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梳理卷04 诗歌鉴赏(天津卷解析版).docx
《2022年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梳理卷04 诗歌鉴赏(天津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梳理卷04 诗歌鉴赏(天津卷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梳理摸排卷04诗歌鉴赏【梳理清单】 一、六种题型: 1.意象意境类。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还要分析 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 象。概括画面内容或分析意象的特征的题目,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 最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 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 “哀景哀情”。2 .诗意概括。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
2、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 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特征。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 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3 .理解赏析诗句类。分析诗句含义,首先简单的翻译诗句,然后结合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分析诗句作用, 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 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 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
3、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 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4 .赏析手法类。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 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比照、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 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局部,表现手法和修 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 果。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 着
4、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比照、衬托等等表现手 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5 .分析情感类。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 “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 人,说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说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 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
5、,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综合来看,两首诗词感情的相同之处是:都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都透露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愤不平 之气。7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8 .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管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
6、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请赏析颈联。(3)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D运用虚实结合,由眼前边镇欢庆新年,想到京城燎火彻夜的景象;运用映衬渲染的手法,视听结合,写出无论是边镇还是京城都欢庆新年;表达了作者新春的喜庆,心系朝廷的心情。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为自己上寿”理解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应选D。此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意思是“
7、守卫边镇士兵的歌声连夜不息,京城的烛火彻夜大放光明”。 诗人身在边镇,心却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燎火。 “边镇戍歌连夜动”实写,“京城燎火彻明开”是诗人的想象,为虚写,虚实结合;“戍歌连夜动”“燎火彻明开”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新年的欢乐气氛。颈联表达了作者新春的喜庆,心系朝廷的心情。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 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假设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 遇。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
8、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 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 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8.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永遇乐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 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 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注吹梅笛怨: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次第:接着,转眼。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三五:元宵节。捻金
9、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以下对这首词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永遇乐这个词牌按长度属于词中的中调。李清照,字易安,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8 .作者李清照虽容许了朋友的邀请,但心中到底还是不能忘情,今宵独坐,不由忆起往日情形。C.本词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俗而非庸陋。 D.李清照的这首词和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写于晚年流落江南之时,表现了愁苦、寂寞之情。 (2)结合“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分析本词表达的感情。赏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答案】A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比照客观现实的欢快
10、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 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在艺术上,主要运用比照手法。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比照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 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比照。词人 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比照,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以比照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 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 满。【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以及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A.“这个词牌按长度属于词中的中调”错,词按照字数(长度
11、)多少划分标准如下:小令(59字以下)、中调 (5990)和长调(91以上)。本词104字,归为长调。应选Ao(2)此题考查学生炼句及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大意是说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 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 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 特殊心境。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 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
12、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 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 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 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外表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 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 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3)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上片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 处”
13、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 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实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 主观的不同感受。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比照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比照。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 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 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 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
14、,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不如向,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己 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比照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 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这首词运用今 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 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 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9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村居书喜陆游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
15、气袭人知麻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景。B.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C.“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D.颈联写酒非好酒,亦能醉人;虽已年老,但还能耕地。颔联中“袭”“穿”用得精妙,请试着赏析。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分析。【答案】C颔联中“袭”字,运用拟人,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扑面而来的景象。“穿”字化无形为
16、有形,写出了鹊声的清澈响亮,或者“鹊声那么衬托出树林的幽深静谧”。山村美景可喜:春水已生,天气骤暖,雨后新晴;乡村生活可喜:晚年有酒相伴,身体硬朗,悠闲 自在;内心轻松可喜: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诗人晚年贫苦,因病不能喝酒,表现的是羁旅的愁 苦与孤独;贫犹醉意思是虽然家贫,幸得乡间酒贱,犹能常买一醉,表现了诗人悠闲惬意的晚年生活。“贫 犹醉”表达的情感是喜悦、欢乐,并无深沉感叹,可见并非异曲同工之妙。应选Co此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意思是:
17、花香浓郁沁人鼻息,也让人感觉到天气渐暖春天已然来临, 喜鹊叫声悦耳,穿过树林让人心生喜悦,春暖花开惠风和畅,又是一年春来到,迎来无数晴暖之日。“袭”字,意思是侵袭,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用拟人修辞,把花写成鲜活,倍感亲近可爱,香气袭人, 一洗烦心喜笑颜开,化主动为被动,由嗅觉而触觉,沟通感官,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的感受,突出大自然 美丽的伟力。“穿,,字与“袭,,紧密照应,把人的行为动作“穿,赋予了自然物象,鹊声,生动形象、亲切可感,以视觉写听 觉,化无形为有形,既表现了喜鹊叫声的青翠悦耳,以声衬静,突出环境的静谧安详,和谐美好,表达了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时人们的欣喜之情。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
18、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第一、二联写的是“天时”,红桥梅市远处山峦横亘,白塔下樊江春水潺潺。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 了;天气晴和,喜鹊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这两联描写的是美好春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景的喜爱; 第三联写的是“地利”,坊场浊酒价格低廉以至于穷困的我也能喝醉,农忙时节山林田间农人都在忙着耕种, 该联描写了人们生活的安定,表达了作者对安定生活的喜爱;尾联写的是“人和”,最使人开心的莫过于赋税交齐,整年都不会有小吏来催租,描写的是官赋已交,不用 担忧官吏来催租,表达了对官赋已交的欣喜。总之,这首诗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可见诗人
19、对山村和谐安详生活的喜爱之情;“最喜先期官赋足”表达对官 吏不扰民(不加重赋税)的欣慰之情。10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远游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卷,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弊裘苏李子,历国未知还。注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越借,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 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 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
20、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乱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答案】(1)A动静结合。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 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 虚实结合。颔联“风雨”亦实亦虚,即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乱不安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 平定,但时局尚不安
21、稳的忧虑。化用典故。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视听 结合、双关等手法亦可)“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乱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乱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诗人借季子敝裘的 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借雁衔芦草而飞的现象,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 乡之痛。【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 “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1)“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此处写景,动 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
22、中之所见。(2)虚实结合。颔联“尘沙连越焦,风雨暗荆蛮”中的“沙尘”“风雨”,既指现实的风雨,暗指战争、动乱不 安的局势。“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乱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乱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3)运用典故,尾联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诗人晚年,当时诗人从夔州沿江而下到湖南潭州,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 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 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颔联,“尘沙”喻指战争,风雨亦实亦虚,暗喻动
23、乱不安的局势。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 安稳,表达诗人对动乱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颈联,写矫健的鸿雁衔着芦草而飞,显现了对鸿雁前途的忧虑;猿的哀啼,更显凄凉,何况是独猿失木, 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雁与猿,其实正是诗人羁旅的景况。尾联,借典抒怀,写苏秦羁旅狼狈,离国无家可归,实指自己。本诗表达的情感,由诗歌题目“远游”以及 诗句中的意象“云”“雁”及猿啼失木苏季子的典故,足以看出诗人漂泊之苦;另外,“雁衔芦草”隐喻人 生前程之险,“雁”又常与思乡联系起来,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梳理卷04 诗歌鉴赏天津卷解析版 2022 年高 语文 考前 必考 考点 梳理 04 诗歌 鉴赏 天津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