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愤【核心素养】1 . 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 .了解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特点。3 .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 的悲愤情怀。4 .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收复失地的宿志得不到实现,而国土沦陷的愤懑却一如既往。诗 人回忆起夜雪战船、秋风铁马的过去,想起自我期许的落空、失地收 复的无望。通过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 小人。全诗感情沉郁,齐韵浑厚,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 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诵读此诗,应体会诗作内容
2、与诗人亲身 经历的关系,理解“书愤”的丰富内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 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 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 己的理想。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 苦,他也多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二)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 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 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
3、宋孝宗(赵春)十三年(1186 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 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 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 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三)题目解说愤;愤而愤懑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四)明确字音词义。弦(xian) 惘然(wang)塞上 (sai ) 衰鬓 (shuai bin) 千载 (zai )(四)明确词义。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二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堪:能够。_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 iWj 低。(六)明确典故。“楼
4、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 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 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 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 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 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 要地。“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 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 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
5、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 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 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 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七)诵读感悟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思考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那知”写出年轻时血气方刚、
6、天真纯真。“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 排挤和迫害。“气如山”写出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 士形象。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思考2】鉴赏颔联1 .分析颔联的主要内容“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 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 形成鲜明对比。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2 .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请赏析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 恢复之志具体化。【
7、思考3】分析颈联的手法及作用用典明志,用檀道济自比,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后半句则而 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与上句形成对比,悲愤之意充分体现。【思考4】有人说这首诗结尾一联对表达诗的主旨和意境作用重 大,请谈谈你的理解。尾睬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之自勉;“千载谁堪伯仲 间” 一个反问,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 言的悲愤,又可以中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诗人虽 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的积极心态。【思考5】“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 现手法呈现出来的?(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 难酬的抑郁之情。(2)
8、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一是理想和 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 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 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思考6】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通过对比,抒发情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 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借用典故,表明志向。本文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 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
9、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 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 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 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 原为其终身大业。【思考7】比较阅读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愤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古诗词 诵读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