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首期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首期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首期段)设计任务书建设用地现状本工程位于广州市南沙区,首期段工程北起灵山岛尖屯田路(江灵南路以北),线 路由北向南依次经江灵南路、上横沥水道、横沥大道东,至星灿路(大元路)结束。 路线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前缘河口地带,大小水道密布,呈网脉状。路线总的走向由北 向南,其地貌类型为珠江三角洲平原区,整体较为平坦,场地标高一般为510m (陆域 局部,广州城建高程系)。灵山岛尖屯田路及江灵南路均为已建道路,屯田路东侧地块已基本建设完毕,西侧 地块目前处于待开发状态。横沥岛尖目前为开发状态,局部地块已正在进行施工,场区 内局部规划道路已施工。现状灵山为在建区,屯田路西侧地块已基
2、本建设完毕,东侧地块为待开发状态,横 沥目前为开发建设状态,旭辉及深圳置业地块在施工。1 .交通条件本工程区域内交通路网慧谷、灵山岛尖区域较完善,横沥岛尖尚未开发多为支路等 级,岛间联系可通过工程场地西侧的凤凰大桥。2 .气候条件南沙区位于珠江入海口,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温暖、多雨、湿润,夏长冬 短,夏季时段超过6个月。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春常阴雨,秋高 气爽。南沙地区年平均气温22.2。(2,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为14. 7。年平 均雨量1646. 9毫米,49月为雨季,103月为干季。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平均 风速为2. 2米/秒。本地区季风明显,台风
3、登陆影响频繁。据有关资料完整统计,19591998年近40 年间,在珠江口附近登陆而使本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的台风共115次,平均每年有台风 影响约2. 85次。20世纪60年代较多,平均每年2次台风,最多年份可达4次台风。台 风最早时间为5月上旬(1961年),最迟时间为12月上旬(1974年),而大局部那么出现 在810月。根据南沙站1963年2016年的历年雨量资料,南沙站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538mm, 最大年雨量2623. 5mm (2016年),最小年雨量887. 4mm (1963年)。降雨量年际变化不 大,但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月9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1. 98%,其中又以5、
4、6 月份降水量最为集中,枯水期10月翌年3月占年总量的18.02%。3 .水文条件根据收集资料,本区地势由西向东略有降低,沿线地表水主要为上横沥水道。根据南沙区外江堤防防洪标高论证专题研究南沙区外江设计水位成果,隧址位置1077 号断面,50年一遇防洪潮水位8. 01m, 100年一遇防洪潮水位8. 26m, 200年一遇防洪潮 水位8. 50m,内河涌日常管控水位4. 7m5. 3m, 50年一遇排涝平安水位6. 3mo上横沥 水道由于水面宽广,洪、潮差不大,一般为1.5m,最大潮差可达3m。最高潮位多出现 在汛期,洪潮叠加情况频发。拟建隧道工程在以沉管方式下穿上横沥水道,隧道工程布置在河床
5、以下,通过数模 计算结果,在20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穿越断面处上横沥水道河槽最大冲刷深度为 1. 83mo根据提供的邻近工程水文地质及本阶段钻孔资料,拟建场地分布的地下水主要为第 四系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及岩层中的裂隙水。4 .工程地质拟建工程经过地区为珠江三角洲断陷区,属滨海平原地貌类型,地形平坦,第四纪 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50米,局部大于50米,线路穿越了白泥一沙湾大断裂、河源深断 裂带,其余断裂距离本工程大于1km。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形成上述断裂构造的历史地 震震级较低,从历史地震活动周期看,当前正处于剩余释放阶段向平静阶段的过渡期, 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其中横跨线址的白堀一沙湾
6、大断裂、河源深断裂带对拟 建工程影响较小,其余断裂对拟建工程基本无影响。本场地地表分布的人工填土、淤泥质土、残积土及风化岩等属特殊性岩土,工程地 质条件较复杂,属抗震不利地段,整体评价拟建场地属基本稳定场地,在充分考虑不良 地质因素前提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较适宜拟建工程的建设。1.3编制依据现行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行业标准国家和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防灾要求,及有关土地管理、 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消防平安、人防、卫生防疫、节能环保措施、防雷等法律、法规 和行业相关的最新规定等,包括但不限于: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标2000202号;2 .市
7、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住建部2013;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4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工程规范(GB55011-2021);5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6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2019版)(GB 50688-2011);7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8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9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1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11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8、GB 50011-2010) (2016年版);1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3370. 1-2018);15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16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22-2002);17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18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2014;19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2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2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9、(GB50289-2016);23 .沉管法隧道设计标准(GB/T 51318-2019)24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划、工可批复及相关要求1 .本工程于2017年11月15日获取项建书批复;2 .本工程于2021年10月12日获取首期段工可批复;3 .广州及南沙新区相关指南、指引文件。第二章设计目标与总体原那么2. 1设计目标1 .设计局部:践行绿色生态及智慧科技建设理念,融合地方人文特色,推行“四新” 技术应用,工程技术方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行全要素品质化设计,建设高标准城 市基础设施。2 .投资局部:在保证工程质量、平安及进度等目标的前提下,本工程必须按照
10、政府 主管部门批复的投资额度和要求全过程控制工程造价,确保工程概、预算不突破投资控 制目标。2. 2总体原那么工程设计应满足平安可靠、经济合理总体原那么,且不限于以下:1)以南沙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控制性规划为依据, 充分分析“三江六岸”间市政路网的交通特点,构造合理快捷的交通要道;结合路网规 划,组织好各岛尖间的交通疏解。2)根据沿线河道水深、河底地质条件及通航要求等情况,结合本通道交通功能的 发挥,优选可实施性强,环境影响小,合理经济的施工工法。3)根据沿线开发建设情况,抓住关键节点,处理好通道建设与相关工程的关系; 集约用地,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减小对既有建(构)筑物的影
11、响。4)坚持“可持续开展”的设计理念,统筹考虑后期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预留远 期规划轨道交通线实施条件及远期地下空间的衔接条件。5)充分注重道路交通设计理念的研究与应用,综合分析建设区域规划、道路环境, 工程方案应满足交通开展的近远期要求,并做到功能上适用并适度超前、技术上可行, 以取得较佳的投资效益。6)在保证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结合沿线规划及开发建设情况,充分考虑沿 线需要布置的隧道附属设施,完善道路的整体风貌景观。7)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组织合理的交通系统,重交通与环境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工程。第三章设计要求3.1设计内容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首期段),北起灵
12、山岛尖江灵南路,南至横沥岛尖大 元路,全长1.09km,里程桩号范围为ZXK2+450ZXK3+540。本次地面道路设计为江灵南 路,实施范围为JLNK1+710 JLNK2+ 730,实施长度为1020m。具体包含隧道工程(含软基处理、基坑工程、建筑、结构、路面、通风、消防、给 水排水、照明及供配电、监控、装饰及管理用房、交通标识标线等)、水利工程、道路 工程、交通疏解工程、给排水工程、照明及供配电工程、电力通信管线工程、道路监控 工程、绿化及环保景观工程、交通工程、装饰工程、以及现状构筑物撤除及其他附属工 程等。3. 2分项设计要求2. 1道路工程1 .道路及交叉口设计各项技术指标满足国家
13、、省市的相关标准、规范要求。2 .平面线形美观、流畅、视觉自然、视野开阔,保证行车平安、舒适;合理布置直 线、曲线、超高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3 .横断面设计应在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断面布局应结合道路等级、要求的 行车道数、设计行车速度、地形、规划用地性质等相关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安排机动车 辆、非机动车辆、行人的通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4 .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广州市防洪排涝规划要求及地形条件进行设计,以满足50年 一遇的防洪排涝标准进行道路标高设计,此外还应当考虑增强规划横一路的亲水性和满 足改善城市滨水路景观路面设计标高要求。同时处理好与沿线地形、建筑物、地下管线、
14、地质、相关路口标高之间的关系;保证行车平安、舒适,线形缓顺。5 .按规范要求在人行道须进行无障碍设计,保持连续并按规范设置连续性的导盲带 和无障碍设施。6 .采用成熟的新技术进行设计路面结构,使得园区内道路外表及桥面铺装面层在降雨天气下不出现积水、抗滑性能好,可减少交通事故、夜间减少路面反光、交通降噪性 能显著,从而提供良好的使用品质。7 .采用技术成熟、本钱合理且能满足工期的方法进行软基处理设计。3. 2.2隧道工程1 .贯彻执行“重大工程百年大计”的方针,在确保工程平安、耐久、适用、优质的 同时。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施工方便。2 .满足城市规划、总体设计、道路设计、施工、运营、防火、防
15、水、抗震的要求。3 .结构的净空尺寸除满足建筑限界、设备限界、施工工艺及使用等要求,并考虑施 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变形及后期沉降等因素,留有一定的富余量。沉管横断面结构 尺寸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浮运阶段干舷值、施工期间抗浮、运营阶段结构受力和抗浮三 方面。上述三方面均要同时满足要求,通过计算确定最终的结构横断面尺寸,包括顶底 侧结构厚度及压重层。4 .根据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可能同时出现的永久荷载及特殊荷载进行最不利荷载 效应组合,按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计算和验算,确保结构设计满足 强度、刚度、稳定性、抗浮和允许最大裂缝开展宽度等要求。5 .根据周围环境条件,明挖基坑开挖深度及支
16、护结构功能等因素确定基坑工程等 级,选用合理的支护体系,并按相应要求进行设计。确定围护结构入土深度时,必须进 行墙体的抗滑动、抗倾覆、抗隆起、抗管涌稳定性、和地基变形等计算和验算。6 .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7 .结构设计应满足现行有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要求,确保工程防水抗渗能力。3. 2. 3排水工程1 .各项技术指标满足国家、省市的相关标准、规范要求。2 .建立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开展的城市排水方式,雨水系统遵循“二级排水、蓄排 结合、分散出口、就近排放”的原那么。3 .排水设计应表达先进性、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可行性,应采用雨、污分流 排水体制。4 .合理确定设计标准
17、、综合考虑景观湖泊、河涌的调蓄作用,尽量减少泵排数量。5 .充分考虑取消化粪池后污水管道的设计坡度。6 .排水检查(沉砂)井砌体均采用马路甲式检查井。7 .雨水口的设置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在道路坡段较短的情况 下,应在最低点处集中布置,雨水口数量应适当增加。3. 2.4管线综合1 .合理布置市政道路上各专业管道、管沟的平面位置、竖向高程。合理协调管线、 管沟与道路、箱涵、河涌、隧道交叉时的空间关系。2 .合理布置道路交叉口各专业管线的平面及空间位置,防止管线冲突,管线间距需 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2016)要求,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 (构)筑物之间的最
18、小水平净距要求。3 .管线布置应与场地总体布置同步进行:管线布置须与场地总平面的建筑、道路、 绿化、竖向布置的标高相结合,根据各管网系统的管线组成,合理安排好市政与开发用 地的管线衔接,以及各专业管线之间避让问题。4 .管线走向和附属构筑物布置合理:合理选择管线的走向,力求短捷、顺直、适当 集中,并与道路、建筑物轴线和相邻管线相平行。干管宜布置在靠近主要用户及支管较 多的一侧;尽量减少管线的交叉,当必须交叉处理时一般宜为直角交叉,仅在场地条件 困难时,可采用不小于45。的交角;管线附属构筑物应交错布置、防止冲突。5 .处理好管线综合的各种矛盾,在管线综合布置过程中,当管线在平面或竖向发生 矛盾
19、时,一般应按以下原那么处理: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管线让难弯曲或不 易弯曲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施工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新建的让原有的;检修次数少的、施工方便的,让检修 次数多的、施工不方便的。此外,电力与通信管线宜远离布置,可按照电力电缆在道路 东、南侧,通信电缆在道路西、北侧的原那么布置。6 .有特殊要求的管线布置应优先考虑,并有相应措施。7 .场地管线综合竖向布置原那么:根据各专业管线的不同性质、不同维护方式和不同 使用要求进行分层布置,同时尽量减小地下管线的埋深;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地下管线的 机械损伤。3. 2.5照明工程1
20、.照明系统总体规划按南沙新区市政基础设施技术指引进行实施,对路灯灯杆 型式要进行比选,兼顾景观及悬挂外饰等功能,并同时考虑防腐蚀性及抗震防风设计。2 .充分吸纳多杆合一、智慧灯杆研究成果进行应用。3. 2.6水利工程1 .工程设计应在确保防洪排涝平安的基础上进行。2 .研究工程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分析计算确定工程的设计水位、特征水位、设计流 量。3 .分析确定工程各结构特征标高。4 .结合总体景观方案,拟定经济合理的堤岸断面型式。5 .工程设计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经充分的比选,进行深度优化,确定 经济合理、适合本工程特点的地基处理方案、堤岸结构型式。6 .对于与后期景观结构交叉的堤岸结
21、构,在设计中应做好预留措施。7 .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工程的衔接,特别是堤路结合段界面划分(含基础处 理),应提出合理解决方案(最终方案需经建设单位审核确认),并针对与周边工程之间 的施工时序提出合理化建议。8 .按照整体建设时序安排,合理制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拟定工程的施工进度安排、 围堰工程方案、基坑支护方案、土石方平衡方案、临时交通方案、临时排水方案、临时 供电方案。9 .应充分考虑围堰工程对本区域其他工程造成的影响并完善处理措施(如交通、排 水等)。3. 2.7景观绿化工程1 .景观设计应该在概念设计方案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提升,并按照用地条件进行方案 的调整。丰富设计细节,从空间尺度
22、、铺装材料、植物层次上表达国际化、高端化、品 质化、精细化的设计理念。2 .文化要融入道路、广场、景观小品等景观组成元素中,并形成系统,要做到传承 当地的地域特色,又有多文化交融的国际化特质。3 .景观要充分表达海岸风情及滨海城市特点,为市民提供愿意去并能方便去的滨水 景观带和最大化的滨水体验,凸显海岸风情。4 .景观工程建设要运用海绵城市建设原那么,落实水质净化、雨水利用、生态保持等 生态措施。5 .景观小品以人性化为基本要求,景观休息空间综合考虑南沙雨天多、阳光猛烈和 受台风影响的气候特征。6 .植物配置要强调对景观风貌塑造的配合、融合。滨海绿化要按国际视野、现代风 格要求,选择适合南沙地
23、区生长的优势树种。7 .光彩照明工程也充分展示城市形态,丰富城市景观环境,营造现代滨海城市风范。8 .积极探索新型、稳定、优质的材料及采用新工艺。9 .景观与周边的市政道路、桥梁、水利、建筑等专业要充分结合,针对后期建设与 周边工程之间的施工时序及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第四章主要技术标准与设计参数10 1道路交通(1)地下道路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2)设计速度隧道主线:50km/h;隧道匝道:30km/h;3)服务对象:各类客运交通;4)隧道限界隧道主线最小净高:24.5m;跨江通道北向西接地下环路匝道(H1)和地下环路西向北接跨江通道匝道(H2)最 小净高:23.2m其余匝道最小净高24.
24、 5m:车道宽度:3. 5m/车道;路缘带宽度:0. 25m;平安带宽度:0. 25m;5)最大纵坡隧道主线:5%;第一章总那么1工程建设背景11.1 工程概况2编制依据2第二章 设计目标与总体原那么41设计目标42. 2总体原那么4第三章设计要求61设计内容62.2 分项设计要求6造价编制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主要技术标准与设计参数101道路交通103. 2建筑工程123结构工程124. 4隧道排水及消防135电气工程135. 通风工程147地面道路排水156. 水利工程17第五章 设计成果提交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5.1 时间进度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5.2 成果内容要求错误!未定义
25、书签。5.3 成果形式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 设计管理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6.1 设计管理架构错误!未定义书签。6.2 设计团队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6.3 驻现场人员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6. 4设计服务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6.5设计考核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 附那么错误!未定义书签。匝道:星灿路出入口匝道7%,其他匝道6%;6)隧道等级:特长距离隧道(L3000ni),首期段为长距离隧道(L1000m);7)隧道防火分类:一类(L3000m,不通行危险品车辆)8)交通设施等级:A(2)地面道路1)道路等级江灵南路(屯田路以西段):江灵南路(屯田路以西段):城市主干道;江灵南路(
26、屯田路以东段):城市次干道。2)道路设计年限:15年。3)设计车速江灵南路(屯田路以西段):江灵南路(屯田路以西段):60km/h;江灵南路(屯田路以东段):40km/ho4)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5年。5)车道及路缘带宽度江灵南路(屯田路以西段):江灵南路(屯田路以西段):3.5m/车道,路缘带宽度0.5叫江灵南路(屯田路以东段):江灵南路(屯田路以东段):3. 25m/车道,路缘带宽度0. 25m。6)线形标准首期段工程需改造江灵南路地面道路,沿用原设计技术标准。地面道路线形技术标准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屯田路以西 段屯田路以东段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城市主干路2计算行车速度km/h40603车
27、道宽度m3. 53.54路缘带宽度m0. 250. 55平安带宽度m0. 250. 256行车限界高度m4. 54.5平面1最小平 曲线半 径极限值m70150一般值m150300不设超高值m300600不设缓和曲 线m50010002圆曲线最小长度in3535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屯田路以西 段屯田路以东段3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3535纵断面1最大纵坡%762最小纵坡%0.30.33最小坡长m1101304最小竖 曲线半 径凸形极限值m400900一般值m6001350凹形极限值m450700一般值m70010505竖曲线最小长度m35407)横坡:车行道2%,人行道1.5沆8)最大纵坡为-0.81
28、%,最小纵坡为0.3%;最小坡长为200m,最大坡长为390m。9)荷载等级:路面结构计算荷载:BZZ-100型标准车。4. 2建筑工程1)隧道分类、分级: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本工程首期段主线长度1.09km,结 合远期隧道规模5. 67km,封闭段长度约5. 4km,本工程为一类隧道设计。2)设计使用年限:地下道路100年,管理中心及地面建筑50年;3)防水等级:主体隧道二级,地下设备用房防水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一级;4)耐火等级:地下道路与地下附属建筑、地面风井出入口防火等级一级,其他地 面建筑二级;5)人防等级:按核6级常6级兼顾设防。防化级别均为丁级。战时功能为交通疏 散干道和汽
29、车临时待蔽场所(汽车库)。6)满足规划、环评、消防等专项技术要求。4. 3结构工程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主体结构为100年,管理中心及地面建筑50年。2)结构的平安等级按一级考虑。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防分类为乙类。4)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重要设备用房处一级。4. 4隧道排水及消防1)隧道室内消火栓用水量20L/s,最不利点供水压力不小于0.30MPa,消火栓布置 间距不大于50m,火灾延续时间3h;2)泡沫-水喷雾联用灭火系统最不利点喷头的工作压力不小于0.35MPa,喷雾强度 26. 5L/m2 min。泡沫混合液持续喷射时间不小于20min,水喷雾可再持续喷射40min。 泡沫原液采
30、用AFFF水成膜泡沫液,泡沫混合液混合比3%6%;3)隧道室外消火栓用水量30L/s。4)隧道敞开段雨水流量按暴雨重现期5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复核。4. 5电气工程1)负荷分级根据各类设备供电可靠性和中断供电在社会、经济上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及隧道 特点,越江隧道工程主要负荷分为三级:一级负荷:消防水泵、雨水泵、废水泵、隧道基本照明、消防轴流风机等属一级负 荷。应急照明、隧道内疏散指示和逃生口的电光标志、交通监控设施、通风及照明控制 设施、紧急呼叫设施、火灾报警系统、中央控制设施等属特别重要一级负荷。二级负荷:非消防轴流风机,隧道出、入口加强照明,非防灾用通风风机、中央控 制室空调等三级
31、负荷:隧道检修用电及其余不属于一、二级负荷的用电负荷。1)供电原那么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由两路独立电源供电用电点附近经切换箱切换后设置 UPS、EPS作为第三路备用电源一级负荷由两路独立电源供电至用电点附近经切换箱切换后供电;二级负荷保证一路可靠电源供电;三级负荷平时以单回路电源供电,当一台变压器退出运行时,将其切除。3)照明设计标准隧道照明系统包括:敞开段、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出口段和应急照明等。敞 开段按道路照明标准设计,入口段、过渡段和出口段照明由基本照明和加强照明两局部 组成,前者的灯具布置按中间段照明考虑,后者配以功率较大的灯具加强照明。设计标 准如下主隧道亮度标准 (cd/m
32、2)长度(m)亮度总均 匀度纵向亮度总均 匀度南洞口人口段52.56020.520.8南洞口过渡段15. 754420.520.8北洞口入口段606020. 5N0.8北洞口过渡段1844三0. 520.8中间段6926三0.6三0.9出口段3060三0. 50.84. 6通风工程1)隧道通风设计标准隧道通风设计标准交通状况co设计浓度 (ppm)烟尘设计浓度 (m-1)no2设计浓度 (ppm)换气次数 (次/h)正常交通1000. 00751.03阻滞交通1500.0121.03注:采用纵向通风时,隧道换气风速不低于L5ni/s;烟尘设计浓度按LED光源取用;当烟尘浓度到达0.012n?时
33、,应采取交通管制措施。阻滞交通时车速为10km/h,阻滞段长度为1km。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基准根据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那么JTG/T D70/2-02-2014,机动车有害气体基准排放 量均以2000年为起点,按每年2. 0%的递减率计算至设计目标年份,最大折减年限不宜 超过30年。C0的基准排放量:正常交通时,2000年的机动车尾排有害气体中C0的基准排放量取0.007m7 (辆 km);阻滞交通时,取0.0151117(辆km),且阻滞段计算长度不大 于 1000m。烟尘的基准排放量:2000年的机动车尾排有害气体中烟尘的基准排放量取2.0m2/(辆 km)。3)隧道内噪声控制标准通风
34、设备传至隧道内的噪声W85dB (A)o4)火灾规模本隧道通行车辆以小客车为主,大客车约占5%,火灾规模按30MW计算,隧道内禁 止运送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车辆通过。4. 7地面道路排水1)雨水设计标准(1)暴雨强度公式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广州市中心城区暴雨强度公式及计算图表(2011年版)公式。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雨水设计重现期商务区采用10年一遇高标准,其他地区采用5 年一遇标准。P=5 年,q=5411.802/(t+12. 874)0. 758 (L/s - hm2);P=10 年,q=5050. 414 (t+11.610) 0. 717 (L/s hm2)o降雨历时t=tl+t2(min)
35、式中:tl地面集水时间,取lOmin;t2管内雨水流行时间(min)(2)设计流量公式Q=q中F (L/s)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中径流系数;F汇流面积(hm2 ) o(3)综合径流系数根据广州市排水工程技术规范,平均综合径流系数采用:中=0.60.7。(4)流速计算采用曼宁公式v= (1/n) Rl/3 1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一一水力坡降;n粗糙系数,钢筋校管n=0. 013 (满流)。2)污水设计标准(1)污水设计流量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本区污水主要是居民生活污水和公建污水,规划污水排放系数为 0.85,日变化系数取1.15。(2)水力计算流量公式:
36、Q=A , V式中:Q设计流量(m3/s);A水流过水断面面积(m2);v设计流速(m/s)o流速公式:采用曼宁公式v= (1/n) - Rl/3 1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力坡降;n粗糙系数,钢筋粒管n=0. 013 (满流),n=0. 014 (非满流)。(3)综合生活污水总变化系数Kz按照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表3. L 3选用。污水平均日流量为中间值时,采用内插法求得。(4)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污水管道按非满流设计,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选用。管径或渠高(mm)最大设计充满度2003000. 553504500. 65500-9000. 702
37、10000. 754. 8水利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2013),海堤工程设计规范(GB51015-2014)、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那么(试 行)(DB44/T182-200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17)的规定,本 工程外江堤防的防洪(潮)设计标准为200年一遇,对应堤防工程的级别为1级;各穿 堤建筑物与其所在堤防的标准相同,主要建筑物(水闸)级别为1级;内河涌寡涌规划 排涝标准为50年一遇,对应堤防工程级别为2级;临时导流工程级别为4级;临时围 堰工程级别为4级。注:在工程设计及实施过程中
38、,建设单位有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使用方及相关行 政审批部门意见对本设计任务书内容进行调整。第一章总那么1.1 工程建设背景南沙新区位于广州最南端,珠江出海口,是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是广 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也是连接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枢纽。南沙新区城市总 体规划范围为803平方公里,其中明珠湾区103平方公里,明珠湾起步区33平 方公里。明珠湾区起步是整个南沙新区建设的先行地区,未来明珠湾起步区将以“岭 南智慧水城,南海魅力湾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主题,依托现有环境资源,提升 经济、景观、生活及生态价值,树立具现代岭南特色的宜居空间模范,塑造宜 居、宜业、创意、活力、和谐的滨海生态新城形象。在明
39、珠湾起步区大力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区域整体规划进行“明珠湾区 跨江通道”工程的研究和建设,不仅是为了打破蕉门水道以及上、下横沥水道 对明珠湾起步区内部各区块(蕉门河口、慧谷西、灵山岛尖和横沥岛尖)之间 联系的天然屏障,加强内部各片区之间的便捷交通联系及与对外通道的衔接; 更是为了实现高标准建设明珠湾一蕉门河这一城市服务核心功能承载区,提升湾区中央商务区的功能品质,适应城市集聚开展的要求。广州佛山广州佛山南沙城 区组团图1.1-1工程区位图1.2 工程概况1.2.1 工程基本信息.工程名称: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首期段)1 .工程建设单位: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工程性质:新建工
40、程(含隧道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2 .工程范围: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首期段),北起灵山岛尖江灵南路,南至横沥岛尖大元路,全长1.09km,里程桩号范围为ZXK2+450ZXK3+540。本次地面道路设计为江灵南路,实施范围为JLNK1+710JLNK2+ 730,实施长度 为 1020m。3 .建设内容与规模隧道首期段即为本工程研究范围,道路等级为主干路,双向六车道规模(局 部设置集散车道,拓宽为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50km/h,全长1.09km,通行 各类客运交通。1、隧道工程隧道灵山岛尖主要布置于屯田路下方,自北向南下穿江灵南路、灵山超级 堤和上横沥水道后,接入横沥岛尖并布置
41、于星灿路下方,依次下穿横沥北侧堤 防、横沥大道东、上跨横沥岛尖地下环路后,南至大元路交叉口下方。隧道首期段分别于江灵南路、横沥大道东、星灿路设置出入口匝道联系地 面道路和地下环路。隧道陆域段采用明挖,水域段采用沉管法实施。地下道路工程一览表序 号道路名称车道宽度(m)车道规模设计速度 (km/h)长度(m)1首期段隧道主线双六:1L0双八:14. 5双向六车道(局部双向八车 道)5010902江灵南路入口匝道 (ZD5)7.5一车道+紧急停车带40354. 163江灵南路出口匝道 (ZD6)7.5主线衔接段:一车道+紧急 停车带;地面道路衔接段:两车道30318.914横沥大道东出口匝道 (Z
42、D7)(远期预留)7.5主线衔接段:一车道+紧急 停车带;地面道路衔接段:两车道30262.745横沥大道东入口匝道7.5道+紧急停车带30245. 96序 号道路名称车道宽度(m)车道规模设计速度 (km/h)长度(m)(ZD8)(远期预留)6星灿路北侧出口匝道 (ZD9)7.5主线衔接段:一车道+紧急 停车带;地面道路衔接段:两车道30262.567星灿路北侧入口匝道 (ZD10)7.5一车道+紧急停车带30266. 358跨江通道北向西接地 下环路匝道(H1)7.5一车道+紧急停车带3083. 139地下环路西向北接跨 江通道匝道(H2)7.5一车道+紧急停车带3088. 77注:横沥大
43、道东出口匝道和入口匝道为远期预留匝道,纳入首期段建设的长度分别为46. 74m和 36. 96m o首期段工程在大元路上跨横沥地下环路,并设置两对出入口匝道联系地下 环路。隧道与横沥岛尖地下环路相交节点土建结构共建,共建长度72m,该范围 由地下环路工程设计、实施,但合建段设备系统、防火卷帘门、人防门等均由 本工程设计、实施。本工程干坞工程规模考虑首期段3节管节一次预制,管节宽度为36. 1m,管 节长度分别为ES1+ES2-1: 88.5m、ES2-2:109m, ES3:105mo施工两侧便道按15m 控制,入干坞设置9宽钢钢便桥。干坞兼顾蕉门隧道段沉管预制,蕉门隧道段 沉管暂按6节考虑,
44、分2批次预制,沉管宽度29m,管节最大长度125m。最终 净尺寸为178mX165mo考虑干坞屡次预制,采用活动钢坞门,坞墩结构形式为格 构式地墙。首期段预制阶段采用围堰+钢管桩支护形式对坞口进行封闭,沉管艇 装及浮运阶段割除坞口钢管桩支护,待首期段沉管预制完成后利用钢坞门封闭 坞口,抽水后可进行后期沉管预制。本工程建筑工程包含:1)集中设备用房1处,设置于此设备用房拟选址于ZD8北侧,为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建筑,地下一层建筑面积约1500平米,地面 建筑包含一处出地面楼梯间、一个新风井和一个排烟井,建筑面积约70平米, 征地面积150平米。2)最低点废水泵房1处,设置于江中最低点;临时废水泵
45、房1处,设置于首期段横沥岛工程结束处,二期建设时需撤除;雨水泵房6处, 设置于匝道洞口内约10m位置。3)另外环路出口匝道处另设置1处新风井,首 期段横沥岛工程结束处设置隧道主线新风井排风井各一处。4)隧道装修主要包 括地面景观及隧道装修两局部。地面景观主要由出地面建、构筑物(低风井、 人员出入口)及隧道道路红线内的绿化景观组成,需与区域景观风格相统一, 与周边环境配合设计。隧道装修主要包括隧道帽口敞开段及地下道路暗埋段装 修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侧墙装修、顶部防火内衬及亮化设计。本工程隧道工程包含隧道路线、建筑、结构、通风、排水、电气、监控等 专业内容。2、水利工程本工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三个局部内容:1)围堰工程:由于主线及干坞基 坑支护局部位于水域侧,施工需设置临时围堰。本次首期段共需设置三处围堰, 分别为灵山岛南岸509m、横沥岛南岸530nl和干坞段151m。2)堤岸恢复工程: 首期段隧道穿越灵山岛南岸和横沥岛北岸,基坑施工需破除现状外江堤岸,因 此需进行堤岸恢复工程。灵山岛南岸堤岸恢复长度为305m,横沥岛北岸堤岸恢 复长度为283m。3)堤岸加固工程:沉管法施工需进行河床基槽浚挖,堤岸处基 槽底深度较深,需对现状堤岸底部结构进行抗滑加固,并结合外江大堤改造方 案进行上部结构复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