第三段,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自古以来就患病过外族的侵略,但是统治者从来不行能在这里长期地占下去,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这是一层意思;这两句同时可以理解成是对统治者的责备。中原自古以来就患病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都没能够让他们站住脚,如今在南宋
7、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气,就是希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然而遗民们期盼北伐,希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难过落泪。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这首诗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白的。正是由于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诗人的思想
8、倾向是特别鲜亮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责备,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由于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这首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经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在关山月这首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诗人陆游的诗词作品(篇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全文赏析 这实际是一首标
9、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 陆游是南宋闻名的爱国诗人,文武双全,年轻时意气风发,曾有一首词自赞:“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北宋灭国,是陆游一生中永久的痛,他一怀忠贞,念念.北伐,但始终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国人都熟识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诗句,这首诗所表达的心情也是相通的,反应的是在诗人特有的政治境况下,心念复国,若有所待,特别幽微,特别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诗比较明朗的格调上看,这应是陆游中年时期的作品,当时的政治空气应当是,偏安势力牢牢掌握政局,北伐派的境况至为严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说的是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格不高,又力主北
10、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的确仍有期盼。年复一年的等待并没让他感觉到无望,“自分”二字精确地传达出了他的这种心态。 要知道,在当时的氛围中,能保持这样比较舒解,比较乐观的心态并不简单! 就像这眼前大雪掩盖,依旧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样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 浓烈的诗情画意,夹杂着无法言说的身世之感,虚实相照,浑然一体,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特别美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有风格,也是我们的祖先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份独到财产。 诗人陆游的诗词作品(篇三)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11、。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赏赐与。 全文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家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苦痛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认真品尝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境况。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尽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
12、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念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服,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扬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立刻引出一片孤独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丢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
13、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从前立刻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
14、,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原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行置他八尺之躯,谁又希奇“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扬不平之意,挟其大力回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
15、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扬,逸响悠闲,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惋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
16、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安静,极担心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词人晚年罢归山阴后所写。陆游少年时便负有凌云之志,为抗击金兵驰骋奔跑。但因此而为主和派排挤,屡遭贬黜。请缨无路的词人只好寄情江湖,渔樵度日,然而终是忧愤难平。这首鹊桥仙就表达了他这种心情。 诗人陆游的诗词作品(篇四) 陆游绣停针原文 叹半纪,跨万里秦吴,顿觉衰谢。回首鹓行,英俊并游,咫尺玉堂金马。气凌嵩华。负壮略、纵横王霸
17、。梦经洛浦梁园,觉来泪流如泻。 山林定去也。却自恐说著,少年时话。静院焚香,闲倚素屏,今古总成虚假。趁时婚嫁。幸自有、湖边茅舍。燕归应笑,客中又还过社。 诗人陆游的诗词作品(篇五)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译文 巍巍岳阳楼耸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许
18、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观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解释 帘旌(jn 风卷征尘,堪叹处、青骢正摇金辔。客襟贮泪。漫万点如血,凭谁持寄。伫想艳态幽情,压江南佳丽。春正媚。怎忍长亭,匆忙顿分连理。 目断淡日平芜,望烟浓树远,微茫如荠。悲欢梦里。奈倦客、又是关河千里。最苦唱彻骊歌,重迟留无计。何限事。待与丁宁,行时已醉。 诗人陆游的诗词作品(篇九)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全文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四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的。他到
19、夔州到写这首词时不过一年多,却连上岁尾年头,开口便虚称“三年”,且云“流落”,从一入笔就已有波澜之情。次句以形象描写“流落”二字。“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描写出在道途中风尘仆仆,行戌未定的栖遑之态简简洁单的七个字就活画出一个沦落天际的诗人形象,与“细雨骑驴入剑门”异曲同工。三、四句仍承一、二句生发。身似浮云,飘流不定;愁如春草,刬去还生。以“西瀼渡头”、“瞿塘关上”为言者,不过取眼前地理景色,与“巴山道”三字相对应而已这上片四句,把抑郁潦倒的情怀写得如此深沉痛切,不了解陆游当时那几年遭受,是很难掂量出这些句子中所涵蕴的感情重量来的。 陆游自三十九岁被贬出临安,到镇
20、江作通判,旋移隆兴(府治在今日江西省南昌市);四十二岁又由于“力说张浚用兵”,被削官归山阴故里;到四十五岁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他的伴侣韩元吉在送陆务观序中把陆游心中要说的话说了个痛快:“朝与一官,夕畀一职,曾未足伤朝廷之大;旦而引之东隅,暮而置之西陲,亦无害幅员之广也。务观之于丹阳(镇江),则既为贰矣,迩而迁之远,辅郡而易之藩方,其官称小大无改于旧,则又使之冒六月之暑,抗风涛之险(由于途中舟坏,陆游几乎被溺死)病妻弱子,左饘右药”(南涧甲乙稿卷十四)。这段话是送陆游从镇江移官到隆兴时写的,说得激扬愤慨。从近处愈调愈远,既不是明明白白的贬职,也不是由于升迁,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他呢?韩元吉故
21、作不解,其实他是最了解这其中的缘由的。孝宗赵眘即位后,表面上志存恢复,实则首鼠两端。陆游坚持劝告孝宗抗金,孝宗对之貌似奖掖而实则畏恶。陆游在内政上主见加强.集权,以增加国力,由此也得罪了握有实权的官僚集团。从前由京官而出判镇江,对他是一个挫折;进而罢黜归里,更是一个挫折;此刻虽起用而远判巴蜀,这又是一个挫折。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明显并非加之于一人,而是意在摧折整个主战派的心志,浇灭抗金复国的火种,那么不幸的人岂只是陆游一个人吗?由此可见,三年流落之哀,不仅是一己之哀,实在是国家民族的大哀。创痛巨深,安得不言之如此深沉痛切? 上片正面写心底抑郁潦倒之情,抒发报国无门之愤这是陆游诗词的主旋律,在写
22、法上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下片突然换意,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设色陡变,奇峰突起。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这是宋时的一种习俗,戴上旛胜表吉庆之意。但戴银旛而曰“试”,节日痛饮而曰“判”(“判”即“拚”之意),就明显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不平常意味了。这只是词人借酒消愁,逢场作戏罢了,而内心是很伤感的。结尾处更是飏开一笔,表面上是说不是他一人偏老,而实际上是词人深深感到时间的虚度。这就在上片抑郁潦倒的情怀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强自宽解,故作旷达,正是推开一层、透过一层的写法。哭泣本人间痛事,欢乐乃人间快事。 但今日有人焉,不得不抹干老泪,强颜随俗,把哭脸装成笑脸,让酒红遮住
23、泪痕,这种笑,岂不比哭还要凄惨吗?东坡赤壁赋物我变与不变之论,辛弃疾丑奴儿“如今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句,都是强为解脱而写的违心之言,写出更深一层的悲伤,那手法近乎反衬,那境界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 纵观全词,上下片都是写心底抑郁之情,但乍看竟好象是两幅图画,两种情怀。沈谦论词作云:“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填词杂说)但作词之道,条贯、错综,两不行失,此意刘永济词论结构篇曾深言之。读陆游此词,抑郁之情贯穿始终,上下片表现手法截然相异,构局又极错综复杂。读上片,看到的是一个忧国伤时、穷愁潦倒的悲剧人物形象;读下片,看到的是一个头戴银旛,醉态可掬的
24、喜剧人物形象。粗看似迥然不同,但认真看看他脸上的笑全都是装出来的苦笑,最终领悟到这喜剧其实不过是更深沉的悲剧罢了。 诗人陆游的诗词作品(篇十)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全文赏析 病起书怀载于剑南诗稿,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喜爱祖国的宏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缘由所在。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
25、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旧布满着盼望。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苦痛与苦恼可见一斑。 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喜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由于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临时遭受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
26、是肯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采纳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方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盼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写作背景 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
27、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很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诗人陆游的诗词作品(篇十一) 陆游满江红(夔州催王伯礼侍御寻梅之集)原文 疏蕊暗香,禁不过、晚寒愁绝。那更是、巴东江上,楚山千叠。帽闲寻西瀼路,亸鞭笑向南枝说。恐使君、归去上銮坡,孤风月。 清镜里,悲华发。山驿外,溪桥侧。凄然回首处,凤凰城阙。憔悴如今谁领会,飘落已是无颜色。问行厨、何日唤宾僚,犹堪折。 诗人陆游的诗词作品(篇十二) 第1篇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陆游正在油灯下看书,陆游读啊读,越读越入神,仿佛连天亮了也不知道,读着读,突
28、然,他愣了一下,好像读懂了什么,再想了想,然后提起毛笔,在白色的纸上写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就是陆游今日晚上的收获,他特别特别兴奋,甚至一跃而起,立刻跑到儿子子聿的房间,连敲门都没敲就进去了。爹,您这是正在看书的子聿被陆游惊醒后怀疑的问。陆游兴奋的说:利于,你看这。陆游给了那张刚刚写下诗的纸。子聿边看边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说:子聿,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子聿想了想说:我知道,古代的人学东西不会停止,不留余力,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是努力,到老才会胜利。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是浅薄不够的,
29、我们肯定要知道真正的意义,真正的道理,而且,必需亲自实践。嗯爹,这个这里真是太深了!陆游观察子聿又懂事了这么多,心里像吃了蜜似的,兴奋的说:子聿,那你想一个诗名是什么?子聿想了想,特别无奈的说:不知道。陆游说:那就冬夜读书示子聿。子聿很意外又很兴奋。 这道诗不仅要读,而且要读懂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2篇 这也许是这个冬天中最冷的一天了,雪花将整个大地包围起来,呼呼刮着的风,肆虐地扫过行人,使人脸上生疼。夜色很快出现在天空,行人也加快了步伐。 此时,南宋诗人陆游正在家里吟诵诗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唉,冬天来的真快噫!他看了看正在外面玩雪的小儿子子聿,不由得为他那淘气的儿子的前途担
30、忧起来。 子聿,来,进屋!陆游喊道。唉,我就来了!子聿来到陆游的桌前搓着冻僵的小手,脸上还布满了怀疑。陆游看到儿子这幅模样,不由又叹了一口气。他拉着儿子的手,坐到火炉旁,慈祥地说:子聿,你成天跑出去玩,你有没有为你的前途做准备?哼,我这么聪慧,定能成才!子聿不无傲慢的说。陆游生气了:你聪慧?你给我背一首诗我听听?这,这。子聿答不出来。子聿,你要多读书,俗话说,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而且,也要多实践!哦,我明白了!子聿说。然后,子聿便去读书了。 陆游看到这一切,思绪万千,他随口说出古人学问无余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3篇 深冬的一个夜晚,寒风刺骨
31、,就连翠竹也经不住这样的天气。诗人陆游正坐在窗前,攻读诗书,读到妙处,竟大声叫道:妙极了!妙级了! 陆游读书时,他的幼子子聿正坐在他旁边,两眼茫然地望着父亲,不知今日为何这样快乐。最终,子聿怀疑的问陆游:父亲,您今中为何这等快乐?陆游说:由于古人的学问实在是博大精深呀!我真的是太敬佩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了!子聿说:那您可不行以告知我,古时候的人学习态度怎么样?问得好!子聿呀,你可要好好的学一学古时候的人。古时候,做学问的人是不遗余力的。由于他们知道,学习只有全力以赴,才会把学好,学习学好了,才会有机会为国家出力。这样不仅自己生活的好,百姓们也有好日子过。所以,古人学习是不保留一点点精力的。 子聿听了,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哦!原来是这样。那我以后特地读书,什么事情也不做了。这样也是不行以的。陆游说道,做学问,并不是只读书。假如像你这样,只读书而不实践,那就是等于读死书。春秋时期,有一位能人-赵括。他把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别人问他什么关于兵法的问题,他连眼珠都不用转,就回答上来了。皇帝知道后,就让他领兵打仗。结果,被敌军打得大败,他本人也被敌军当作俘虏杀掉了,这就是光读不实践的结果。所以你要做到读天下书,闻天下事。 子聿点了点头,说:看来,我要是想把书本上的学问透彻地弄懂,肯定要自己亲自实践才行。由于只有做一个既有书本学问,又有实践阅历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陆游赞许地点了点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