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梳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梳理.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1.请简述请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二级)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二级)p11 (1)教育的终身化。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 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p22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2、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二级)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二级)p23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
3、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一级)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一级)p26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一级)级)p29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
4、不断的 发展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也体现 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 之间。 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二级)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二级)p35 (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5、(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一级)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一级)p35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二级)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二级) p39 (1)社会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
6、济制度; 文化传统;人口。 (2)人的依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9.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二级)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二级)p40 西方现代学制可归结为以下三种基本的学制类型。 (1)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 校)、中学(包括中学预科班);另一轨是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 职业学校。 (2)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是自下而上的,其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 校系统中学习。 (3)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其结构是:学生接受一
7、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小学、初 中阶段),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 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10.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级)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级)p43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一级)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一级)p46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评价功能 12.简述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确立依据。(一级)确立依据。(一级)p48 新中国
8、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虽几经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却是很明显的。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确立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3.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二级)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二级)p50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
9、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 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 (2) 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4)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1.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p64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主要观点包括: (1)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2.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
10、点。(二级)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p63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包括:主张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主张分科教学。 3. 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二级)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二级)p64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4.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一级)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一级)p66 泰勒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 评价。 确定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2)选择经验:提
11、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组织经验: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评价结果: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 5. 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级)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级)p68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 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 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 有关学科 教学内容的指导
12、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 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是国家管理评价 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 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 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6.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一级)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一级) p69 (1)含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
13、定 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 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 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7.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二级)(二级)p73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8.新课程改革的结构(
14、二级)新课程改革的结构(二级)P74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 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9.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二级)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二级)p75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0.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二级)(二级)p75
15、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11.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二级)(二级)p76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
16、“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2.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二级)(二级)p76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第三章第三章 1.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一级)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一级)p84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基础
17、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简述教学过程中简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二级)(二级)p86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世界。 (2)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4)教育性,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知、 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3.
18、简述简述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级)(一级)p87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二级)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二级)p90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5.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p92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 引导学生 形成对所学事物、
19、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 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6.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 p93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
20、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7.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p93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 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8.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p9
21、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 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一级)(一级)p101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征。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10.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二级)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22、二级)p105 (1)优点: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11.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级)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级)p107-p108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23、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2.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二级)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二级)p108 (1)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13.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二级)(二级)p109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4)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第四章第四章 1.简述注意的品质。(二级)简
24、述注意的品质。(二级)p125 (1)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 上。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即 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 (4)注意的转移。是指主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 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简述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注意的规律。(二级)简述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注意的规律。(二级)p126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25、。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 持学习活动。 3.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一级)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一级)p126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
26、点,克服缺点。 4.简述知觉的特征。(简述知觉的特征。(二二级)级)p131 1. 选择性(对象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 晰地反映的特性。 2.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 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 3. 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 并用语言来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 恒常性。是指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 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 改变,但是
27、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 5.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二级)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二级)p139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6.中学生的记忆发展的特点。(二级)中学生的记忆发展的特点。(二级)p140 (1)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2)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3)意义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4)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7.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二二级)级)p140
28、(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数量不宜过多; (8)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 50%。 8.简述创造性的培养。(二级)简述创造性的培养。(二级)p147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
29、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9.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二级)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二级)p145 (1)问题情境。 (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 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10. 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二级)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二级)p146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
30、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11. 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二级)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二级)p150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 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12 简述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特点(一级)(一级)p151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
31、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 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二级)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二级)p157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二级)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二级)p158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简述程序教学的原则(二级)简述程序教学的原则(二级)p163
32、(1)小步子:教材上的知识项目应该是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下一步与上一步 间的难度、深度差异不应太大,要方便学生顺利地学习。 (2)积极反应:学生对每个知识项目的问题都要做出反应。 (3)自定步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进度,而不必要求每个学生 同时同步学习同一知识项目。 (4)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给出反馈信息,进行强化。 (5)低错误率:将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可能每次都做出正确反应。 16. 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一级)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一级)p170 (1)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 在的
33、)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7.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级)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级)p170 (1)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的情境性。
34、18. 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二级)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二级)p176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 U 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 务完成;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9.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级)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级)p182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0.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
35、动机。(一级)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级)p183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1. 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二级)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二级)p186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 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2.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一级)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一
36、级)p187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五章第五章 1.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二级)(二级)p198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岁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2.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结构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结构。(二级)(二级)p197 心理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其中图式是核心。 (1)图式是指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
37、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图式是有组织的 思考或行动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 (2)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 构中,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 原有图式。 (3)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 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 (4)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情境时,就产生了不平衡的状态。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个体在平衡 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38、 3.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启示。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启示。 (一级)一级)p200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 并创造新的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4.简述中学生情绪的特点和指导学生有效调节方法。(简述中学生情绪的特点和指导学生有效调节方法。(二级二级)p207 (1)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心境化和持久
39、性 (2)指导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5.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措施。(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措施。(一级一级)p215 (1)针对胆汁质的学生,老师应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且对学生的批评一定要有 说服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坚持和自制的精神,豪迈、豪爽、勇于进取的品质,但也应该克服 鲁莽和莽撞的缺点。 (2)针对多血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老师要为他们创造条件, 多给他们一些活动的机会。要定期提醒,培养其专一的品质,防止见异思迁。 (3)针对黏
40、液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老师要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 反应的足够时间,要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 强的优点。 (4)针对抑郁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老师要对其多关心、爱护, 不要在公开场合对其严厉指责和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 6.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一级一级)p223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人格的形
41、成有一定影响。 7.简述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二级)简述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二级)p225 (1)先天素质。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8.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二级)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二级)p226 (1)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六章第六章 1.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级)学校开展心理
42、健康教育的途径。(一级)p242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2.简述合理情绪疗法。(二级)简述合理情绪疗法。(二级)p245 心理学家艾利斯曾提出合理情绪疗法。 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 合理的观 念营造健康的情绪, 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 不稳定的情绪, 即人的行为的 ABC 理论。 A: 指诱发性事件,即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 A 的信念、观点,即个 体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C:
43、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即在特定情境下,个体 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ABC 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 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起因。用积极、现实的 合理信念替代绝对化的非合理信念是调节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关键。 3.简述压力的调节方法。(二级)简述压力的调节方法。(二级)p247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保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
44、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第七章第七章 1.品德的心理结构(一级)品德的心理结构(一级)p254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 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 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
45、情感、道德 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二级二级)p257 (1)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 程度的影响。 3.简述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简述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一级)(一级)p258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6)角色扮演 (7)小组道德讨论 4
4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级)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级)p267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5.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二二级)级)p270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6.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一级)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一级)p270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
47、其是对待后进 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7.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一级)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一级)p271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 发扬优点。 8.说服教育法的贯彻要求(二级)说服教育法的贯彻要求(二级)P275 运用说服教育法应注意: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要富有知识性
48、和趣味性; 注意时机,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以诚待人。 9.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二级)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二级)p275 (1)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 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前进的明确方向和巨大动力。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推动他们前进, 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 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10.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一级)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一级)P274 (1)思想政治
49、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第八章第八章 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一级)班集体的发展阶段(一级)p291 (1)组建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 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 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 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 要求。 (2)核心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 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 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尚未形成。 (3)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 多数学生能互相严格要求。 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 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须外在监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 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 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 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 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 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2.班集体形成标志(一级)班集体形成标志(一级)p292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
限制150内